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徑運動會的改革與創新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調查
作者:劉 芹 呂仙利
發布時間:2020-09-09 16:15: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在對傳統田徑運動會的開展現狀及其存在不足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為目標,以“競賽項目改革”為途徑,對校運會進行改革,將原有單一田徑類項目調整為田徑類、體質健康測試類、體育技能類、趣味團體類四大類,并通過兩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以期為其他高校田徑運動會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運動會 田徑 改革 田徑運動會
課題:安康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安康學院田徑運動會的改革與創新》(課題編號:ZB201704)。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9JK0017)。課題:陜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追趕超越背景下陜西省科技人才生態系統優化研究》(課題編號:2020Z151),課題主持人:張濤,課題參與人:張雯 王寧,課題計劃完成時間:2021年6月。
體育課程教學與體育競賽活動同屬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是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日趨多元化,球類、舞蹈類等項目蓬勃開展,深受學生喜愛,而傳統的田徑類教學內容卻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不斷弱化,這就致使了田徑運動會比賽項目和大學體育教學實際相脫節,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學生廣泛參與到體育競賽中,享受體育的樂趣,發揮體育競賽的育人作用。因而,對傳統田徑運動會實施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高校田徑運動會開展現狀及現存問題分析
1.項目設置偏離學生體育學習實際,且過于偏重競技能力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文規定,要求各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運動會。田徑運動會因其具有較強的基礎性、競技性等優勢,仍然是目前我國多數學校的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多年來,各校田徑運動會基本沿襲傳統項目設置,內容幾乎沒有大的變動,如徑賽項目包括男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田賽項目由跳高、跳遠、三級跳遠、鉛球、鐵餅、標槍組成。
然而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新興項目的興起,很多田徑運動項目已逐漸淡出學生體育學習選擇范疇。田徑運動會也逐漸演變為一小部分具有田徑競技特長學生的競技展示專場,而對廣大學生而言是力不能及,甚至很多競賽項目學生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的。比如:鐵餅、標槍、三級跳遠等這些技術難度較大的項目,很多學生聞所未聞,往往是被迫報名,參賽的時候無法完成,且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故,這對于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發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均是有所阻礙的。
2.報名參賽辦法死板,致使參賽人數少,不利于全員參與體育
田徑運動會的組織參賽辦法一般都是以二級學院(系)為單位組織學生參加(體育專業則多以年級為單位組織報名參賽),個人單項項目每隊一般限報2~3名運動員。每人限報2個單項,接力項目除外。這樣的參賽辦法規定下,各參賽代表隊都是選派田徑基礎較好的學生參加,而絕大多數學生被拒之于賽場以外,形成“幾人競賽,千人在看”的局面,大大影響了大部分學生參賽的積極性,甚至于舉辦的田徑運動會期間成為了大多數學生的放假休息時間,這與學校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籌備校運會的初衷相悖,收效甚微。
3.開幕式程序過于行政化,形式內容單一
傳統田徑運動會開幕式程序多為運動員入場、領導講話、裁判員、運動員代表講話以及團體表演,其列隊入場耗時較長,且多數表演形式幾年不變,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激起參與體育運動會的熱情。
4.參賽形式多是個人競技,不利于團隊合作、集體榮譽感培養
傳統田徑運動會中,除4×100米接力和4×400米接力之外,其余項目均為個人單項,雖然每個學生也都是代表所在集體參賽的,他的競技表現也直接關系到全隊的團體積分排名情況,然而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是由運動員獨立實施完成的,而非團隊成員以互動形式同心協力完成的,所以很難調動集體中每個成員的積極能動性,不利于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及集體榮譽感的培養。
高校田徑運動會改革與創新實踐途徑
1.明確運動會改革的目標與任務
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會必須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具有生命力和發揮作用,否則就違背了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原則,無法充分發揮體育競賽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對傳統田徑運動會的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體育的本質功能,使其健身娛樂功能得以充分體現。要立足于學校實際情況、體育教學項目開展情況、學生現實體育學習需求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為目標,以“競賽項目改革”為途徑,打破原有單一的田徑運動會模式,構建緊密貼合教學改革實際的綜合運動會競賽體系制度,使運動會成為大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校運動會的主角,令其樂于參加并能體現自身價值,享受運動競賽的愉悅。
2.優化開幕式程序,增設形式多樣的團體操表演內容
取消原有單調、缺乏新意的入場式,運動員直接以學院代表隊為單位在比賽場地集合列隊參加開幕式,完成簡化后的開幕式行政程序后,即進入第一單元的學生團體操展示比賽。此單元比賽對展示內容不做限定,但對參賽人數有規定,要求每個代表隊不少于80人,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運動會,感受競賽的氛圍。在表演內容方面,各代表隊可自由結合相關體育活動內容進行創編展示,并將展示評分結果計入團體總分,借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營造新穎熱烈的體育競賽氛圍,激發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
3.調整項目設置,使學生可以充分各展其才
在競賽項目設置上,刪減普及度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的競技類項目,如800米以上的競賽項目和擲鐵餅、標槍、三級跳遠等項目,增設趣味項目、集體項目、體質測試項目、體育技能類項目等。
其中田徑類項目主要包括: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跳遠、鉛球。體質測試項目主要包括:肺活量、坐位體前屈、四項全能(50米、男子引體向上、女子1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體育技能類項目包括:籃球運球投籃、籃球定點投籃、足球1分鐘顛球、足球運球繞桿、乒乓球連續攻球、排球1分鐘自墊球、羽毛球發球比賽等。趣味體能類項目包括:100米滾鐵環、1分鐘跳繩、呼啦圈賽跑、80米單腳跳等。學生男女混合集體項目包括:學生團體操展示、100米集體迎面接力、能量傳遞、同心鼓、大腳板競速、八人九足、8人單腳火車跑等。
通過兩年的實踐檢驗,我們發現改革后的運動會不僅對整體學生而言是有利的,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盡顯其能,而且也有利于學校通過校運會選拔運動員參加省大學生田徑運動會。
4.細化各項目報名參賽要求,給學生創造更多參賽機會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運動會比賽,除了增設很多集體項目之外,還對每個項目的參賽人數進行了適當修改,如:學生團體操展示由50人調整為每隊不少于80人、100米集體迎面接力由20人調整為每隊30人,在能量傳遞、同心鼓、大腳板競速等男女混合項目上明確規定男女學生人數,確保男女生均有同場競技的權利。從兩年的實踐來看,學生參與競賽的人數大幅提升,有的代表隊一屆參加競賽的人數多達200余人,綜合體育盛會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5.細化各新增項目競賽規則、計分辦法,確保公平競賽
通過征求各專業教師的意見,對新增項目的競賽規則進行研討修訂,確保比賽的規范有效運行。在計分管理辦法方面,更加側重于集體項目,集體項目(團體操展示除外)按照個人單項的雙倍計分計算,錄取前8名,獎勵前3名;團體操展示項目則采用百分制評分,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4名。各代表隊團體操展示所得分數(百分制)直接計入團體總分(體育專業除外)。
由于改革后運動會的比賽項目設置更趨于多樣化、分布廣、重學生全員參與。各代表隊若想要獲得團體積分第一名,就必須注重學生均衡發展,廣泛動員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這種變革也改變了以往僅僅依靠部分體育特長學生就可穩居團體積分榜首的現象。通過運動會項目設置變革以及計分方法的變革導向,盡量為各參賽代表隊提供公平、公正嚴明的競賽平臺。
結 語
對傳統田徑運動會實施改革與創新,有利于貫徹“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利于全校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親自去體驗體育競賽所蘊含的競技、娛樂、趣味、文化,從中感悟體育的魅力所在。廣大體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立足于實際,不斷思考、大膽創新,努力把一年一度的校運動會辦成集健身、娛樂、競技和生活于一體的綜合體育競賽實踐活動,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計劃,不斷推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團結創新、勇于拼搏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鄭婕、呂廣宇:《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會競賽規程的改革》,《體育學刊》2010年第2期。
[2]周廣仁:《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會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探索》,《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錢俊偉:《北京市高校校運會模式的現狀調查和新模式的構建》,《運動》2014年第2期。
[4]雷鳴:《探究高校傳統校運會改革對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科技信息》2010年第36期。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