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困境與路徑分析
作者:騫 姣 韓燕妮 王校偉
發布時間:2020-09-22 15:5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本文基于調研,對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困境進行梳理,從政策語境出發作了透徹分析,提出“產教融合、分類施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打造樣板”的建設路徑,以打造樣板建設路徑和不同院情學校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旅游類專業 校內實訓基地 困境 路徑
課題:本文系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重點教研課題“校企共建型校內實訓基地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JYB04)、“基于PARTS戰略的旅游管理生產性實訓基地研究”(課題編號:2017JYB08)階段性成果。
引 言
智慧旅游讓旅游管理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持續惠及了旅游業,而旅游業高速發展使得業界對于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要求。高職旅游類專業承擔著培養旅游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破解人才結構性缺失供需矛盾、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職院校的共同課題。校內實訓基地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決定和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影響因素,成為多數高職院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筆者借助“問卷星”對開設旅游類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抽樣調查,并考慮了東西部地區院校的差異,主要調查了高職專科旅游院校和開設旅游類專業的普通高職院校,從是否參與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否為國家優質高校、是否為“雙高計劃”入選院校等因素進行調研和分析,力求反映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真實情況。
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困境
全國開設旅游類專業的高職院校依據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可分為三類:A類是專科旅游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規模每年在300人以上,有專業群,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軟硬件投入在300萬元以上;B類是開設旅游類專業的高職院校,至少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兩個以上的旅游類專業,學生總量每年在150人左右,校內實訓基地軟硬件投入在100萬元~300萬元之間;C類也為開設旅游類專業的高職院校,但僅有一兩個旅游類相關專業,學生總量每年在100人左右,校內實訓基地軟硬件投入在100萬元以內。
1.院校投入與發展需求不符
除專科旅游院校、東部發達地區院校外,多數普通高職院校的旅游類專業招生連年萎縮,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及更新改造分檔傾斜,注重給省級骨干、一流(培育)、“雙高”專業投入,而旅游類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幾乎停滯。
2.實訓內容與行業發展不符
多數院校以單項模擬、仿真技能訓練為主。智慧旅游的普及,使得旅游電商、線上營銷、旅游產品策劃與開發、會展布置等技能訓練迫在眉睫,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智慧旅游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實訓教學內容缺失,或還未改造到位。
3.企業投入與院校愿景不符
對于“共建”意愿,院校表現出的熱情遠大于企業。多數企業表示共建的前提是院校有充足且穩定的生源,企業多以技術、人力資源投入為主,對于合資、入股鮮有選擇。近一半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在運行中遇到了時間、人員、成本等多重問題,運行機制不夠順暢。
4.功能建設與實際服務不符
多數旅游類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僅能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需要,幾乎不具備服務區域、行業的條件與能力,不能與政府制訂的相關實訓基地的規劃相融合,資源建設分散,重復浪費,集聚能力低下,利用率不高。
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路徑分析
1.符合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為了給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應遵循專業設置與區域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為了滿足高職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要具有適應學生規模的實訓場地、配備與當前行業發展相適應甚至適度超前的設施設備。
2.滿足社會服務的綜合功能
校內實訓基地承載著專業實踐教學、行業企業生產與技術服務、職業資格鑒定、區域技術培訓“四位一體”的綜合功能,這就要求學校、企業、行業、政府協同合作,學校應打破校內基地的封閉性,主動出擊,創造條件尋求其他主體的介入,以實現共建、共用、共贏。
3.確定產教融合的根本途徑
高職院校應視院情“引企入校”或在“企中設校”,實現校企共建,如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打造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等都是旅游類專業探索產教融合的有力舉措。
4.實現高水平的建設目標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對此,應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方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積極性,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提升重點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的育人水平。
不同院校的建設思路
為破解建設困境,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實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高職院校需遵循“產教融合、分類施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打造樣板”的建設路徑,才能行穩致遠。
1.A類院校建設思路
此類院校已構建旅游類專業群,基礎好、起點高、資源狀況好,可以舉全院之力或主要優勢謀專業發展。該類院校的專業建設思路應是整合優化、理順機制,打造高水平、輻射區域的示范校內實訓基地。
(1)盤點資源,整體優劃。對現有的實訓資源進行梳理,以建設示范校內實訓基地為目標作出整體規劃,將所有資源拆分再合并,進行升級改造,補齊短板;以服務專業群的要求對軟硬件、職業環境進行設計,并適度兼顧先進性,尤其是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設與改造。校內實訓基地應覆蓋各旅游類專業的核心實踐技能,通盤考慮使用效率,依據旅游行業產品生產、服務的各流程環節設計單項或綜合的實訓項目。
(2)多方參與,理順機制。應密切政、企、行、校之間的聯系,將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貼近區域旅游發展,從急需的旅游人才培養角度進行設計,將計劃納入區域旅游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中,引入政府、行業的資金投資,設立旅游發展研究中心職能,助力行業破解發展瓶頸。要理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完善使用、開放、管理制度,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提供補貼,以減輕企業負擔。支持人力、技術、設備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共建形式,鼓勵校企密切合作,使基地建設主體、管理主體多元化,并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中。
(3)健全功能,輻射區域。在多元共建的基礎上,學校應盡快實現旅游類專業“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與認證,主動承擔區域旅游技能人才培訓任務,開展旅游師資、課程的實訓及技能大賽、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以及企業橫向課題及行業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健全校內實訓基地服務社會的功能。
2.B類院校建設思路
此類院校基礎良好,較受重視,積聚了一定的旅游行業資源。該類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考慮院情,積極爭取省級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支持,實現差異化發展,打造特色的建設思路。
(1)爭取建設投入。國家級、省級的教師、學生技能大賽獲獎,以及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立項、高質量的實習和就業成果都可助力旅游類專業躋身學院優先發展梯隊。該類院校要積極爭取國家級、省級、院級的重點項目,帶動院校對校內實訓基地的投入。除資金支持外,學校還應多向政府或合作企業爭取政策、技術、人力等要素的組合投入或單項投入,建立“學校主導型”“混合所有型”生產性實訓基地,以保障工學結合的需要。
(2)差異發展,打造特色。學校應分析區域旅游業發展重點,盤點區域內各院校發展情況,打造自己的特色。不同院校選擇旅行社、景區或酒店、會展等都會不同,錯位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不二之選,也為建設高水平校內實訓基地奠定了可能。學校要提早規劃,考慮專業群的建設,并使建設效益得以發揮。
3.C類院校建設思路
此類院校的旅游類專業不是學院專業建設的重點,招生規模持續萎縮,甚至面臨旅游類專業即將停招的風險,基礎薄弱,不受重視,爭取資源支持困難。該類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長遠規劃、創新思路、保障發展、分步實施,先以擠進院級高水平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序列為重點。
(1)長久規劃,分步實施。旅游類專業設置都是圍繞區域產業發展的需要,本著對接區域旅游發展需求的發展思路,建設校內實訓基地。該類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需謀篇布局,長遠規劃,因實訓基地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滿足當前,還要給專業群建設留有發展空間,分步實施。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可先用仿真軟件模擬真實工作任務。當前,合作企業還不愿為有限的生源投入過多,而校內實訓基地又需升級改造,對此,學校可考慮引進企業師資,進行工學交替,或引校入企,校企共同投入,共建實訓基地,以解決當下的建設困境。
(2)創新思路,保障發展。要想打通學校的共享通道,摸排哪些實訓場地可以共用,應從實訓管理層面解決資源緊張的窘境。如電子商務專業一體化教室可為旅游電子商務課程實訓使用,僅需投入仿真軟件即可。
高職院校應堅定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道路。如果引進知名企業較困難,還可以發揮三創基地的效用。學校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優惠政策。而學生創建的企業就是鮮活的實體,高校既可以將其作為合作企業,也可以投入師資,建立相關機制,使其成為一個校內實訓基地,使產、學、研得以實現。
各類院校的院情不同,但“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方向相同,都需要緊密結合區域發展政策,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積極融入區域旅游發展之中,發揮政、校、行、企的多主體作用,以切實解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瓶頸,提高旅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丁麗萍,劉克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8).
[2]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示范學校建設方案及教學質量標準化管理實用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屹,方緒軍.政策語境下職業教育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的定位與路向[J].當代職業教育,2019(4).
[4]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