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改革思路。文章基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視角,對我國當前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工作進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對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本意進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關鍵維度;最后對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發展的改革路徑進行了具體闡述,認為應該從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環境等角度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實現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 外語教學 高校英語 教學改革

引 言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指出要在十年內將教育信息化納入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整體戰略。《綱要》頒布至今已十個年頭,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高校階段外語教育信息化即將進行下一發展階段之際,針對現有的教學改革情況進行反思,尋找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的實質和問題,成為未來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改革工作的重點。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本質

1.是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的必然

我國外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將會經歷三個階段:(1)輔助階段,教師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對一般的課堂授課過程中的不足進行簡單修正,屬于外語教學信息化的最初階段;(2)整合階段,此時信息技術對于外語教學的貢獻較大,但是缺乏針對性整合利用,多數情況是利用PPT、電腦等多媒體技術實現外語課堂教學;(3)深度融合階段,此時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之間已經初步實現了資源整合和技術結合,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之間實現了無縫對接和隱形滲透。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外語教學信息化戰略部署的最高層面。以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普遍發展水平而言,尚有較大進步空間。

2.符合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的內在訴求

(1)滿足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內在需求的新手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諸多國際戰略的實施,我國的世界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隨著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間聯系的日益密切,國家、社會以及各企業主體對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需求越來越高。除外語專業的學生外,其他專業人才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跨語言交流能力,以滿足不同企業、行業進行國際交流、貿易往來的需求。因此,我國高校階段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將會越來越強烈。

(2)滿足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內在需求的新路徑

我國的高校英語教學具有典型的TEFL特征,對于真實的語言環境塑造重視程度不足,對于培養不同專業人才的英語能力而言本身具有一定不足。然而,隨著我國眾多高校不斷以建設綜合性高校為目標,高校英語課堂教學的空間不斷被擠壓。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為解決高校課堂教學被壓縮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在線課程、教學平臺以及移動端外語學習平臺的開發,為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加廣闊的英語學習空間以及更多的問題解決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高校英語教學課堂時空有限、有效語言輸出不足等缺陷得到了彌補。

(3)滿足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內在需求的新結果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直接影響了信息的呈現、獲取方式以及信息獲取的途徑和體量。對于高校英語教育而言,教學工作的核心要素,如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交互也必然發生轉變。外語教學作為一種動態的系統功能,受到教學工作核心要素之間關系的影響巨大。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外語教學,通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新時期英語教學工作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資源、優化教學環境的必然結果。因此,新時代的外語教學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會成為外語教學工作深度變革的必然結果。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關鍵維度

1.空間維度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空間維度,主要指高校為學生塑造的英語學習空間布局。基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空間維度應將傳統授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空間布局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空間設置。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平臺搭建時,要時刻按照學生為中心進行自主、自助、自評形式的有效學習空間的搭建。

2.關系維度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關系維度,主要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構筑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往網絡。基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關系是師生、生生深度互動,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一切圍繞教師、一言堂形態的教學主體關系,實現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關系重構。

3.內容維度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維度,主要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構筑的語言知識、技能與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結構。基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內容結構要充分考慮語言知識、技能與思維能力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由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因此應將教學工作的重點集中在對語言知識的傳授環節,針對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應集中在課下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通過合理的內容結構安排,解決三者之間無法和諧發展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改革策略

1.教師視角改革策略

從空間維度改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再是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恰恰相反,作為信息時代的高校英語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工作中的變革者身份。首先,英語教師應重新認識自己在信息化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教師只是由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和絕對核心轉變為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并不意味著教師工作的邊緣化;其次,英語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工作中要具備充分的信息技術素養,不能簡單地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將紙質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無差別電腦端移植就是實現了教學信息化。簡而言之,深度融合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教師擔任的角色發生轉變,需要持續提升自身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

2.學生視角改革策略

從關系維度改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工作的主體關系,并不表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毫無顧忌、為所欲為。盡管隨著網絡的普及,高校生在進入大學教育階段之前通常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素養,然而面對較為輕松的高校課堂氛圍,仍需要加強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缺乏面對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態度、方法、技能、交流能力,不僅無法提升高校英語學習的效果,反而會成為英語學習的阻礙。因此,在信息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階段,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監管機制、信息素養、信息處理能力和抵御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提升自主學習的效率,將信息轉變為英語學習過程中可以呈現的知識。

3.教材、教學資源、教學環境視角改革策略

從內容維度改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工作的教學內容結構,需要在教材、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環境三方面同時進行。首先,教材的改革要體現高校英語多種教法的融合,結合多種學科內容與崗位需求,促進不同知識間的融合;其次,教學資源的改革要充分調動不同地區英語學習資源的共享與融合,對教學資源的技術標準進行統一規劃,幫助國內不同水平的高校之間實現英語教學水平的互補和共同進步;最后,教學環境的改革要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支持和維護方向,高校的硬件設備、網絡建設應該及時進行更新,保證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時能夠高效、順暢。

結 語

利用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已經逐漸展現出其他教育技術無法比擬的巨大價值。2020年是實施《綱要》中戰略部署的最后一年,在這一關鍵時期針對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工作進行總結和展望,是進行下一階段高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點。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進入深度融合狀態后,信息技術已經不再單單是外語教學工作中的一種技術手段,而將會成為改變外語教學內核的革命性技術,實現外語課堂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

參考文獻:

[1] 胡加圣.基于范式轉換的外語教育技術學學科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2] 姜元政,左嘉.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通訊技術,2016(8):225.

[3] 孫峰.翻轉課堂的理念反思與未來走向[J].電化教育研究,2017(10):18-22.

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