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匯,其目的是讓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感受過程,獲得成就,課堂才能真正高效,呈現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一、自主參與是高效課堂之根本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進步的。”只有把學生引導到自主學習的軌道上來,學生才會動起來,課堂才會活起來,效果才能好起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積極嘗試多種教學形式,如小組合作討論、歷史大辯論、編演歷史劇、模擬新聞時事報道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興趣盎然,都能自主參與其中。例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辛亥革命》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辯題“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支持哪種觀點,為什么?”依據所持的觀點,學生分成了兩大陣營,辯論賽中,雙方代表進行著一次次智慧的“交鋒”,其他同學也紛紛動了起來,以傳紙條的形式為自己的辯手出謀劃策。賽后,我總結:這堂課上,學生準備資料的充分程度讓我意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的熱烈程度讓我意外,學生辯論的機智和氣場讓我意外……是啊,課堂就該是學生們盡情表現與施展的平臺,你給學生一分天地,他們會還你百分的精彩。

二、互助合作是高效課堂的不竭動力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這樣描述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獨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腳步。”這無疑也是無數老師千辛萬苦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為此,我采用了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教育方法進行探索,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互助學習小組,由組內成員推薦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長協助老師,進行歷史學科日常學習管理和組織問題的討論,在老師指導下,組長成為拉動小組成員發展的“火車頭”。各小組遵照學習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實現了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評學生,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啟迪,感受著需要與被需要,分享著多種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

三、設疑激趣是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利用初中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設疑,激勵學生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悟出道理,從而在學、思、疑、悟的結合中循序漸進。在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第三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學中,對于《凡爾賽和約》的理解,我由圖片引入,層層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如展示《巴黎和會四巨頭》圖片,設計問題“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依據課本內容分別說說他們的參會意圖?”圖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自主閱讀,學生了解了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為理解《凡爾賽和約》奠定了基礎。恰當的設疑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層層抽絲剝繭,最后“窮圖匕現”,實現了歷史課堂的高效。

四、學法指導是高效課堂的必要途徑

教師在教學中要“傳道授業”,更要“授人以漁”,學法指導至關重要。在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二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教學中,我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首先,明確評價人物的原則,一分為二、論從史出。一分為二即辯證看待歷史人物,可以簡單概括為“功”和“過”兩個方面;論從史出即以史實為依據,得出歷史結論。其次,將評價人物的具體方法分解為三步:1.身份,依據史實,給“他”一個蓋棺定論的名號;2.功績,即“他”做了哪些事,起到什么積極作用?3.過失,即“他”做了哪些事,產生什么消極影響?指導學生依據以上原則和方法,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最后,我以填空的形式設計了“唐太宗是一位______的皇帝”,引導學生依據學過的史實進行概括,學生既能暢所欲言,又能論從史出。通過具體的學法指導,學生學會了辯證評價,以后再對其他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他們必然駕輕就熟,有“法”可循了。

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決不是教師把壺中的水倒入杯中的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提著水桶歡天喜地一起去溪中挑水歸來的過程。這個過程能看到學生參與的熱情,聽到學生思考的聲音,感到學生體驗的快樂。

作者單位 西安市航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