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經典文本教學方法反思——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例
作者:賀 瑜
發布時間:2020-09-22 15:12: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格健全的社會人,大學語文課程立足中外經典文本,引導大學生廣泛閱讀并深度解讀經典文本的內涵,這是培養大學生優秀品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例,剖析經典文本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如細讀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混合教學法、分析情境教學法和專題教學法,結合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實踐,對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和深度融合進行探討和反思,以期對通識教育中經典文本的教學和教改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字]通識教育 經典文本 文本細讀 情境教學
通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著名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高等教育可以分成兩部分: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某個行業所需的職業能力,而通識教育主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和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別在于: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去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問題;通識教育則培養學生思考該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需要做的問題。在大學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是公共基礎,而專業教育代表了各類職業技能,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不是兩種教育,而是教育的兩個部分。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社科類通識教育的重要課程,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期具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經典文本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經典文本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思想的碩果,歷經了時間的洗禮和先輩的多次解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是由一個個經典文本組成,把古今中外的經典文本作為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對經典文本的多角度、深層次闡釋和解讀,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使經典文本的思想內涵融入學生的內心、觸動其心靈并產生共鳴,從而影響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經典文本是大學生人生啟蒙的重要內容和人文教育的范本,通過對經典文本的學習,學生可從思想層面充分肯定與吸收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觀念、人生價值及人文精神。另外,深層次地解讀反映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經典作品,可以引導大學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進行思考,因此,經典文本教學是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識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的主要途徑。
經典文本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經典文本細讀教學法
經典文本細讀是大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經典文本細讀,使其著眼于細微之處,深入研讀和解析經典文本內涵,不僅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經典文本深層次的意義和審美,還能使他們客觀公正地評判作品的內涵及價值。
經典文本細讀之“細”就是指閱讀時關注細節、處理細致。細讀經典文本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尋找縫隙和矛盾之處、考查文本出處、挖掘文本意境等。縫隙就是破綻,就是矛盾,作者設計這些破綻不是筆誤而是有意為之,通過這些破綻和矛盾,作者要表達一些特別的思想。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中“寒梅著花未?”有什么特殊寓意?漂泊在外的游子遇到故鄉來人,問寒梅有沒有開花到底是為什么呢?抓住這個縫隙我們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王維在這一句詩里其實隱含了非常深刻的內涵:在人們久別重逢的最初一剎那,內心很脆弱,理性思考會停頓,這時往往會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宋之問在《渡漢江》中就明確寫出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矛盾心理。王維敏銳地捕捉到人們這一稍縱即逝的潛意識心理,并把它在這首詩里含蓄地表達,這種曇花一現的心理其實反映了人性中最纖細、最幽微、最難以捕捉的真實。經典文本中都有細膩的人性描寫,需要我們結合生活仔細品味,在細微處挖掘沉甸甸的主題。
2.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混合教學法
新型混合教學法主張,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和答疑,要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都是常用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在課前、課后時間里自主學習課程視頻和相關學習資料,教師在課堂時間內不再講授知識,而是用來為學生答疑解惑、查漏補缺,并組織他們互動交流、探索研究。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會在課前預先閱讀經典文本,再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課堂中,教師先讓3~5人講述自己對文本的把握及對一些細小關鍵點的理解,然后組織全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會進行主動學習和討論,不僅能深入學習經典文本,而且更容易將經典文本的深刻內涵植根于心,從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對分課堂與翻轉課堂的共同之處在于,都采用精講留白的方式,重點難點知識由教師講授,一般知識點由學生自學。對分課堂通過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等環節,在學生中開展有效互動和討論,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及互動討論充分融合,是介于傳統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之間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因此,對分課堂既重視知識講授,又兼顧能力培養;既強調教法,又強調學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該方法將講讀結合、知識傳授與自主探究相結合,適用范圍較廣。
3.情境教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人文社科類課程更是如此。情境教學法旨在營造一種課堂氛圍,創設情境,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經典文本所描繪的意境和寓意,在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助力教師打造真實、生動的課堂環境,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例如,在《紅樓夢》的人物角色分析課前,先放一段紅樓夢電視劇視頻,借此導入課程,讓學生直觀感受人物的個性、特征。該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角色扮演也是很好的情境代入法。在情境教學中,學生不僅是聽講者,也是文本內容的參與者與建構者,隨著學生參與度的提高,其對經典文本的學習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一百個讀者能讀出一百個哈姆雷特,經典文本的寓意也是多元化的,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主題。情境教學在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主觀能動性與想象力等方面,擁有傳統宣講式大學語文教學所不具備的優勢。
4.專題教學法
專題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由教師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或熱點進行提煉與設計,采用專題形式進行系統化講授,并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總結的教學方法,是整合課程資源、凝練課程內容、突出課程重點與難點的重要教學方法。在大學語文課程的總結復習階段,專題教學具有突出的效果。專題教學法要求結合課程大綱要求,合理設置專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深入研究同一主題或相似主題不同經典文本的表達及特點,品評藝術特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專題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要充足的準備工作,如凝練專題、結合網絡課程資源合理安排課前任務;課堂上,教師要將知識點的講授和學生展示及討論相結合,以開展有效的研討和互動;課后,學生寫總結報告,教師寫專題教學小節,對本次專題教學進行評價。
經典文本教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實踐與反思
1.站在人性的高度選擇經典,逆轉大學語文的“尷尬”地位
經典文本是經歷了歲月的打磨和洗滌,沉淀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經典文本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刻畫了人性深處的困惑與掙扎,不同時代的讀者都能穿越時空感受這種對人生、社會及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從而產生共鳴。但是,受限于課時及其他因素,師生很難做到通讀經典,因此,只能站在人性的高度選擇經典中的經典,具有普適性、揭露人性的經典文本,會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從而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大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的綜合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面向所有專業學生開設,然而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大學語文被長期邊緣化,成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雞肋。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通識類課程的輕視,以及受大學語文“無用論”錯誤觀念的影響。如果我們站在人性的高度選擇經典文本并對其進行深度解讀,讓學生的心智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成長,引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讓經典作品塑造的經典人物指引他們的人生道路,就會使其受益一生,這樣,大學語文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尷尬”地位將會改變。
2.用新技術“包裝”經典,用青春演繹經典,讓學生多角度感悟經典
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也為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帶來了新契機。慕課(MOOC)、微課、SPOC等在線課程已被各大高校廣泛應用,大學語文教師應當跟上時代步伐,積極應用互聯網進行實踐,使課堂教學這門藝術更加形象化、科學。例如,在情境教學中,將視頻引入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演繹經典故事;在專題教學中,利用在線平臺隨時隨地和學生分析、討論文中情境,與他們交流文中所表述的價值理念及主題;在教授詩歌類經典文本時,用經典誦讀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詩詞描繪的情境中。情境教學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強課程的代入感,使教學的藝術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和提升。
新技術、多元化教學手段在豐富課堂表現力的同時,還能豐富教學資源,促進課堂互動。互聯網時代,大量的共享信息可供教學使用,給經典文本閱讀延伸提供了方便。不受時空限制的互聯網交流使教學方法更為靈活、多樣,師生跨越時空的交流合作是現代教育的突出特點,大學語文課程必須跟上時代步伐,推陳出新,以全新的面貌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需要。
3.用傳承和創新的理念品讀經典
經典文本教學要與時俱進。教師在講授經典文本時,既要強調傳承經典對于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又要突出學術界及自己對經典的創新性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精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人類社會交流日趨頻繁,中國社會正在經歷深刻變化。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聚焦社會思潮變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理念去品讀經典,用全新的視角去感悟經典、闡釋經典。大學語文課程必須面對全球化的大眾化語境,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構建與時俱進的經典文本教學體系,提高大學語文教育質量,夯實大學通識教育。
結 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切的教法都是手段,最終都要為教學目的服務。在經典文本教學實踐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要在熟悉各類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量身打造適合特定對象的教學方法,這才是提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落實通識教育目的的關鍵所在,也是大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職責。
參考文獻:
[1]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0.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李森,張鴻翼.大學通識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5):52-57.
[4]朱淑娟.情境教學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5):37-39.
[5]阮春暉.高校傳統文化教學中經典文本意識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7(9):57-58.
作者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