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包含物理、生物、化學及多項知識的學科,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意識,拓寬學生科學視野。筆者通過分析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現狀,發現科學課堂十分枯燥、教學方法無趣,既違背了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求知心理,又違背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中,為學生構建理趣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科學、內化科學,并形成理性思維和科學意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探究科學現象

科學現象是小學科學課程最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一般通過列舉科學現象的方式開展教學,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就會發現部分學生還存在似懂非懂的情況,看似能夠理解部分知識內容,知曉科學現象產生的原因,但對原因與現象之間的聯系理解不深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思路不暢,導致學習興趣受挫,進一步弱化了學習欲望。教師應該用實驗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直觀地去看、去想、去聽,通過切身感受理解與掌握科學現象的實質,從而幫助他們建立科學探究思維。教師在構建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設置多個難度漸進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啟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

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產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想聲音產生的原因,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聲音是嘴巴發出來的”,但馬上就有學生反駁道“樂器沒有嘴巴也能發出聲音”。此時,教師不必糾正學生的猜想,可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通過“音叉實驗”“敲鼓實驗”等,讓他們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學生通過實驗意識到聲音的產生與震動有關,就會理解相關科學現象產生的原因了。

二、收集教學資源,構建立體情境

小學科學知識雖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現象、事物都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研究的,教師如果僅通過語言方式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就會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科學課程的長遠發展。有知識、有趣味、有快樂的課堂才能夠真正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廣泛收集優秀的教學資源制作課件,為學生構建立體式教學情境。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有針對性地設置信息技術教學環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將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視頻、圖片、音樂不能“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弱化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食物的消化”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人體消化系統,并向學生詳細介紹消化系統中食物是如何被“加工”的。學生通過觀看食物消化模擬過程,就能夠了解各器官是如何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消化系統模型進一步增強情境教學效果。

三、結合日常生活,遷移生活情境

科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脫離生活,將思維局限于教科書內,學生自然也就缺乏知識的創新及遷移能力了。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日常生活元素,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理趣課堂中形成遷移能力。選擇的生活元素要與學生密切相關,要能夠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復舊進新。

例如,在講授“熱的傳遞”時,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一方面幫助學生學習“熱傳遞”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考查學生對“熱傳遞”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列舉使用暖手寶時發生的熱傳遞現象,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就會了解 “冬天相互焐手”“用火加熱水”等均是熱傳遞現象。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創新教學模式就成為小學科學的必然選擇。教師在構建小學科學理趣課堂時要注重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相結合,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融入科學知識重點,為學生構建理趣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觀念,強化學科綜合素養。筆者介紹的這三種方法均為科學教學實踐過程所得,在借鑒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進行完善,才能充分發揮科學的教學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