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校園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析
作者:崔智林 梁海霞 劉 強
發布時間:2020-09-22 15:24: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行為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校園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校園媒體要堅持守正創新,穩步推進融合發展,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切實發揮好校園媒體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的作用,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高校校園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高等教育管理重大問題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6ZD09)。
高校校園媒體是高校校園內部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完備的新聞媒體形態特征。具體來說,它是一種由高校主辦,在高校校園內部服務于學校自身發展和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特殊媒體,是高校信息交換、輿論宣傳、文化傳播、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高校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對廣大師生的政治態度、價值取向、心理發展、行為模式等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高校校園媒體的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媒體轉型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如何利用新媒體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成為新時代的重大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是規模大并不意味著質量優、效率高。高校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時,要高度重視校園媒體和意識形態工作。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造成雙面影響。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媒體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校園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只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實現內涵式發展。高校校園媒體是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和窗口,只有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陣地作用,才能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輿論引導、實踐育人的作用。
1.思想引領
中國的大學,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因此,我們必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高校校園媒體作為我國新聞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科學的理論武裝、正確的輿論引導、高尚的精神塑造、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廣大師生。
2.輿論引導
輿論導向非常重要,它是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關系道路和方向,關系人心和士氣,關系中心和大局。面對互聯網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大學生分辨能力有限,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作用,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網絡輿論的引導,用正確、科學的理論觀點來感化學生,使其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精神狀態。
3.實踐育人
通過課堂以及各種載體活動,不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高校校園媒體可以吸收學生參與到新聞采、寫、編、播中來。經過新聞培訓和實踐,學生不僅能系統地掌握新聞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還能鍛煉個人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對以后的成長成才意義重大。
新媒體時代校園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新媒體憑借著有別于傳統媒體的交互性、及時性、數字化、超文本性、個性化、虛擬化和整合性的特點,一經產生就受到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的青睞,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行為和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媒介和載體功能,而新媒體的出現,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空間,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具有及時性、豐富性和交互性等突出優勢。一是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新的平臺;二是為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三是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拓展了空間。如西安郵電大學創建的“西郵黨員工作站”微信公眾號,不僅是該校黨建進學生公寓創舉的代表,更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推動學校黨建進學生公寓工作長效機制建設,實現培養“又紅又專”人才目標的重要平臺。
2.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靈活、便捷、交互的特點顯露出活力。傳統媒體的信息擴散速度、內容覆蓋面和受眾群體都有限,很難實現一對一針對性的教育。而新媒體很好地彌補了這些局限性,實現了雙向甚至多向的直接交流,信息獲取也由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學習和討論。新媒體為高校校園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途徑,提供了新方式,增強了輻射力、影響力和傳播效率,讓高校校園媒體煥發出新生機。
3.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信度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會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在互聯網環境中,師生的身份、地位和關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更多的是平等的姿態。學生更容易放下對教師的戒備和警惕,以好友的身份進行溝通交流、吐露心聲,教師可以在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人生哲理告知學生,既能增進雙方的信任,又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加強高校校園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
新媒體因其信息傳播的自由化、傳播方式的個性化、信息獲取虛擬化等特點,也給高校校園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例如,新媒體的開放性挑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正向導向、新媒體的互動性和虛擬性引發了大學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的多向性和平民化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新媒體的超現實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約束、新媒體的海量性和無國界性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等。因此,應從建設隊伍增強能力、管控內容提升質量、拓寬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法、融合技術優化方式、暢通渠道實現交互等方面入手,規避劣勢,更好地服務校園媒體建設。
1.建設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高校校園中的傳統媒體不僅要順勢轉型,更要融合新媒體技術,來煥發新活力。與此同時,應主動積極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應新時代,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校園媒體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需要全面系統地掌握新媒體技術和知識。因此,高校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相關技術培訓和輔導,使其全面掌握新媒體技術。這樣他們才能科學地使用媒介工具,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儲和制作,進而在新媒體平臺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提升思想引領的效率與效果。二是需要不斷增強自身思想政治理論功底,提高思想政策理論水平和新聞素養。
2.加強信息監管,提升信息教育實效性
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多樣性,給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泛濫提供了市場和溫床,一些西方勢力借此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另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新聞從業人員,新媒體行業也暴露出追逐眼球效應、無視新聞道德、從事虛假報道、有償新聞等一系列問題。面對網絡信息污染,對缺乏有效抵制能力和良好信息辨別能力的大學生來說,更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能避免其受到侵害。
基于上述問題,高校校園媒體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主動權的要求,通過爭奪話語權,建立新媒體思想宣傳陣地,搶占網絡輿情制高點,旗幟鮮明地宣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另一方面,在內容選擇上,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一個好的話題能夠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要用正確的觀念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從而達到正確引導的目的。
3.樹立新媒體思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全方位變革,高校校園媒體應與時俱進,適應云時代互聯網移動化、終端智能化、交互社會化和大數據化發展等趨勢,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的數字化、社交化轉型升級,搶占網上的先導權和第一入口權,解決傳統媒體的陳舊化與去魅化。
根據《2017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報告》數據,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報紙成為校園媒體的主要形態;融合型校園媒體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傳統校園媒體順勢轉型,通過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媒體形態尋求長遠發展。
利用高校校園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堅持“內容為王”,并注重技術創新。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讓好內容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先讓學生愿意看,才可能喜歡并長期堅持看。二要發揮思想傳播、價值引導的工具和載體作用。將命令、說教的方式轉變為態度和藹、言語溫情、生動活潑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從學生的角度和喜好出發,這樣學生才會樂于接受、虛心傾聽,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媒體格局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的即時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這也進一步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在互聯網中,大學生期望作為一個獨立主體平等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所以,高校校園媒體工作者要主動“潛入”校園網、微博、微信群、學生QQ群中去了解學生的言行舉止、利益訴求和思想傾向,及時捕捉發現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面對大學生發出的不同聲音,不要一味阻止,而要善于疏導,通過與學生進行真誠的對話和交流,增強師生間的信任與了解,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實現教育信息輸出的全覆蓋。作為高校校園媒體,特別是有關學生的校園新聞,不僅要讓學生記者自發地去尋找身邊有價值的新聞,還應該利用好這個渠道,多了解學生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便于在發布內容以及通過新媒體工具溝通時,做到有針對性的解答和引導。
5.拓寬媒介素養相關課程的普及,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有責任和義務去營造綠色健康的媒介環境。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素養相關知識,是當代大學生必備基本素養。目前,高校針對媒介素養的課程設置主要在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等專業,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往往沒有學習媒介素養的相關知識。這需要高校發揮教育優勢,打通專業限制。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靈活安排相關專業的學生將其作為必修課,而非相關專業學生可作為選修課。通過普及媒介素養的課程,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2]李林英,郭麗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39.
[3]劉國云.發揮好高校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3(8).
[3]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50-51.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