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作者:劉林軍
發布時間:2020-09-14 10:28: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模式逐漸被情境教學模式所代替。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一、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與生活聯系不緊密
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宗旨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原理。例如,在講授圓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圓錐體進行情境教學。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較少,生活中也很少接觸圓錐體,他們并不能完全理解情境教學的內容,所以情境教學就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很多學生無法順利制作圓錐體,就會產生焦躁和氣餒情緒,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2.知識點切入不合適
小學數學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教學時,會認為情境教學適合每個環節,從而隨意插入情境環節,不僅容易導致知識傳遞斷裂,還容易造成情境與知識點的不匹配等問題。例如,在講授分數乘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學的重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生對分數及乘法運算規則的掌握上,教師強調運算過程時如果強行加入情境教學,就會導致學生思維中斷,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
1.運用生活經驗開展情境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認知,幫助學生形成數理思想。因此,數學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年齡與生活經驗的聯系,為學生創設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講授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物品,尋找自己熟悉的多邊形,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活情境與數學知識的關系。例如,學生發現地板是長方形的、茶杯墊是正方形的。由于這些物品都是學生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他們就能夠更快地掌握上述多邊形的特點,為后續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奠定基礎。在講解多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引入較為常見的裝修情境,讓學生在既定的數學情境中計算貼滿已知墻壁所用的壁紙面積,以此提高學生數學認知和運用能力。
2.適當引導開展情境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連續的環節,每個知識點都是環環相扣的。如何在適當的點開展情境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能夠深入研究知識特點,使情境教學運用得更加自然,由簡單到復雜為學生做好學習鋪墊,還要避免前后知識難度差異過大而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例如,在講授確定位置這部分內容時,由于“位置”概念本身有著相對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先講解“相對性”的內涵,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后,再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問題情境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座位表述位置信息,這個情境較為簡單,學生可以利用“列”和“行”表述自己的座位位置,也可以利用左右同學的名字表述自己的位置。當學生掌握了最簡單的位置表述能力后,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標注學校和家之間的位置,以此提升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的知識獲取和總結能力。
3.運用探究問題開展情境教學
在素質教育中,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創設數學情境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更好地發展。例如,在講授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問題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可以提出:“分數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如果生活中沒有分數只有整數會有哪些不便呢?”讓學生在問題的啟發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分析和研究生活中分數的應用,以此拓寬他們的數學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雖然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教師要充分認識其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深入探索和研究,力爭使情境教學模式發揮更加全面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陳濤鎮后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