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建設研究
作者:張玲燕
發布時間:2020-09-08 15:41: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實訓教學是物流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實踐能力發展及市場就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并不完善,文章基于此,首先從教學方法陳舊、實訓環境不佳、校企合作不深入、考核評價欠缺、師資隊伍薄弱等五個角度分析了實訓教學體系的問題,然后就如何建設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物流專業 實訓教學 體系建設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物流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社會物流總額逐年提升,尤其是電子商務興起后,更為物流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物流專業是物流人才培養的基地,而物流行業的迅猛發展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當前物流企業人才需求的主流。然而從當前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來看,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是比較嚴峻的問題,不少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第一時間熟悉工作內容,需要企業重新進行培訓,這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2]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和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不完善有著密切的關系。
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方法陳舊
實訓教學是以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為目標。因此,采用的教學方法必須是圍繞著實踐活動開展的,比如項目教學法、實踐操作法等。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存在實訓教學理論化的現象,操作步驟的講解、操作內容的分析等取代了學生的自主實踐,導致實訓教學流于形式,成為理論教育的翻版,對學生實訓能力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實訓環境不佳
校內實訓是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重要方式,而完善的實訓環境則是校內實訓開展的主要保障。現階段物流專業校內實訓多在實訓室開展,但受經費投入等因素的制約,實訓環境不佳,無論是硬件設備的配置,還是軟件系統,均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實訓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無法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此外,不少區域高校數量雖多,但各高校的實訓室相互封閉,沒有起到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
3.校企合作不深入
校企合作是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校外實訓的關鍵。當前,大多數高校已經構建了校企合作機制,但在具體的合作中卻存在著合作程度不深的問題。首先,校企合作仍然以假期實習等淺層合作為主,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深層次的合作方式尚未普及,其合作僅僅停留在教學層面,在基地建設、資源共享等環節上存在很大的不足。[3]其次,校企合作僅僅從學校層面的利益出發,忽略了企業的利益,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4.考核評價欠缺
作為實訓教學體系的重要一環,當前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考核評價中同樣存在很大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考核主體單一,學校是學生考核的唯一主體,作為聯合培養者的企業未能發揮考核評價的作用。二是考核方式單一,傳統的書面考試占據中心地位,脫離了實訓教學的特點,實踐操作、技術比武等考核方式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三是考核評價以最終評價為主,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5.師資隊伍薄弱
師資隊伍層面的不足同樣是實訓教學體系的主要問題,作為實訓教學的實施者,師資隊伍的欠缺對實訓教學的深度開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物流專業教師大都學術素養深厚,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技能層面有很大的欠缺,限制了其在學生指導中的作用。[4]不僅如此,學校在二元師資結構的打造中也存在滯后性,沒有將企業技術員工納入到師資體系中,這進一步弱化了師資隊伍的實訓教學能力,影響了實訓教學的深入開展。
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建設路徑
1.創新實訓教學方法
實訓教學以課程設置為前提,學校要從物流的行業性、區域性出發細化物流專業,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實訓課程,滿足學生差異化的發展需要,其中,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是構建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重點。針對實訓教學中的知識化、理論化傾向,學校推行項目教學法,將項目教學法融入階段性實訓教學乃至綜合性實訓教學。項目學習法以項目為中心,借助項目設計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活動中。[5]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既是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的過程。在項目學習法的教學應用中,學校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創新項目完成的方案與途徑,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克服以往學生學習中“單打獨斗”的問題,物流專業可以將項目學習與小組學習結合起來,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不同的項目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獲得組織能力、協作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持續優化實訓環境
校內實訓是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實訓環境則是強化校內實訓質量、提升校內實訓育人效果的先決條件。針對當前校內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學校要加大校內實訓環境的投入力度,為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加大實訓室經費投入。實訓室是物流專業校內實訓的主要場所,學校要從當前實訓教學的要求出發,加大實訓室的經費投入,不斷更新、完善實訓室的硬件設施與軟件系統,使實訓室環境與企業環境銜接起來,克服校內實訓內容滯后社會發展的局限性。[6]同時,學校要降低實訓室的開放條件,延長實訓室的開放時間,為學生自主參加實訓活動提供便利。其次,共建實訓平臺。實訓在學生實訓能力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實訓平臺建設、使用、維護所需的資金比較大,單個學校往往難以負擔,容易出現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因此,同一區域內開設物流專業的學校可以共建實訓平臺,以共同投入、共同使用的方式來打造物流專業實訓平臺,各學校也可以組建戰略聯盟,共享實訓室等實訓資源。
3.深入推進校企合作
在物流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物流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它們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有著很大的需求量,這為校企合作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學校要深刻認識到校企合作之于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將企業納入到實訓教學主體中,打造校內、校外一體化的實訓教學體系,強化實訓教學的質量。首先,創新校企合作的形式。針對當前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淺層次的假期實習中的問題,學校要從自身與企業的共同訴求出發,創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的內涵與效用,比如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全方位參與物流專業的人才培育中,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育的目標與方案,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樣既能推動實訓教學的深入開展,也能有效克服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次,打造利益共享機制。利益不均是校企合作難以持續的主因,學校在借助企業資源服務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也需要強化學校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比如借助智力資源優勢幫助企業開展員工培訓,突破企業發展中的管理難題及技術難點等。[7]
4.創新考核評價方式
考核評價是實訓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反饋實訓教學質量乃至建立學習激勵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針對以往考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學校需要從以下三點出發采取措施,首先,創新考核方式。實訓教學以學生實訓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為中心,因而考核方式也必須以能力為導向,在以筆試考查理論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同時,廣泛采用技術比武、上機考試、實際操作等多種考核方式,保證考核結果的準確性;[8]其次,拓展考核主體。實訓教學質量考核既要重視學校層面的考核,也要重視企業層面的考核。在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今天,企業已經成為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重要參與者,自然也需要在考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堅持過程性考核評價。物流專業的實訓教學是一個延續性、發展性、遞進性的過程,僅憑期末考核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也不能有效實現考核的價值。學校在考核評價中要堅持過程性考核的理念,借助科學的考核流程及標準化的指標體系提高考核活動的客觀性。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物流專業實訓教學的主體,師資隊伍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對物流專業實訓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針對教師隊伍實踐能力多有欠缺的問題,學校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時間,選派教師到物流企業一線進行參觀學習,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在職學習研修機會,在推動教師職業成長、發展的同時,為實訓教學體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校企合作為物流專業擴大師資隊伍、打造二元師資提供了條件。與學校教師相比,企業一線員工具有更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指導學生實訓乃至傳授市場經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將合作企業的優秀員工作為外聘教師,有效彌補當前師資中的局限。校企專、兼職團隊是打造二元師資結構的重要措施。[9]校企專、兼職團隊既包括學校層面的教學團隊,如帶頭人、教學骨干、團隊成員,也包括企業層面的企業技術團隊,如帶頭人、技術骨干、團隊成員,不僅在壯大物流專業實訓教學師資隊伍中有著突出的意義,在學校、企業人力資源的職業成長、發展中也有顯著的效果。
結 語
實訓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對此,物流專業需要立足當前實訓教學體系的問題,從創新實訓教學方法、持續優化實訓環境、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創新考核評價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出發,采取好有效的對策,切實做好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凱、凌鴻:《電子商務對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作用的探討》,《物流技術》2004年第6期,第57-58頁。
[2]范晶:《高職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商場現代化》2012年第9期,第69頁。
[3]莫高興、張爾利:《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高教論壇》2006年第5期,第33-34頁。
[4]傅程華:《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第16卷第7期,第268-269頁。
[5]徐明川:《項目教學法在物流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大眾科技》2018年第11期,第196-197頁。
[6]王海靈、孫雪蓮:《物流專業實驗/實訓室的構建及其意義》,《物流技術》2008年第9期,第32-34頁。
[7]王振洪、王亞南:《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及構建路徑》,《黑龍江高等教育》2012年第4期,第66-68頁。
[8]謝洪、張美忠:《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研究初探》,《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33期,第133-134頁。
[9]張偉萍:《基于產教融合的“物流產業學院”機制創新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年第31期,第91-93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