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課堂教學的研討中和老師們一起探討過“在不在場”這個話題,當時是針對青年教師培養中的如何“看課”這一主題。教師以觀察員的身份進入班級參與一節課,觀察班級中每個小組的狀態,小組中每個組員的狀態,通過眼神、動作、課堂活動參與度等維度來判定,本節課這個孩子“在不在場”,通過孩子的“在場”率來判定是否是一堂好課,從而告訴老師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僅是教師單純的講與灌輸。

讀完“孩子們怎樣感受我們的在”這一節,茅塞頓開,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在與不在”不能單方向地關注學生,教師和家長“在不在場”也應該納入我們觀察和研究的范疇。

我們一定看到過這樣的現象,一些班主任教師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規則,一些約定。因此,班級并不會因為老師生病請假就亂作一團,反而會一如既往按照以往的規則和約定,沿著軌道前進。一些非班主任的藝體教師,課頭非常多,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帶了好幾個,一天下來有4~5節課之多。然而,當他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便像是擁有了魔法,不僅課堂收放自如,孩子們還會因為老師,愛上畫畫、唱歌、體育運動,甚至會產生偶像效應。從教育現象學來觀察,這些老師都應該是屬于“在場”的教師吧!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那么老師該怎么做到“在場”呢?

1.癡愛自己的學科,用生命詮釋教育的意義

你一定見到過這樣的語文教師,閱讀豐潤了她的經歷,讓她有著不俗的氣質,寫作提升了她的思考,讓她有著理性的表達,古詩詞滋養了她的生命,讓她舉手投足間都顯示濃郁的中國味兒。你一定見過這樣的體育教師,自律的生活貫穿他的作息,讓他有著不俗的體態,競技運動充實了他的生活,讓他微笑自信、陽光、開朗,公正的裁決影響著他的價值觀,讓他正直果斷且有尊嚴。我相信,你一定還見到過許許多多這樣的數學教師、科學教師、音樂教師……他們無比熱愛、尊重自己的這門學科,并讓它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他們將學科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長河,用公平、耐心、愛心、善于交流、講求原則、有幽默感去了解孩子去、愛孩子。

2.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們也常常聽到孩子們抱怨:我們老師不讓我們玩兒手機游戲,可我明明看到他在辦公室沒事的時候確實是在玩兒手游。我們老師讓我們字跡工整,可是他的字總是連筆寫,導致我看不清楚。我們老師告訴我們,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要用生命來捍衛紅領巾的尊嚴,可是今天中午午休的時候,一個孩子不乖乖睡覺,老師從他脖子上抽走了紅領巾,很隨意地扔在了桌子上……范梅南教授說:“當成年人不再僅僅是孩子們努力模仿的行為榜樣,而成為真正的榜樣,以身示范教給孩子們偉大的價值和信仰時,他們對孩子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其實教師不僅僅是傳遞信息和技能的人,而是應該心無旁騖,將靈魂與軀體一起和學生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傳遞給孩子“我在”的訊息。否則,教師將淪為一個傀儡,在學生面前偽裝,喪失師者的尊嚴。

3.關注每個兒童,不拋棄不放棄

你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言論: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了……這種語調來源于父母,也來源于教師。一個頑劣叛逆的孩子,其實最期待的就是博得大家的關注,求得老師和同伴的認可,在沒有很好方式的情況下,他可能會采取很多幼稚且極端的行為來引發別人的注意。教育者一定要洞察,因為你不是普通的人,或者是一個警察、醫生、社區工作者,你是散發著教育敏感性且發揮著教育機制的教育者,這個身份決定著你的行為。可能,你的一個眼神就會挽救一個迫切得到老師信任的孩子,你的一個認可就會化解一個無法和同伴相處的暴躁孩子,你的一句話就會決定是否會誕生一個未來科學家。范梅南教授說:“那些放棄了學生,對學生不再抱有希望的老師,應該退出教師隊伍。”

是的,關注每個兒童,不拋棄任何一個也是你“在場”的重要依據。好教師似乎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讓天生口吃的孩子放聲朗讀,讓學生對教室、對學校都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和無比的熱愛,做教師就要“在場”,且要讓孩子們隨時隨地覺得“你在”!

作者單位:寶雞高新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