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將“勞作教育”規定為零學分必修課,實施二十余年取得良好育人效果,文章總結其成果經驗,結合大陸勞動教育政策演變的歷史與現實,提出從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專業教學等方面落實勞動教育。

[關鍵詞]勞作教育 勞動教育 地方高校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勞作教育”概述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是我國臺灣第一所創立于1994年的私立科技大學,它是臺灣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連續多年獲得政府補助,其中2012年獲得公私立最高額補助款。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在二十多年里取得好的成績,連續多年蟬聯全臺私立科技大學第一,這與其人才培養方式有著較大的關系。筆者曾以“朝陽科技大學”為關鍵詞在知網查了從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關于它的研究文論20篇,能深刻感受到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務實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它那作為“零學分必修課”的勞作教育課程,使我印象深刻,反思再三。大概是這樣的: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為了培養學生愛惜環境和“彎腰”服務的意識,踐行手腦并用的理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特別實施“零學分必修課”的勞作教育。

1.將勞作教育納入必修課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將勞作教育固化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并規定為必修課,但不做學分計算,這就是“零學分必修課”,不是考試課,不發試卷,只做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勞作”精神。學校始終認為勞作教育是一種很好的習慣養成教育,讓學生通過勞作教育,比如與同學一起彎腰掃地、一起清掃衛生間、拖地板,學會與人合作。

2.勞作教育目標明確

通過勞作教育培養學生勞動均等及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學習基本勞動技能,通過親身勞作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從校園勞作擴展到“小區服務”,增加學習生活體驗;通過不同院系之間的混合編組來增加互作協作、交流溝通的機會;通過勞作教育課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彎腰做事、親身參與的態度;通過勞作教育形成愛校及整潔的校園文化。

3.勞作教育的類型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包括基本勞作教育、團體勞作教育、身心障礙生輔導勞作教育、夜間環境整潔維護、交換生勞作教育等,其中基本勞作教育是學生清掃樓道、衛生間、教室周邊環境等;團體勞作教育是學生每天進行校園草坪維護以及到校外小區服務;身心障礙生輔導勞作教育是安排身心有障礙的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作,并安排同學從旁協助,增加同學友情;夜間環境整潔維護是學生每日最后一節下課前,對教室進行整潔維護;交換生勞作教育是對來自不同學校的交換學生安排勞作教育。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覆蓋了全體學生。

4.勞作教育的組織與制度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組織機構健全,制度完備。學校成立有“服務學習指導委員會”,并制定了相關法規計劃辦法及操作細則,對每一種類型的勞作教育都有相關的實施要點和注意事項。勞作教育課程評分包括工作態度40%+合作度30%+主動性15%+團體貢獻度15%+加減5分,期末總成績60分以上為及格,如一學期累計1/3課時未出席,即使表現出色,也不得通過,仍需補修該課程。

5.勞作教育的獎勵制度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重視對勞作教育優秀團體和個人的獎勵,每年學校花費900萬臺幣進行獎勵和補助,獎項設有“金質獎”“優質獎”“貢獻獎”“全勤獎”“優秀小組獎”等,學校把勞作教育評定為“優異”列為申請校內工讀的條件之一,并對各班獲得“金質獎”的學生由學校頒發給他們“金戒指”。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將勞作教育定為“零學分必修課”,成績達到60分以上為合格,該課程不得免修,只有成績合格者才能畢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勞作教育的監督者也是學生。每年學校從學生中找出有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的學生進行培養,讓他們擔任勞作教育小組長、棟長、大隊長,對勞作教育進行全程監督管理。這種勞作教育一方面能培養學生進入職場后“彎腰”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鍛煉學生手腦并用和知行合一的能力。然而,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在實施勞作教育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但學校始終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自創校以來堅持實施勞作教育,現已經成為臺灣地區相關學校效仿的對象。雖然請保潔公司的費用會遠遠低于目前學生團隊管理的補助費用,但是學校愿意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及領導組織能力。目前勞作教育效果顯著,學校終年保持非常干凈的樣貌。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適應程度都比較高,很少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6.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課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作為正式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定為必修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符合實際的多種勞作類型,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有完善的獎勵激勵機制,保證了勞作教育的順利運行,起到了非常好的育人效果。在二十多年的實踐過程中,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不斷完善,被許多高校效仿,在社會上形成良好反響。

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

1.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1949—1956年)

1950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錢俊瑞在《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中指出“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這就是當前新民主主義教育的中心方針。”這一時期,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教育的基本方針。

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57—1977年)

這一時期國家將勞動教育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也作為解決教育經費問題的手段,還看成是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的根本方式。后來在文革中更是把腦力勞動“妖魔化”,把體力勞動當作階級斗爭的法寶。

3.改革開放后(1978—1999年)

撥亂反正時期,國家為了給腦力勞動正名,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將我國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86年《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草案)的說明》中關于黨的教育方針方面提出應當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適當進行勞動教育,使青少年兒童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同年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彭珮云在中學德育大綱研討會上明確提出“把德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五育互相配合、互相滲透”。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2000—2012年)

200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針,后來寫入我國的教育法。

5.新時代(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作為施政目標之一。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教育并舉,提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再一次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勞動教育缺位所引發的不良社會現象

從建國到現在,經過三四代人的努力,我國已經全面步入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祖輩和父輩們夜以繼日辛勤勞動和艱苦創業的經歷早已成為過去,廣大青少年無需勞動創造便可豐衣足食,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學校的勞動教育與年齡增長呈反比關系,即年齡越大受到的勞動教育越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不勞而獲、貪污腐敗等不良思潮盛行,加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家長不愿讓孩子從事家務勞動,導致廣大青少年在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未獲得充足的陽光和水分,身心發展不全面,最終未能健康成長,主要表現為滿身奶油味、精神缺鈣、眼高手低、抗壓能力低、獨立生活能力差、天馬行空不接地氣等,甚至當代大學生的一些極端行為與勞動教育的缺失也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

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大陸地方高校的實現路徑

1.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說:“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 他重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馬克思設想,隨著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高度發展,在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及集體財富充分涌流的共產主義社會,強制勞動、強制分工、腦體對立都將消失,勞動成為得到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第一需要。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熱愛勞動、愛惜勞動成果,勞動無上光榮的觀念。

2.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能將勞作教育作為“零學分必修課”,從創校之初一直堅持實施到現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大陸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借鑒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做法,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列為必修課。到底是否給予學分,要結合學校的實際而定。近年來,大陸地方高校都在壓學分減課時,計劃逐步實行“完全學分制”。在完全學分制下,修學分就要付學費,在這樣的形勢下,將勞動教育定為“零學分必修課”應該能行得通。大陸地方高校每年在校園保潔綠化上都要花費上百萬元,完全可將這批費用轉移至勞動教育上來。

3.融入專業教學

近年來,大陸地方高校都有擴大專業實踐教學學時學分比例的趨勢,部分院校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比例實現了4∶6,甚至繼續向5∶5改革靠攏,其目的在于確保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將勞動教育的目的、意義、形式融入專業實踐教學,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樹立勞動光榮、勞動美麗的理念,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勞動互助意識,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

4.重塑“五一國際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這是為了紀念勞動者爭取合理權益舉行游行而設立的節日,屬于全世界勞動者自己的節日,我國政府于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也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但實際在每年的5月1日,我國各高校都在放假,鼓勵全民旅游,刺激消費。這與設立“勞動節”的初衷背道而馳,各高校應該在這一天組織勞動教育的相關活動,如對優秀勞動者的表彰和獎勵、優秀勞動創新成果的展示、深入勞動一線體驗別樣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的良好風尚。

結 語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成功的“勞作教育”可為大陸地方高校在實施勞動教育時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縱觀建國以來我國實施勞動教育的歷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曾經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對立,將腦力勞動“妖魔化”,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諸如此類的歷史悲劇我們不愿歷史重演。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許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專家紛紛發文予以響應。我們所期望的是將勞動教育作為人的一項基本生存技能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切不可將勞動教育視為一股運動和時尚,或者凌駕于五育之上。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實施二十余年,取得突出的育人效果,除了學習它科學合理的組織制度和操作細則外,更重要的是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將“勞作教育”視為一項正常必備的習慣養成教育,沒有夸大或忽略其功能。臺灣朝陽科技大學能在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佳大學排名1000+,這令大陸許多地方高校望塵莫及,這不是因為它的勞作教育出名,而是它的綜合實力強。

參考文獻:

[1]王胤姁.臺灣朝陽科技大學人才培養特色觀察[J].文教資料,2019(5):1.

[2]羅建新.臺灣技職教育學校“勞作教育”的特色與啟示——以臺灣朝陽科技大學之經驗為例[J].廣東教育,2016(9):2.

[3]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5):11.

[4]程德慧.習近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論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6):32.

[5]尹者金.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現[J].江蘇高校,2019(11):2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9.

[7]顧明遠.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全面發展[N].人民日報,2018-10-18(17).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