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關中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充分挖掘關中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20年7月-8月,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聯合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關中文化之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以“民俗文化”“農耕文明”“紅色基因”“秦嶺生態”“書院文化”等主題為線索,綜合采用云調查、云訪談、游學會講、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組建調研分隊前往西安市及其周邊地區,深入挖掘關中地區的優秀文化資源,力圖呈現出關中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整體面貌。

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細觀一磚一瓦砌成的精美古宅,其背后體現的是建筑師的匠心獨運,以及對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從半坡博物館到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各式各樣的生產生活用品讓隊員們不禁贊嘆“漁樵耕讀”的農耕文明和關中鄉土文化的悠久厚重。“它們是粗獷卻實用的藝術品。在這里,我找回了‘腳踏實地’的感覺。”這是一位隊員發自內心的感嘆。用藝術獨白訴說鄉村故事的農民畫把隊員們帶入了豐富多彩的農耕生活和鄉土記憶中;在三原縣尋于右任遺風,隊員們對于右任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踏紅色足跡之余細游三原博物館,隊員們再次領略到了明清古建筑群的宏大規模以及精湛、純美的建筑工藝和繪畫工藝;立于秦嶺,登高遠觀,為美景陶醉,以“道”法之精啟生態保護之思;從關中四大書院到蕓閣書院,書院精神浸潤人心,求道與求學、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的統一引人深思。

作為古代中國學術研討、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游學、會講共同承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續、傳播功能。道教圣地金仙觀外,帶隊老師用通俗、生動又極具內涵的語言講述“關學的傳承與堅守”,發人深省;終南古樓觀神仙橋上,“張載關學與生態危機解決之道”的主題會講為隊員們演繹了關學思想啟發下對環境倫理的重新建構,觸人心弦。

扎根基層、投身實踐,是青年學生立志艱苦奮斗、奮勇拼搏的人生航標。炎炎夏日,實踐團從思想、文學、藝術、民俗、飲食等方面切入,腳踏關中沃土,觸摸歷史痕跡,傳遞時代聲音。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雖已結束,但隊員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繼續扎根中國大地,在實踐中錘煉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凝聚青春力量,綻放時代光芒!

當前,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正在積極推進關中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整合校內外優質師資開設了精品在線課程《關中文化十八講》,成立了“關中文化研習社”學生社團和“鄉約家禮工作坊”,并圍繞關學和關中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察和主題實踐活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育人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后,哲學書院將始終堅守文化傳承目標,在課程建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銳意改革,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關中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弘揚和傳承關中文化貢獻力量。

關學的傳承與堅守

                                                                                                  王文琦

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曾舉例說,一個大戶的子孫,沒能守住祖宗的家業,只剩下一本賬目,但他依然可以逢人就展示賬目曾經有多么輝煌。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關學不應該、也不會只是千年來的“遙遠回響”,無論是其豐富的理論,還是關學前輩們所堅守的做人精神、厚重樸實的學風特質,都是現代關中人最應該繼承和堅守的。

關學作為關中學術的代表,是理解與把握關中文化的指路明燈。從古代歷史發展階段來看,關中文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西周禮樂與大秦帝國時期、漢唐盛世與帝都風采時期、宋明轉型與關學傳承時期。在關學的傳承時期,又可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張載對關學學派的開創。張載關學及其學派的誕生,雖形成于宋代,卻是深深扎根在陜西厚重的民風民俗中,是在對佛教、道教文化的吸收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中成長起來的。要了解張載的“造道”關懷,必須先了解當時儒學復興運動的背景。一方面漢代繁瑣的章句訓詁之學使儒學陷入危機;另一方面外來佛教給儒學以嚴重挑戰。張載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學理高度上構建了“天人合一”的新框架,他所開創的關學學派又始終把握著“尊禮貴德”“變化氣質”的道德修養工夫。可以說,沒有對佛教、道教文化的繼承、融合與超越,張載思想就不可能完成理論上的突破和轉進,沒有對“躬行禮教”的堅守,關學學派的為學進路和基本精神也就無法確立。

第二階段,是明清時關學與“程朱陸王”學說的交流互動時期。先是明代以呂柟為代表的關學與程朱理學的互動與發展;再接著是以南大吉和馮從吾為代表的關學與陸王心學的交流與互動;最后則是清初關學宗師李二曲對宋明理學的總結。這一時期,關學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始終與主流學說保持對話和交流。面對宋明理學偏于理論思辨的問題,關學學風中的“以禮為教”和“工夫實踐”正好對之進行了重要補充,讓關中學者謹守本心。無論是與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的互動匯通,關學都沒有失掉自我和主體精神。相反,它與程朱陸王之學不斷融合、互補,為關學的理論創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第三階段,是關學的近現代走向時期。這一時期以劉古愚、牛兆濂為代表。在二者身上有很強的新舊沖突,說他們“新”,是因為他們創辦新式學堂、響應變法,主張實業救國,關注天文、算數、科學、實政等領域。說他們“舊”,是因為他們算是“大清遺民”。牛兆濂雖以清代“遺民”自居,卻并不影響他在河南軍閥圍攻西安時積極聯系西北軍以解西安之圍,也不影響其支持抗戰的態度。這就使得關學表現出了“激進”與“保守”的二重性。這種二重性,同樣是我們認知關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可以看到,曾經的關學學人不僅對盛行的佛道思想、對主流的宋明理學、對先進西方文化的吸收非常的順適,而且始終以理學的做人精神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在后世的發展中,關學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包容、積極、厚重的文化特色,以直面現實的為學進路和“以禮為教”的做人精神,傲然挺立于時代浪潮之中。關中文化需要弘揚,關學精神更需要繼承,我們每個關中人都應成為關學傳統的繼承者和守護者。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講師、哲學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

走訪關中民居 傳承優秀文化

                                                                                                     倪義軒

早就聽聞“關中歸來不看院”,8月2日,我們探訪了享有“終南山明珠”之譽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博物院內的一座座百年老宅,正是承載著關中歷史的基因倉和標本庫。

門樓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具有較高藝術特色的建筑構件,盡顯關中人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造力。古有“門第等次”。作為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征,門樓特別考究。博物院入口處的趙家門樓正面為于右任所書的“地通乾元”石匾,意為此地“通天”“陰陽匯通”,是美好之地。石匾上有著精致的磚雕,左側為“衣錦還鄉圖”,右側為“求仕趕考圖”,可見古人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筆墨隨時代,如今的關中學子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偏門聯語“忠孝流芳萬世光輝門庭,勤儉治家千載不朽之榮”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忠孝文化傳承至今,也正塑造著關中人的精神品質。

穿過門樓,十余座深宅大院沿街排開,一座座獨具特色的老宅、一副副內藏深意的對聯吸引著我們。曾主持興建“豐圖義倉”,后因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而被譽為“救時宰相”的閻敬銘,其宅院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知事忍事勿多事,存心動心莫欺心”,閻家宅院大門的對聯正是對其家風的生動詮釋,道出了儒家處世之道。孫家宅院始建于明代,兩進兩院式,是博物院古民居里最早的一間,進門的一副對聯是“良田有種圖堪味,書德是福心無塵”,意為讀書使人明理,道德高尚、心底純凈;二進門兩側的對聯是“勤儉傳家積乃祖緒,詩書啟發后貽厥孫謀”,寓意克勤克儉傳家,以詩書為介育后人。此外,崔宅、耿宅、雷宅、樊宅等各具藝術特色的古宅民居,都詮釋著關中文化的深厚底蘊。

博物院院長王勇超說,“作為一個關中人,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留下來的歷史,留下來的記憶,如果不去把它保護下來,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失職。”關中沃土和人文精神孕育著關中人對文化傳承的堅守,博物院也承載著關中人過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從門樓到各類宅院,再到農耕始祖后稷廟、人間百戲梨園舞臺,恰如關中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于我們而言,所觀所感,正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指導老師為江求流)

懷用世之志 揚愛國情懷

                                                                                                劉群 毛肖楠

8月3日,“關中文化之旅”實踐團來到了陜西三原縣于右任的故鄉。于右任是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政治家,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說是近現代百年滄桑的寫照。

首先,在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我們感受到了這位民國才子書法中所蘊含的品格。林語堂評價到:“于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于其書法的成名。”被譽為“近代書圣”的于右任,書法隨性自然、自成一格。據說,于右任當年在南京參與國民大會競選時,不像別人那般找財閥、請客送禮,而是支起一張木桌,靠一支筆,一張紙,來完成他的競選。可見,古人說:“書品即人品”,也不無道理。

隨后,我們來到了宏道書院。宏道書院是明代關學三原學派創始人王恕所建,這里在清末便被改為新式學堂,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500余年來,書院形成了“崇實尚信、知行合一”的學風并始終堅守關學的“四為”精神。于右任作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早年曾在此求學,宏道書院對他影響深遠。后來,他先后參與創辦了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著名學府,在家鄉還創辦過多所學校,可以說,“教育興邦、文化興國”是于右任先生一生不變的堅守。

“三間老屋一古槐”。在于右任故居,我們見到了他和父親攻讀詩書、精研古今之地。“吾屋雖漏,放聲讀書較自由也。”在古槐樹下,于右任仿佛站在我們面前,放聲讀書、意氣風發。于右任去臺灣后,思鄉心切、度日如年,卻又重病纏身、空嘆鄉愁。“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這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詩句,成為他愛國情懷、一生情感的真摯總結,讓人動容。

值得一提的是,于右任還是關學大家劉古愚的弟子。陜西這片土地和關學精神共同培育了于右任對先進革命思潮的順適和勇猛精進;也塑造了其守正不阿的做人精神。進退之間,關中文化可能才是其高潔品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所在。

(作者劉群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作者毛肖楠系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9級本科生;指導老師為王文琦)

品味農民畫作 傳承農耕文明

                                                                                            王亦清 張雨濛

8月10日,“‘畫’說農耕”調研隊前往西安市鄠邑區甘亭鎮東韓村的著名農民畫畫家的工作室進行學習和訪談。一進工作室,我們就被畫家的作品所震撼——水粉畫、丙烯畫、水墨國畫、剪紙、秦腔葫蘆面具等關中民俗藝術作品,一一陳列,形式多樣。在畫家的畫筆和顏料下,厚重的黃土地、樸實的農民,真實而熱烈地鋪展在農民畫中。

農民畫具有寫實性強、教育意義濃厚、內涵樸實豐富等特征。一幅幅農民畫記錄著農村的發展變遷,展示著農民的生活、心理變化,把握著關中農業生產的時代脈搏。其中一副題為《社火》的農民畫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幅畫作創作于1964年,生動再現了節慶盛典耍社火的場景,熱鬧非凡。而這樣的場面,就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時間在變,但是農村生活的熱鬧與和諧不變。

我們很好奇農民畫創作的靈感從何而來?畫家感慨道:“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農民畫是關中農耕文明的載體之一,農民畫的創作靈感就來自于關中大地和這里的農村、農民。”如今,我國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畫不應只記錄過去的生活,它的題材類型也要不斷豐富。聯想到我們在農博館中看到的農民畫,其中一幅描繪農民利用互聯網帶貨,宣傳當地特色瓜果,展現新農村的新樣貌,這不正是農民畫經久不衰的不二法門嗎?

關中傳統農耕文化也需要傳承與發展。以農民畫為載體,記錄關中農耕文化,創作體現當代新農村生活的新作品,既可以幫助戶縣農民畫蓬勃發展,又能傳承與發展好關中農耕文化。隨著民俗旅游盛行,戶縣農民畫與關中農耕文化的有機結合也將促進民俗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吸引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讓農民畫的價值在新時代得以充分體現。

農民畫記錄著關中農業歷史,更見證著關中新農村建設。農民畫需要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推廣。農村藝術家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他們用手中的畫筆,保留著那份鄉愁,也記錄著當代農村的美好生活。農民畫歷經幾代人的努力逐漸發展而來,其傳承與發展絕非一家之事、一人之事。“農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我們要不忘昨天的來處,才能認清明天的去向。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學生;指導老師為劉佳寶)

在秦嶺深處感悟生態文明

                                                                                                徐夢 張年年

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在全國生態系統中處于關鍵位置。同時,秦嶺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景觀。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守護秦嶺,不只是要做好秦嶺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更要積極探索歷史文化資源在秦嶺生態保護與發展中的作用。8月4日,實踐團隊來到了位于秦嶺中段的終南山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和道教圣地金仙觀,開展秦嶺生態文明之旅活動,充分挖掘道家思想與自然生態文化的互動關聯,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樓觀臺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其所在的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等。“道顯終南因文而始肇,德彰樓觀緣法能融通。”這副對聯點出了樓觀臺與《道德經》的歷史淵源,也點出了道教“道法自然”的人文內涵。拾階而上,一個鐫刻有《道德經》的石碑長廊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隨隊的老師介紹,這是《道德經》的傳統帛書本。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在此大興土木,樓觀臺已成為道教文化的圣地。

在對石刻《道德經》進行充分考察后,我們繼續前行。抬頭遠望,雄偉壯觀的老子銅像亙立在天地間,眾人內心對老子的敬仰之情不知不覺轉化到行動之中。行至神仙橋處,這里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眾人皆為美景陶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道家倡導“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等觀念,實現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鑄就了中國凸顯生命關懷的人文語境。正是由于這樣的理念,才逐漸形成了秦嶺自然生態文化的內涵。

短暫休息后,實踐團隊來到了位于長安子午峪的金仙觀。與樓觀臺一樣,金仙觀在建筑方面也遵循著“道”法之精妙,不平山造地,不雕梁畫棟,而是盡量依山就勢,順自然而為,從根本上契合道家的哲學理念。為了弄清楚這里的生態保護情況,團隊成員也與這里的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以前,私家車自駕前往金仙觀的現象普遍,隨之帶來的交通擁堵、尾氣排放等問題加大了當地生態保護壓力,也降低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去年9月,子午峪游客接待處買下7輛電動汽車作為景區內的觀光車,低價售票,不僅給游客帶來了很大便利,更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這無疑對秦嶺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秦嶺獨特的自然景觀孕育了包括道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文化又滋養著秦嶺的自然生態,是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動力。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經過此次實地調研,團隊成員更加堅定了通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決心和信心。

(作者徐夢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學生、作者張年年系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指導老師為石碧球)

訪關中古跡 尋書院之魂

                                                                                                  杜淦 李悅

7月20日至8月25日,調研隊開展了以“傳統書院教育制度的近代改革對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示”為主題的實踐調研。調研以清末關中四大書院——西安關中書院、咸陽三原縣宏道書院、涇陽縣崇實書院和味經書院為對象,旨在對傳統書院教育制度與近代教育改革進行歷史觀照,并認識其對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7月23日上午,調研隊到達了咸陽市三原縣宏道書院,在參觀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宏道書院建立與發展的歷史。教學樓的正門上鐫刻著“經世治國”四個大字,這四字箴言,見證著三原學子教育報國的初心,也讓團隊成員認識到,書院變革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們在走訪中了解到,北城中學繼承了宏道書院的精神,以“樸誠勇毅,榮校報國”為校訓,教書育人,澤潤桃李;同時緊跟時代需求,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指導下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7月24日下午,調研隊來到了位于西安市碑林區的關中書院。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在近代的教育改革中,關中書院被改建為陜西省西安師范學校,隨著西安師范學校被并入西安文理學院,現在的關中書院成為西安文理學院書院校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通過對書院歷史的回顧,調研團隊深切認識到,關中書院的建筑或許會被時間侵蝕,但承載書院精神的學人風骨不會消亡。

受疫情影響,調研隊未能前往崇實書院和味經書院進行實地考察。因此,調研隊以線上調查的方式對這兩所書院進行了調研。在線上調查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這兩所赫赫有名的書院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幾經變遷,但書院精神的傳承從未斷流。崇實書院建筑保存完好,味經書院已成當地中學,書院的精神與關學的優秀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依舊發揮著重要影響,在當地的文化建設中熠熠生輝。由此可見,關中四大書院不僅保存了具有文物價值的古跡,也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對我國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學生;指導老師為尹兆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