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在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從《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談起
作者:王麗芳
發布時間:2020-09-07 16:20: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古典詩詞是大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詩詞注重意境的營造,讀懂古典詩詞必須進入意境之中,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意境美至關重要。《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在講授的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進入意境,使學生更好地品味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大學語文 古典詩詞 情境教學 意境美 造境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都會選錄一定數量的古典詩詞作品,其中《春江花月夜》是眾多版本選擇的一個熱點所在。大學語文是面向非中文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授課對象有一部分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古漢語基礎相對不夠扎實、文學理論知識比較匱乏。教師在講授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片面地講授背景、文字含義方面的知識,是不能夠使學生深入全面理解中國古典詩詞之美的,同時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文章從《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出發探討情境教學對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意境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語言凝練、音韻和諧、情感強烈,品讀優秀的古典詩詞作品能引起情感上的強烈共鳴,使讀者受到文學熏陶,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但是古典詩詞年代久遠、情感含蓄、意境抽象,加之大學語文是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學生缺少相關的古典文學專業素養,這給古典詩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師要想有效提升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效果,可以從意境入手。
意境在《辭海·意境》是:“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即意境是文學作品中主觀之情與客觀之境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這一概念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產生已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靈魂所在,人們只有掌握了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讀懂詩歌。由此可知意境是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它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意境也是詩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問題,而借助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所營造出的意境,進而使學生理解作品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也憑借《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之一在于詩詞營造的優美意境。中國古典詩詞一直將意境作為一種最高的審美意義追求,明朱承爵《存余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上文有言意境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情境的融合,《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抒發的主觀情感與營造的客觀情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春江花月夜》創造出了春江花月夜寥廓、寧靜、空徹、澄明的意境,在這一意境之中傳達出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反思,并將人放在宇宙時空中來展示生命的情感、價值和意義,抒發了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歌入手擒題營造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麗圖景,境界遼闊、情感真摯,使得詩歌中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情境緊密融合,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詩歌在描繪良辰美景的同時又將江、月的永恒同個體生命的短暫進行對比,發出對宇宙、歷史、人生的思考與探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讀者在欣賞詩中美景的同時展開無窮無盡的聯想與想象,主觀情感再次融入了客觀情境之中。作者在詩歌的最后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也不是主觀意緒的直接抒發,仍借助“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來極力渲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通過對月擬人化的描寫營造情境烘托思婦對游子的思念;“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借助落花、江水、斜月的優美意境將游子的思鄉之情傾瀉無遺,思婦、游子彼此的思念與“春江花月夜”的圖景融合無間。《春江花月夜》一詩扣緊標題中出現的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而又以月為最重要的意象展開描寫,呈現出一幅春江月夜圖,在詩中不僅可以品味到自然景物美,而且還可以感受到對宇宙、歷史、人生的探索,提升了詩歌的哲理高度;寫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思,從而發出感嘆:“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不僅關注了普通人的情感生活,還傳達出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強烈情感,整首詩內涵豐富,感情強烈。
《春江花月夜》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帶領學生品味、體會這種意境美。對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能借助情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蘊,而情境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意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春江花月夜》與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百度百科中解釋:“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由此可知,情境教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為造境,一為生情。對《春江花月夜》而言,運用情境教學法就是在展示詩歌客觀景物(造境)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生情),造境是教學手段,生情是教學目的,而如何造境就顯得異常重要。所造之境與詩歌越貼合與所生之情就越接近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兩者的融合即意境。在《春江花月夜》教學中的造境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活展現情境
這種創設情境的方法是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意味,從而達到理解詩歌情感內涵的目的。在《春江花月夜》教學過程中,可以讓生活在江河或者海邊的學生描述其所曾見過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長久離別的親朋好友心中會產生的情感,在校大學生很多都是異地就讀,大學語文一般在大一開設,很多學生第一次離開家鄉與父母分處兩地,在這種情形下解讀詩歌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最后在情感方面形成共鳴。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比較古今在交通、通信、治安等方面的差異,使學生能較深切地理解古代游子在外漂泊的艱辛、思婦在家擔憂的心情。學生回過頭來再讀作品,對詩歌所包含的情感就會有更深層的認識。
2.畫面再現情境
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畫面感比較強烈,詩歌營造的意境往往是詩情和畫意的高度統一。用畫面再現詩詞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具象化。《春江花月夜》畫面感尤其明顯,詩歌本身呈現出的就是一幅春江月夜圖。在講授本詩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整理一些春江月夜圖片、游子在外漂泊的圖片、思婦深閨獨處的圖片等,甚至一些動態的視頻幫助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從而理解詩歌的意境美,品味詩歌的情感內涵。在給美術專業等有繪畫素養的學生上課時,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作品的理解創作繪畫作品,其創作過程就是對詩歌的理解過程。
3.音樂渲染情境
中國古典詩詞韻律優美,具有較強的音樂性。音樂具有感化人心的作用,能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春江花月夜》韻律和諧婉轉,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且平仄相間,形成一種反復回環的音樂美,很好地配合了詩意的表達。目前網絡資源豐富,很多朗誦名家曾配樂朗誦過《春江花月夜》,通過欣賞這些配樂詩朗誦作品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情境之中品味詩歌情感。并且中國古典音樂中有同名樂曲《春江花月夜》,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講授詩歌《春江花月夜》時可以讓學生聽聽此曲,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
4.語言描述情境
生活展現情境、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都是直觀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這些情境教學法時都離不開語言的描述。在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伴以語言描繪,教師的描述性語言會對學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導向性作用,帶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尤其是大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接觸過大量的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強,因而語言描述情境就可以作為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講授《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描述情境,讓學生組織語言表述自己對詩歌情境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入詩歌情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在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教學可以快速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品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
參考文獻:
[1]張長青:《中國古典詩詞名篇文化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聞一多:《唐詩雜論》,中華書局,2009。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