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一路走來,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再談“西遷精神”。4月23日在陜西講話時,再談“延安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地陜西,再講“西遷精神”和“延安精神”(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兩種精神”),因為“兩種精神”有著共同的政治方向、文化基因、價值取向,用其浸潤和燭照知識分子,利于涵養情懷,推動發展。

“兩種精神”有著共同的政治方向

上世紀50年代,“打起背包就出發”,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適應國防形勢和國家建設布局的需要,從上海遷至西安。1400多名教職工服從國家大局,甘愿舍棄優越的生活條件,義無反顧遷往大西北,以艱辛的創業歷程和非凡的輝煌成就,成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這種精神內涵豐富,彰顯的是知識分子愛國愛校、顧全大局,明大理、識大體,一心為國、不計得失的家國情懷。“聽黨指揮跟黨走,幾代交大人砥礪奮斗的精神內涵,就是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交通大學西遷這一歷史行為本身的精神意義何在?“西遷精神”與作為一所大學本身的內在關系為何?簡言之,“西遷”行為本身就是“大學之道”得以呈現于公眾和社會面前的一個生動感人的案例:大學的發展既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大學既要專注于追求高深學問,探索未知世界,也要服務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之需要,推動文明互鑒、文化理解之歷史進程。大學之道的意義不僅是建設了“985和211”或世界“雙一流”,更是“在明德、在親民,至于止善”。

有人曾偏頗地說“某某地成在文化,敗在官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多樣性、變異性,目前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何屢禁不絕,當前有哪些新表現,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給我們領導干部講從嚴治黨時指出:“延安精神……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社會轉型與變革,解決新“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需要注入“延安精神”的文化基因。“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新時代,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延安精神”更有特別的時代價值和意義,讓其永放光芒,不斷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因為,這是打敗“西安作風”的利器,是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精神營養劑,是為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兩種精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

歲月在變遷,但精神力量應代代永續。知識分子要實現“四為”“三不朽”,需要知行合一,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命運前途高度融合。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更要有實事求是、扎根人民、艱苦創業的實踐和實干。無論是“西遷精神”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還是延安精神的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民服務,都需要知識分子將個人的選擇融于國家需要之中,把對祖國的深情大愛、對事業的深明大義、對時代的深切關注,真真切切落實到行動之中,跟著黨走,為國奉獻。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我們需要用“西遷精神”外化為形,讓“西遷精神”成為知識分子共同的文化基因;繼續弘揚“延安精神”內化于心,讓“延安精神”成為新時代文化的魂、精神的根,就能到達“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要把今后的發展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我們應弘揚“西遷精神”,發揚“延安精神”,為自己定好目標,明確自己人生理想的奮斗方向,并同時要付諸實際行動,要腳踏實地地干、要刻苦耐勞地干、要持之以恒地干。勇立潮頭去拼博,站在時代高點,爭做弄潮兒,才能持續地激勵自己去不斷努力奮斗。只有將個人奮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國家發展歷程中,知識分子才能以厚重的基因、奮斗的底色托起應有的使命和擔當。

“兩種精神”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

2020,一場疫情,讓世界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高新科技飛速發展,但人類面對新挑戰有時還顯得力不從心。同樣,學界的“大樓”“大師”之爭的命題,更需因時而論。大學不但有大樓,還要有大師;要有大師,也更要有大樓;有了大樓,才會出更多的大師。這本身是一個時代性、不斷創新的話題。任何一個時代要實現“蝶變”,必須完成一個創新式的跨越發展,不是簡單把東西搬過去,把一個思想、理論簡單地移植,這個挑戰永遠是巨大的。我們現在重提“延安精神”“西遷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在傳承中去豐富和發展。

弘揚和傳承“兩種精神”,要不斷豐富其新時代的新內涵,做“兩種精神”的新傳人。關鍵是要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追求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緊密結合;無論是“西遷精神”還是“延安精神”,共同回答了什么是胸懷大局,什么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發揚“兩種精神”,核心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快馬加鞭地去做;矢志不渝地去踐行,自強不息、奮勇前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把國家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責任,先大家后小家;要將胸懷大局成為一種自覺,成為一種意識。對于學校及干部培養院校來說,發揚“兩種精神”,是培養干部和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增強開拓性,樹立大局觀;對個人來說,發揚“兩種精神”,是養成自己的責任、擔當,是投身家國、服務時代。

精神血脈能奠定不變的氣質底色。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更需要有強大精神支撐。“西遷精神”和“延安精神”應不僅是我們西安交通大學、或當年那個時代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新中國廣大知識分子愛國奮斗、無怨無悔高尚情操的光輝寫照。我們高校怎樣做“兩種精神”的新傳人?一是加強學習教育,凝聚思想共識;二是強化立德樹人,鞏固思想陣地,不斷夯實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內化為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三是統籌文化建設,突出育人功能,發揮好“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作用;四是全力探索大學建設新形態、塑造育人新架構、筑成科教新高地、創造合作新模式、形成學科新格局。

用“兩種精神”浸潤和燭照知識分子

家國情懷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是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樸素表達,是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每一個知識分子需要在國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動。從這個角度講,“兩種精神”更是我們教育戰線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教育人的“傳家寶”,也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擔當和共同的價值選擇。用“兩種精神”浸潤我們的內心,涵養我們的情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需要我們繼續弘揚“兩種精神”:

一是把弘揚“兩種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以“西遷精神”的傳承為路徑與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使“延安精神”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助推力。

二是把弘揚“兩種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譜系中,比如“兼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好兒女志在四方”等體現了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因子。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將“兩種精神”進行學科滲透或作為專題、主題進行學習。

三是把弘揚“兩種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在落實辦學理念、狠抓“三風”建設,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更加明確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進一步豐富學校文化建設內容,以弘揚“西遷精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以學校文化建設推進“延安精神”的弘揚。

四是把弘揚“兩種精神”與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知識分子要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從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在黨的領導關懷下,在優秀精神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奉獻報國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創業。

五是把弘揚“兩種精神”與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相結合。新時代不僅需要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還需要教育理念先進、業務扎實、業績突出的黨員教師,才能體現黨員的先進性。“兩種精神”為學校的黨建工作提供了素材和載體,才會使學校黨建工作有了依托,互相推進。

作者單位:寶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