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在這美麗的季節,我不期而遇了一場精彩的報告,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次審視自己的教學工作,我滿心歡喜,這一切都源于“學科素養下的語文教學”講座。

二十多年來的語文教學,我早已習慣和孩子們在課堂中講講、讀讀、聽聽、寫寫、說說,可是當聽著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中外各異、語文學科素養,再跟著楊老師審視自己的教學,找到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了解了統編版教材的“雙線主題單元結構”,回歸閱讀,如何上好語文課……楊老師娓娓道來,兩個半小時匆匆而逝,我們聆聽著,思考著,互動著,感悟著。

一、了解素養,學著為師

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新時代,新理念,新教材,新要求,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們,必須要明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具體結合我校的校情、學生的學情,該如何做呢?

報告中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我們要培養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的人;我們要培養具有文化基礎、能自主發展、能參與社會的人;我們要培養具有實踐能力、擁有思維能力的人。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建構與運用語言,能傳承與理解文化、會審美鑒賞與創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審視教學,學教部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聆聽了楊老師的報告,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節物理課是“認識滑輪”,老師最后的一句話:“現在,請你們告訴我,你們所認識到的滑輪。”課堂上,老師看著孩子們實踐出真知,聽著他們實踐中的感悟,不禁讓人感慨:高明的教法。試想假如一節課,老師總喋喋不休,講個不停,孩子們沒有實踐,又會是什么場景呢?

面對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個全新的教材編排體系,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語文?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了解統編版教材的“雙線主題單元結構”,研究每個單元中課文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和獨立設置的閱讀策略單元……只有很好地研讀教材,了解學情,才能設計出適合學情的教學設計;在課中,努力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由“精讀”到“略讀”再到“課外閱讀”,真正實現“三位一體”,采用“1+X”閱讀策略,以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明白課文的內容,進而深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真性回歸,學教語文

崔巒教授說:“語文教學要走回家的路。”回家,多么溫暖的語言,多么溫馨的畫面,真正要做到讓語文教學走回家的路多么不易。聆聽完報告后我反思如下:

1.理念重置

魯迅曾說:“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孩子們一杯水,自己必須有長流水。所以,教師要多讀書,博覽群書,在讀中更新專業理念和做人做事的理念,要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

2.教會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縱觀楊老師為我們所舉的課例,無論是《“掃一室”與“掃天下”》,還是《灰姑娘》《找駱駝》……無非是想通過一個個課例,引導聆聽者學會一種教學方法,改變設計教學的思路,培養孩子們聽說讀寫的能力,回歸語文教學的原點,提高孩子們閱讀、思維、表達、寫作的能力。

3.回歸生本

竇桂梅說:“讓孩子站在課堂的中央。”我們一線教師更應該努力嘗試,以學生為本,讓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展現自我,為孩子們量身定制教學設計,真正實現由師本向生本的樸實轉身,化蛹為蝶。

葉圣陶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這就要求著我們在名師的引領下要不斷成長,在每節課上都能遇見最美的故事,教好語文,成就莘莘學子。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南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