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張書金
發布時間:2020-09-22 09:52: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今無論是中高考,還是平時的就業招考中,語文閱讀所占比重不可小覷。語文測試卷由基礎積累、綜合能力、閱讀和作文構成,閱讀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可見閱讀在測試中的地位何等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
一、 整體性閱讀,把握整體觀
拿到一篇文章時,首先要有整體觀念,把握整體觀進行通讀,整體熟悉,整體理解,這樣才會有一個全局觀去理解其思想以及全局的結構。
如在閱讀《藤野先生》一文中,首先把握一個整體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對他在日本學醫時的先生念念不忘?他對先生的情感因何而起,他作為一個弱國學生與其他清國留學生有何不同?作為一個日本先生,他對待魯迅這個中國學生嚴肅認真,毫無民族偏見。在放影片時,畫面對中國人精神狀態的展述,刺激了魯迅棄醫從文。中國人精神的麻木如何喚醒,在魯迅心中扎下了根,他認為中國在那時,體魄體質不重要,只要能喚醒中國人的精神,中國才能富強起來。因此從全篇來看,“愛國”二字始終貫穿全文,出國學醫希望救國,救像父親一樣死去的病人,但影片事件看到殺的示眾是中國人,看客也是中國人,于是他想到強國,就必須喚起中國人的精神,當時首倡文藝運動,于是他不再學醫,他的一切改變,都是愛國之心在他身上起了作用。總之,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起來就不難了。
二、從細微處思考,理解其意
在原有基礎上,從細微處思考,理解其意,這樣就容易多了。在結構上過渡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樣銜接過渡,承上啟下,使得結構更完美?在語言賞析上,語言的優美體現在何處,有哪些修飾語,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在表達方式上,哪些語言文字是描寫?哪些是敘述?哪些是說明?哪些是抒情議論?讓同學在閱讀中學習如何表達,從而加以區分,找出各種不同表達方式的文字。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對清國留學生形象的描述,寥寥幾筆就勾畫出這些留學生的丑態,這就屬于描寫。“他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這就是議論。總之,細微處的方方面面還很多。
三、 背景理解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每篇作品都有作者當時寫作的背景時代,他表現的情感價值觀都和當時時代息息相關,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及平時閱讀的積累加深理解。
四、針對不同文體,閱讀理解的著重點也不同
如說明文《蘇州園林》,學生理解時,著重從說明文語言,說明文順序,說明文方法上去理解。語言上要求準確、簡潔、易懂。說明順序,作為建筑物,一般空間順序。說明方法有引用、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在此文中得到體現,這些都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考慮的。《蘇州園林》中,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如“有幾個園里有古老藤蘿,盤曲嶙峋枝干就是一幅好畫。”有分類別,如“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布局;假山池沼配合;講究花草樹木映襯;講究遠景近景層次”。
在《背影》中,作者如何把對父親的情感體現出來,幾次生活瑣事體現父愛的偉大,偉大寓于平凡之中。父親因事忙,本不送我,但終不放心我,他從瑣事上對兒子關心,對腳夫講價錢,揀座位,千叮嚀,一個慈父形象躍然紙上。車站買橘,“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地探下身子去,穿過鐵道,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身子向左微傾,”看見父親背影不由淚眼婆娑。全文融情于事理中,感人心弦。
五、 提高閱讀能力,加大課外閱讀量
加強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也是知識的積累過程,同時語感也會加強,特別是在初中階段要求學生閱讀名著,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特別閱讀的積累多了,自然心中素材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也能得心應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多了,當然閱讀能力也就提高了。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夜村鎮白楊店九年制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