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中體現教育本真對提升教學品質、優化教學方法等方面意義重大。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追尋本真的體育教學作為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需要小學體育教師繼續在現代教學領域中進行深入研究。借助科學的體育教學措施,讓學生接觸更全面的學習內容,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是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體現教育本真的根本指導方針。

一、回歸學科本身,體現體育教學的價值

1.消除成見,相信學生能做好

有些教師對某些學生都有較強的偏見,看著他們細胳膊細腿,就認為他們做不好體育項目,比如,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有些教師甚至會產生“暈輪效應”,認為這個項目做不好其他項目也不可能做好。對此,教師需要消除成見,客觀公平看待每個學生。采取“懸置”的現象學態度,直白來說,就是每一次都要以陌生、肯定的態度對待學生,比如某學生上次投籃十次只中了一次,可看成是運氣,但這次投籃的時候,教師就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態度,仍要像上次那樣對待學生,繼續給他機會,哪怕這次投籃十次只中了兩次,這也是一種進步,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贊揚。

2.走出誤區,展現體育新風貌

有些教師認為體育就是一種競技,競技就一定要分個高低輸贏,否則就沒了意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提升競技水平”為最高目標,給學生安排了很多的訓練項目,但對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安排顯然與他們愛玩、愛鬧的天性不符,也終會消磨其體育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要走出誤區,正確看待體育的教學價值。教師首先要明白一點,小學體育教學不是專業的體育訓練,要尊重小學生的天性,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體育游戲活動,如兩人三足、立定跳遠、跳繩、足球等。其次教師也不能走入另一個極端——“放羊式”教學,而是要松弛有度,即要照顧到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又要能提升其運動技能。

3.允許差異,體現教育個性化

部分教師習慣了單一的教學方法,也習慣了遵循特定的流程開展教學活動,一旦學生出現了興趣不強的情況,就認為是他們自己的原因,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小學生身體素質各異、興趣愛好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教師要允許學生存在學習差異,并采取分層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分類,確定他們的身體情況、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等,然后再進行“私人訂制”,這樣才能體現體育教學的個性化。

二、回歸教育本身,站定體育教學的新視角

1.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

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來源于他們對體育運動知識的自由探索和實踐。但是,目前有許多體育教師只是按照既定的流程開展教學活動,并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想法和思路。對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從新角度出發制訂新的教學方法,如學生喜歡自由探究體育知識,在自主化的拍皮球學習中興趣盎然,即使失敗了也依然很開心,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足球正腳背運球”與“拍皮球”兩種活動,以游戲教學方式創設“手拍球+腳運球”比賽活動,把握學生的興趣點,融入游戲內容,從而提升練習效果。

2.照顧到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

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不一,如果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那必然會出現“優秀生學不夠,學困生學不完”的情況,所以,教師需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制定科學的“分級訓練”方案。如在籃球教學中,有的學生只會拍皮球,而有的學生已經學會了投籃和運球,所以教師可以將籃球訓練內容進行合理分級,第一級難度最小,包括拍球訓練、投籃姿勢訓練、運球方式訓練等;第二級別難度居中,包括胯下運球、轉身過人等常見的籃球技巧;第三級別難度最大,包括定點三分投籃、跳投等較難的投籃方式。

3.目標分解,逐步提升

如果教師一上來就給立了一個很大的目標,許多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太難了,自然也難以開展后面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目標分解,在完成小目標的基礎上,學生才有繼續學習的動力。如在“立定跳遠”訓練中,學生要跳過1.5米,那教師一開始要給學生設定1米、1.2米、1.4米三個小目標,逐個完成,待學生跳過1.5米之后,再設定新的小目標,給學生一定的努力空間,他們就能由小目標達成大目標。

綜上所述,體現教育本真是新課程理念思想指導下小學體育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作為小學體育教師,應當明確本真的體育教學到底是什么,并采取科學的教學理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積極優化科學的體育教學措施。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