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入易錯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作者:溫 海
發布時間:2020-09-22 11:10: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幾年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研究的熱門話題,但仍然有很多一線教師在這方面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未能做到“深入淺出”。學生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易錯題是大部分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易錯題的出現與學生的前科學概念有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前科學概念滲入易錯題,潛移默化地提前干預,將學生的前科學概念轉化為科學概念。
一、知識與實踐巧妙結合
知識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是人類通過實踐活動不斷重復而得來的,知識客觀地反映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你們一定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比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第一課中,教師講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說一說從家到學校怎樣走距離最近,這樣就能夠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活化了,學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結論了。
二、有效地更正易錯題
前科學概念又稱日常概念、生活概念,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概念。個體通過周圍環境、自身實踐形成的樸素、粗糙、零散的理解常具有片面性和錯誤性,前科學概念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自發性、廣泛性、頑固性、隱蔽性、負遷移性。基于前學科的特點,易錯題可認為是前科學概念未能得到徹底修正而出現的,易錯題的出現可能是學生上課效果不佳導致的。比如,教師在講解重點知識時,學生由于走神、做小動作、發呆等不良學習習慣,未能緊跟教師節奏,沒有思考,錯過了更正錯誤知識點的最佳時期,課上沒有聽明白,課外做題就極容易出錯,又不愿意請教他人,久而久之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多,從而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測了解學生錯誤的前科學概念,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把握學情。
三、智者巧問,有效把握易錯題滲入的深淺程度
美國優秀教師格雷塔曾說:“如果一定要我說教學有什么訣竅的話,那就是問題,我想是的,問題幫助了我。當你成功地不停向學生提問,并得到回答時,你已經接近你想要的了。事實上,易錯題是難點也是突破點,所以問題教學法將百試不爽。”教師想要掌握有效提問的技巧,就得做到深入淺出。第一,深入。教師要深挖教材,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知識框架結構是值得關注的地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教學內容分析、課時安排等,整體把握教材,有效把握易錯題滲入的深淺程度。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等量關系這節課中,練一練第2題:天平左邊是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右邊是200g和100g的砝碼,讓學生書寫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起初學生不是很了解等量關系的規范性書寫。從學生的作業教師就能夠發現,學生書寫時容易將等量關系和等式混為一談,這是學生的易錯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其實,等量關系就是天平兩邊的質量要相等,也就是“質量=質量”,然后再等量“代換”。即,等量關系是“一個蘋果的質量+一個梨的質量=200g砝碼的質量+100g砝碼的質量”或 “一個蘋果的質量+一個梨的質量=200g+100g”,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找等量關系沒有明確的規范,關鍵是要找到等號兩邊的相等量,只有找到了對應的等量關系,才能為后面學習列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學習等量關系的最終目標。第二,淺出。淺出就是教師所教知識點要淺顯易懂,比如上面提到的等量關系。師:遇到這個問題時,你是如何書寫等量關系的?生:天平的指針在正中間說明天平兩邊質量相等。生生討論并完善等量關系,具體的細節教師可以提示。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發學生求知與求學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在講授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小學數學第四單元觀察物體第二節我說你搭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三步完成立體圖形的搭建,可以請一名學生上臺指導其他學生搭建,還可以讓同桌互相指導搭建圖形。我在學生搭建圖形的過程中利用希沃手機助手現場直拍,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時應該抓住關鍵點,也就是課堂的重難點,以易錯題為突破口,結合學生的易錯點,有序、有理、有效、有趣地設計教學內容,以此確保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阿房路一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