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多元化構建
作者:宋曉芳
發布時間:2020-09-07 16:04: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極為迫切,我國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教學計劃不統一、教師隊伍不強大、教學方式不創新等問題凸顯了出來,文章試圖在分析法律職業論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視角、教學方式三方面入手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期望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有所參考。
[關鍵詞]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德法兼修 法律實踐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2019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法律專業校(院)所合作實踐教學機制的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法學教育曾一味重視法律專業知識的給予,關注法律作為技術被熟練運用的程度,卻忽視了法律作為技術的缺陷,即法律實踐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善治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也需要合格的法律踐行者,“李莊案”“奚曉明受賄案”就是很好的例證。法治時代要求法治人才要“德法兼修”,法律院校作為孕育法治人才的第一陣地,務必要重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承擔起培養德法俱備型法治人才的重任。
我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提出,中國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2018年1月30日發布的《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首次將法律職業倫理列為法學核心課程和必修課程,《關于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要求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于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至此,法律職業倫理的可教性得到了充分肯定,法學教育的“德法兼修”之路也步入了正軌,但由于起步較晚,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計劃不統一
由于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絕大部分院校未開設該門課程,部分開設院校開課的學歷階段也不同,容易出現重復學或沒有學的情況。另外,由于欠缺對法律職業倫理研究和實踐,除了基礎的職業倫理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外,系統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應包含哪些教學內容各高校卻不相同,有的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納入教學體系中,有的將中西方文明通論納入教學體系中,在沒有共同知識背景的情形下,此種現象不利于法治人才整體職業倫理的養成。
2.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長期不被重視,教學內容大多只圍繞職業行為規范進行,不僅導致現有專業教師的數量較少,而且從學生角色轉變而來的教師容易習慣用講解法律規則的方式進行教學,不但生硬死板,而且缺乏從倫理學、政治學等角度的深度剖析,雖然可能達到了用制度進行“他律”的目的,但是缺乏“自律”意識的有效引導,學生內心對法律職業倫理的認識不到位、立場不堅定,面對極大誘惑或多重倫理沖擊時容易因搖擺不定而誤入歧途。
3.教學方式陳舊
目前講授法依舊是各高校大多采用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方法也幾乎都是借鑒法律專業知識教學的模式,在體現實踐性的同時也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引導性,這無形中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工作中面對倫理價值沖突時,可能會過度依賴學過的知識,面對新的職業倫理選擇時會手足無措。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完善建議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法律專業知識教育,需要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獨特的教學方式,既重視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又關注職業倫理制度的約束,必須在沿用傳統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迎頭趕上。
1.設置多層次教學體系,發揮系統教學優勢
法律職業倫理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議制定由通識到專業、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多層次培養方案,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倫理學原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律職業倫理》都納入教學體系,各高校可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課時量開設,并注意不同階段的知識銜接。職業倫理帶有道德和政治的色彩,中國歷來重視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質教育,學習《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能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孕育良好的道德個體,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奠定道德基礎。《倫理學原理》從知識層面、價值層面和規范層面研究道德,研究群體人和個體人,并以實踐形式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知識、價值判斷和行為規則,通過學習能讓學生掌握倫理的生成規律,明白遵守什么、為什么要遵守、怎樣去遵守,從而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和學習提供借鑒方法。然而由于道德更多強調主觀性和個體性,倫理更多強調客觀性和集體性,因此在注重個體道德培養時,不能疏忽整體法律職業倫理的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風向標,具有統領全局的理論優勢,學習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大法治理念,能一定程度上凝聚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思想共識,促使法律職業共同體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追求共同的公平正義。《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重頭戲,法律職業倫理作為技術倫理,要面對比一般道德困境更為棘手的問題,如果沒有對法律職業倫理的深刻認識,僅局限于職業行為規范的制度性約束,法律實踐者很可能會忽略法律職業所肩負的治國重任,僅將自己定位成一般“道德人”,所以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有必要在“道德人”的基礎上深化職業角色倫理和職業共同倫理的培養。
師資力量薄弱也是當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短板,盡管隨著核心課程地位的確定,相關的教師培訓工作有條不紊進行著,但是中國將近700所法學院,短期內師資力量不足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而不同教學內容的設置能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師資力量不足而削弱教育效果的缺陷。
2.探索多角度教育視角,拓寬現有教育途徑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不該是暴風驟雨式的集訓,應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僅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一門課程明顯勢單力薄,加之法律職業倫理的踐行不僅要求法律實踐者要有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科學理性、人文情懷、社會責任、創新潛質和批判性思維,單靠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遠遠不夠。因此,除了法學教師應該身先士卒外,法學專業的其他任課教師也應勇挑重擔,尤其是文學、政治學、邏輯學、歷史學教師,應該在進行通識教育的同時進行更有專業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深挖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相關的題材,用經典著作、影視作品、歷史人物、政治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既能拉近通識課與專業課的距離,又能填補單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不足,多管齊下來增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成效。
3.嘗試多樣化實踐方式,深化知行合一程度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一項培養職業良心與職業精神的復雜工程,學習法律職業倫理知識是養成良好職業倫理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完整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離不開實踐和體驗,因為只有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將內心的職業倫理素養外化于行,將外在的職業倫理內化于心,實現“知行合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校內實踐模式已基本形成,但校內實踐大多是模擬場景,受時間、地點、人員等因素制約,往往儀式感較強、細節展現不夠,無法呈現案件的真情實感,自然也就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法律職業倫理的認識較為膚淺。相比校內實踐而言,校外實踐從模擬場景走進現實生活,能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法律職業的神圣,體會法律職業的不易,直面執業過程中的倫理沖突,無論是感官刺激還是心靈沖擊都更為明顯。因此,除了繼續開展已有的校內實踐活動外,應策劃更多以學生為主體,以“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為主題的校外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比如圍繞法律熱點開展社會調查、參與法律公益活動,以微信、QQ等方式提供網上法律服務,利用假期進行法律宣傳、組織現場教學等,讓學生自己感悟法律職業倫理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形成對法律專業的直觀影響,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獨立進行職業倫理思考的能力,還能檢測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為學生將來擇業提供參考,實現一舉多得的實踐效果。
結 語
“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是實現依法治國和德法共治的關鍵,在法律專業知識教育日漸成熟的形勢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顯得稚嫩和極富挑戰性,不僅要補上落下的功課,還要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只有不斷探究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理論,才能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培養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曉樓: 《法律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許身健: 《認真對待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檢察日報》2018年2月28日。
[3]張燕:《論法律職業倫理道德責任的價值基礎》,《法學》2018年第1期。
[4]屈茂輝、李勤通: 《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知識性與素養性》,《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