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途徑研究
作者:張婷婷
發布時間:2020-09-23 15:00: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具有個性化的應用價值,也是秦腔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必須立足電子管風琴的特征與秦腔音樂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于電子管風琴的應用能力。基于此,文章在分別簡要闡述電子管風琴與秦腔音樂特征的基礎上,系統總結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內容,繼而提出了其教學途徑,以期為電子琴風琴教學工作提供必要指導,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
[關鍵詞]電子管風琴 秦腔音樂 教學途徑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9年度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專項《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傳承與創新途徑研究》(項目編號:19JK0216)。
秦腔是流傳于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戲曲,因采用棗木梆子作為擊節樂器,也被稱為“梆子腔”。秦腔的起源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但它悠久的傳承歷史卻毋庸置疑,其所形成的粗獷、樸實、豪放而富有生活氣息的藝術風格,廣受人們的青睞,尤其是自2006年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越來越多的秦腔作品出現在舞臺上,被廣泛傳播。當前,高等院校鍵盤類專業也開始進行秦腔教學活動,在其中融入電子管風琴演奏,使秦腔呈現出耳目一新的聲樂效果。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師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值得我們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電子管風琴與秦腔音樂的特征
1.電子管風琴的特征
電子管風琴是高科技產物,它包括兩排手鍵盤和一排腳鍵盤,大都是右手演奏上鍵盤,左手演奏下鍵盤,左腳彈奏腳鍵盤。該樂器采用真實樂器的采樣處理,呈現出上百種接近真實樂器的音色,還可以模仿人聲、風聲、合唱、火車等日常生活中的聲音,每一排鍵盤能夠疊加多個不同音色,再加上腳鍵盤的低音貝司、電貝司音色或定音鼓打擊樂音色,促使其具有多音色、多聲部的演奏效果。電子管風琴可以模仿室內樂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電聲樂隊之類的音樂形式,可由一人或數人演奏出各種豐富而復雜的音樂,甚至可以由一人表達所有的音樂風格。這充分展現了電子管風琴強大的表現力,也決定了其普適性、廣泛性的應用價值,而這恰恰也是部分專家、學者將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表演,并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的原因所在。
2.秦腔音樂的特征
秦腔是集唱、演、奏于一體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首先,秦腔的唱腔分為“歡音”與“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活潑、歡快、愉悅的情感,后者表現悲傷、苦悶、凄楚的情感,由此呈現出意蘊深厚、感人至深的效果。在秦腔演唱過程中還經常會有“彩腔”,即用假嗓演唱出高音八度,在跌宕起伏的劇情處表現激蕩的情感。秦腔演唱過程中還有“吼秦腔”,就是扯開嗓子進行演唱,以呈現粗狂、豪放的情感,往往應用于劇情高潮之處。秦腔伴奏有“文戲”與“武戲”之分,前者主要使用二胡、板胡、三弦、笛子、嗩吶之類的傳統樂器,后者則使用干鼓、大鼓、馬鑼、小鑼、梆子、鐃鈸之類的樂器,板胡是其主要演奏樂器,呈現出清脆尖細的音色,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秦腔的唱腔與板式變化的特點。
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內容
1.秦腔音樂的樂譜改編方法
秦腔音樂多為民樂小樂隊和民族管弦樂團進行演奏,因此,樂譜的改編主要分為總譜縮譜、獨奏或小篇制樂譜的擴譜。改編后的電子管風琴樂曲主要是還原或豐富秦腔音樂的演奏效果。電子管風琴自帶強大的音色編輯功能,可以根據特定樂器的發聲原理與音色特征,針對性地調控音頭強弱、音聲音頸長短及延音效果,促使音響效果更接近該樂器所演奏的真實音色,從而增強電子管風琴的音樂表現力。秦腔音樂中的各類傳統樂器大量使用了彈、撥、顫音、滑音之類的技法,因此,還需利用鍵盤控制功能和預定觸鍵類型來提高演奏音色的仿真效果。基于此,學生需要展開對秦腔音樂樂譜改編方法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系統掌握總譜縮譜及擴譜的方法,尤其是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器融合的配器方法;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入了解電子管風琴的音色編輯功能,以及秦腔音樂的技巧、意蘊與情感特征等,這樣,學生才能在用電子管風琴進行音樂演奏時,合理搭配音色,有效使用鍵盤控制和觸鍵類型,進一步處理音色素材,使之呈現出與傳統樂器表演相近的音響效果。這已成為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2.秦腔音樂的音色演奏技巧
秦腔音樂中所涉及的傳統樂器均是大量的個性化演奏,具有獨特而豐富的音色效果,而電子管風琴也有獨特的演奏方式,教師可培養學生用電子管風琴來呈現音色素材、表現秦腔音色效果的能力,使其在具體的音樂表演過程中能嫻熟地使用電子管風琴演繹秦腔音樂。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后觸”與“前觸”兩種演奏技巧。“后觸”是“壓與推”相結合的演奏方式,也就是在音符演奏下去的過程中繼續收緊手指,再向外推,或者是向下壓,隨后慢慢收回,以呈現“棗核狀”樂句與連奏的歌唱效果。學生必須先深刻了解秦腔音樂中傳統樂器(如民族器樂中的弦樂器板胡、二胡等)的發聲原理及音色特征,然后才能用“后觸”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前觸”是指在音符演奏過程中手指觸鍵時的力度,模仿管樂器、打擊樂的重音彈奏時,要迅速落鍵,以便更好地呈現樂器的演奏效果。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電子管風琴演奏過程中的音量控制能力、速度變化控制能力,以及演奏完整的秦腔作品的能力,并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來提高學生對于電子管風琴的嫻熟應用能力。
3.秦腔音樂的音色錄制采樣
“音色錄制采樣”是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音樂中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活動的一項拓展能力。秦腔音樂涉及二胡、板胡、三弦、笛子、嗩吶、干鼓、大鼓、馬鑼、小鑼、梆子、鐃鈸等諸多民族樂器,其音樂錄制采樣教學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用盡可能多的演奏技巧將秦腔音樂中各類樂器音階里面所涉及的音色一一演奏出來,并用常規的音色錄制軟件Nuendo進行錄制,形成電子管風琴的基礎音色素材庫。二是培養學生用音樂裁剪軟件Cool Edit PRO進行音色素材裁剪和處理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使用Kontakt2軟件加載處理后的各個音色,以樂器、主題、風格、技法為依據,將其整理成秦腔表演能夠直接使用的音色素材庫。四是培養學生采用Cakewalk Sonar軟件檢驗音色庫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還應使用樂器的MIDI輸出去控制采樣器,將創建好的音色素材傳送到電子管風琴中,為電子管風琴提供音源,以便進行秦腔音樂表演活動。目前,電子管風琴樂器的發展程度還不能直接將采樣音色放入電子管風琴的格式應用中,如何將其便利地使用在樂器配套的相應功能中,是未來演奏者、研究者、制造商的共同目標。
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途徑
1.宏觀層面實施模塊教學方案
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內容表現出鮮明的模塊化特征,各個知識點既相互關聯,共同作用于電子管風琴對于秦腔音樂的演繹過程、方式和效果,同時,它們又自成一體,具有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特征,學生必須進行有針對性、專業化的訓練,才能提高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和有關技能的應用能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宏觀層面建構模塊化教學方案,將電子管風琴在秦腔音樂中的教學內容分為樂譜改編方法、音色演奏技巧、音色錄制采樣三大模塊;每一個模塊再分解為一系列主題,繼而再設置相關主題模塊,并詳細規定每一個模塊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由此建構起一個分類清晰、主題明確、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避免了常規“流水式”教學所帶來的主題不明、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模塊建構中,要求教師能夠系統把握授課內容,準確了解關鍵性知識點的特征,將其分解為關聯性的知識點,并且能夠為每一個知識點制訂清晰的教學方案,以便于在課前做好教學計劃。教師的這一能力也直接決定著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音樂的整體教學方式及最終教學效果。
2.中觀層面采用分組教學方式
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音樂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具有明顯的技巧性特征,需要進行大量訓練,才能實現熟能生巧的應用。教師在實施模塊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改變常規的以教師講解與演示、學生聆聽與訓練為主的“單向傳輸”教學方式,應充分凸顯學生在電子管風琴學習與應用過程中的主體性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進行電子管風琴的學習與應用活動。據此,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首先,在單一主題的模塊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一小組安排一個實操項目。以“音色錄制采樣”為例,可以要求各個小組完成二胡、板胡、三弦、笛子、嗩吶、干鼓、大鼓、馬鑼、小鑼、梆子、鐃鈸中某一樂器的音色錄制采樣任務,繼而一邊講解音色錄制的采樣方法,一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錄制采樣。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秦腔音樂展演活動,要求每一個小組提供一首電子管風琴演奏曲目,并在選曲、排練、演出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通過“以演帶練”提高教學效率。
3.微觀層面實施案例教學方法
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表演所涉及的知識點十分豐富,若僅單純地實施模塊教學、分組教學,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碎片化、零散化的問題,致使學生無法整合所學知識點,完整、靈活地演奏特定的秦腔作品。對此,高校教師在電子管風琴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引入案例教學法,即將《火焰駒》《三滴血》《雷雨》《父親》等劇目中的經典秦腔片段引入課堂之中,指導學生系統分析各個秦腔作品的演奏特征和音色效果,繼而引導他們用電子管風琴模仿音色,完成對秦腔作品的演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每個小組安排一個秦腔片段,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對秦腔作品的分析,繼而展開作品改編及演奏活動。案例教學可培養學生對于碎片化、零散性知識點的整合應用能力,也改變了以往單純學習、枯燥訓練的乏味體驗,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
總體來說,電子管風琴具有強大的音色表現力,可以廣泛應用于各類表演活動中,而秦腔作為一項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舞臺的表演活動之中,將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表演是推動秦腔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高校電子管風琴和秦腔教學相融合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樂譜改編方法、音色演奏技巧、音色錄制采樣三個知識模塊,并表現出鮮明的技巧性、系統性、實操性等特征。教師可以在宏觀層面實施模塊教學方案,在中觀層面采用分組教學方式,在微觀層面實施案例教學方法,以此提高電子管風琴應用于秦腔音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謝及.電子管風琴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2]葉新.電子管風琴演奏的動態特征研究[J].北方音樂,2019(3):2-4.
[3]李昆杰.秦腔的藝術特色研究[J].戲劇之家,2019(6):44-45.
[4]張亞達.電子管風琴研發中國民族樂器音色的前提與基礎[J].音樂天地,2019(7):44-53.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