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教學中,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空間圖形,由于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部分學生一時間難以接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因此,小學生空間圖形的認知能力,以及提高他們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是擺在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觀察具體實物,引入空間概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強,在學習感興趣的知識時他們的積極性很高,且學習和掌握空間圖形能夠為他們以后學好幾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同時,必須借助生活中的立體實物引入三維空間的概念。例如,在講授長方體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用黑板擦作為實物引入空間概念,學生通過觀察黑板擦就會發現,它有六個面、十二條棱、八個頂點,且相對的兩個面面積相等。通過認知和積累這些表象信息,學生對空間圖形的概念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利用黑板擦這個實物,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探索空間圖形的奧秘。

二、手腦結合,探究本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既要符合新課改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要求,又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講授空間圖形時,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知識本源的空間,促使他們勇于動手實踐,善于動腦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建立起空間概念,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變為簡單的可觸、可摸、可觀的實物模型。例如,在講授正方體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物模型,在課堂上進行“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問一問”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正方體的面、棱、頂點、面積、角,以及空間位置關系,使其逐步對深層次的理論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小組合作,取長補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學習的平臺,讓學生集眾之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觀察、猜想、研討推導出空間圖形的面積、體積公式。例如,在講授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根據長方體每條邊、每個面的特性,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推導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在學生研討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輔助作用,對學生提出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及時解答,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小組合作的成果更加顯而易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愛上數學。

四、夯實平面圖形基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由于空間圖形的概念是從平面圖形過渡而來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平面圖形的理論導出空間圖形的概念,應督促學生積極復習學過的平面圖形知識,進一步夯實學生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例如,在講授長方形、正方形各條邊的概念、面積公式時,學生只有靈活掌握了平面圖形知識,才能一步步向空間圖形過渡。這樣一來,學習過程才會變得相對簡單、容易。其實,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問題,只不過立體圖形有六個面,學生將這六個面可以理解成為六個平面圖形,根據平面圖形面積公式計算出其中一個面的面積,再將這些面積相加就得出了空間圖形的面積。這種方法可以使復雜的空間圖形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及其學習能力的強弱,設置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后作業,使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空間圖形的概念。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一個大正方體,并計算這個大正方體的體積。通過這種靈活的實踐問題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而為其學好空間圖形,掌握深奧的空間理論提供必要的幫助。

小學空間圖形知識屬于空間數學的初級階段,學生只有打好了基礎,后續的學習才能變得更加輕松、容易。因此,教師要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及時消化重難點知識,靈活掌握空間圖形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快速提升數學成績。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