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時代勞動的內容與形式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學生大多生在福里、長在福里,洗衣、做飯等全由家長代勞,他們在溺愛中成長,長此以往除了學習以外,連最簡單的家務都不會做,養成了坐享其成的習慣。近期,我國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這說明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體現。新時代,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不同學段為學生滲透勞動價值教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讓其參與衣食住行等勞動,體驗勞動產生的價值,進而文明其精神,強健其體魄。勞動教育不僅關乎新時代合格社會主義公民的培養,還關乎家庭興旺、社會進步、民族復興和國家繁榮,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方式之一。

教師要通過家長會、家長群動員家長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調查發現,近半數小學生不會系鞋帶,近半數中學生沒有洗過衣服,甚至一半大學生畢業了還不會做飯。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到學校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只要學習好,會不會勞動和勞動不勞動都無所謂,這樣的觀念勢必會使學生缺乏參與勞動的意識,更體驗不到勞動的價值和快樂,勞動教育就無從談起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可以立德、益智、健體,可以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教師要為學生點燃熱愛勞動的火花,用勞動成果激勵學生的智力發展,如教小學生系鞋帶的過程,從大人系、大人協助系、學生獨立練習系到徹底學會系,甚至幫助并教會其他學生系鞋帶,他們系鞋帶的手法就會越來越熟練,并會系出美感和自信。這雖然是一項簡單的勞動,但孩子是整個過程的勞動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他們在有趣的勞動中認識了自己和世界,也享受了勞動帶來的快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勞動,如果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他就不會死記硬背,如果他們能夠把各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應用這些知識進行創造性勞動,在勞動時思考,在思考時勞動,思考和勞動的聯系就會越來越緊密,勞動就會更加深入地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

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并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其中的實踐創新素養就包含了勞動意識,即“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各個學科專家也把核心素養寫進了新版課程標準,以期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各學科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思考學科知識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的結合點,引導學生通過勞動體驗學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本學科知識的價值和魅力,進而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良性循環,從而發展學生的勞動能力。

學校應該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語、數、英、理、化等課程也應該像體、美、微等課程一樣有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勞作中體驗生活的樂趣,找到自己心愛的事情,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固化知識。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將勞動與學習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激發他們對勞動的興趣。教師要喚起學生藝術創作的才能,全面地發展學生特長,找到一種最大限度地適合他們的勞動種類,除了傳授學科知識之外,要讓學生保持勞動的熱情,在成長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領域,還要向學生滲透職業規劃思想。

教育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意見》明確規定,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在學生勞動教育上相互協調,家庭要發揮主體作用,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社會團體要進行必要的支持。正如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強調知和行是不可割裂的。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的,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和“做”分不開,教師要在“做中教”,學生要在“做中學”。由此可見,“行”和“做”都是指向勞動教育的。新時代,全社會更應該共同行動,鼓勵學生自覺參與勞動,進而獲得豐富的勞動經驗,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