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情境作為數學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加深學生知識理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作用。特別是在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能夠充分彰顯數學知識的魅力,使學生將思維集中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數學問題的解答中。

一、契合教學內容,促進知識內化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應強調趣味性、生動性,以此增強學生的數學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是,當學生進入六年級后,這種“外在化”的課堂效果會逐漸減弱,此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尋找數學新知與學生已知思維的沖突點,并以此為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使問題情境從直觀性轉向知識性,由“外在化”轉向“內在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的內化。

在講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第二課“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回顧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此導入新的教學內容:“我們都知道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可以將各個面的面積加在一起。那么,大家知道圓柱體的表面積又該如何計算嗎?”學生觀察圓柱體后只能想出圓柱體底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對側面積的計算毫無辦法。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前準備的紙筒沿高裁開,并展開側面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后就會發現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教師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學生對新課的內容就會產生深刻的印象,對他們學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已有經驗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場景,增強他們數學學習的代入感。教師應將問題情境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夠增加數學問題的真實度,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欲望,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養成用數學視角看待問題的好習慣。另外,融入生活元素時應關注問題情境本身的“數學化”,避免過度追求與生活的聯系而削弱問題情境所包含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

生活中有很多涉及比例關系的現象和問題,在講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關系》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用電創設問題情境:小明家1~3月份用電量分別是130、110、120度,繳納了65、55、60元電費。①分別計算三個月電費和用電量的比值,并比較它們的大小。②說明該比值代表的數學意義。③電費與用電量呈現什么樣的比例關系?你是如何判斷的?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的解題熱情自然很高,他們很快就能算出比值,并推斷出它們呈正比關系。

三、注重思維啟發,引導學生探究

問題情境能夠調動學生數學思維,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有很大幫助。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為學生設置難度適中的數學問題。在問題情境中融入問題鏈或變式訓練時,可用多個數學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

在講授《圓的周長》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硬紙箱為學生制作大小不等的若干個圓片,并創設問題情境:“圓的周長可以直接用直尺測量嗎?你有什么好方法嗎?”學生沒有相關測量經驗,有些不知所措。經過交流討論后,有小組提出可以先用繩子測量,再用直尺測量繩子的長度。教師繼續說道:“請大家測量一下手中的圓片周長,探究不同圓片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發現圓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

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以課堂教學實際需要為基準,仔細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和發揮問題情境的教學優勢,突出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和主要環節,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

作者單位 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