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 10:00,教育部舉辦2020年第二場金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師隊伍建設進展成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落實評估情況、“十三五”期間國家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有關工作、第36個教師節系列宣傳慶祝活動安排,發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全國12位教師當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他們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竇桂梅,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高夯,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胡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鐘南山,海南大學教授張云閣,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

這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了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同時兼顧了地域、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家大師,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他們模范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認真貫徹“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要求,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成績顯著,貢獻突出,事跡感人,集中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山紅燭“丁媽媽”

——記陜西省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

扎根貧困山區30余年,恪守清貧,傾盡半生心血開蒙啟智、教書育人,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大山深處,點亮大山里孩子們不一樣的明天……她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日復一日用愛和堅守書寫著一名普通人民教師的不凡和偉大。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山區是革命老區,彭德懷、汪鋒、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如今,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傳頌著一位山村女教師的動人事跡。她,就是50歲的回族教師丁海燕。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和學生在一起

丁海燕是國貧縣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一名普通教師,中共黨員。她扎根貧困山區30多年,以校為家,克服生活拮據、身體病痛等困難,兢兢業業,用愛播撒知識的種子,照亮革命老區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她堅守從教初心,開蒙啟智,教孩子們成才先成人;她堅持言傳身教,全面育人,奮力描繪山區教育的美好明天。近20年來,丁海燕所任教的小山村走出了40多名大學生,改寫了該村多年來沒有出過大學生的歷史,并成為全縣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子。她先后獲咸陽市模范教師、咸陽市第四屆道德模范、陜西省最美鄉村教師、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陜西省及咸陽市先進工作者、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榮譽。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和學生在一起

 

愛是最好的教育

 


1986年2月,19歲的丁海燕被推薦在家鄉的金盆村小當了一名語文代課教師。這里溝大壑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從小親歷當地村民艱辛生活的丁海燕,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山里的娃娃們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擁有和父輩們不一樣的人生。

丁海燕深知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老師想讓學生成為什么人,自己就要做什么人。剛走上崗位,她就和自己“約法三章”:學校交給的任務,必須無條件完成;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告誡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這一堅持就是大半輩子。

丁海燕愛教書愛孩子,從教30多年,她幾乎一直吃住在學校。每天從一睜眼忙到熄燈,滿眼滿心都是學校、學生的事兒。

因為愛,孩子們從丁海燕身上看不到“老師”的架子。她和學生課間一起做游戲,搶抹布、掃帚,爭著打掃衛生。冬天帶學生上山撿樹枝,用砍刀截成段,生爐子取暖。旬邑自古是三省通衢之地,當地村民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差異大。一些孩子受不良環境影響,行動懶散、語言粗俗、不講衛生,甚至偷著抽煙喝酒。丁海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品德課、語文課及班隊活動,給學生反復講“一日常規”,進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余,還把個別不講衛生的“頑固分子”找來,強行給他們洗頭、洗臉。在丁海燕的言傳身教和不斷督促下,孩子們身上的“野氣”少了,語言文明了、行為規范了。

在學生們眼中,丁海燕是老師,更像媽媽。馬欄山區的冬天特別寒冷,一下雪時常會有年齡小的孩子怕冷逃學。為了讓學生按時上學,每天下午放學前,丁海燕都要問孩子們:“今天很冷,你們怕不怕?”“怕。”“那怎么辦?”“我們跑步。”“我們擠暖暖。”“對,這就叫想辦法。不逃課才是小英雄!明天可能會更冷,你們該怎樣做呢?”“我來”“我也來”……“說好了,老師明天會把火爐生得旺旺的等你們,要是誰鞋濕了,老師給你們烤干,穿上熱乎乎的,可舒服了!要是誰手凍疼了,老師就給你們捂暖和……”她還買來小零食、文具等作為獎勵。就這樣,年復一年,丁海燕“哄”來了一茬又一茬學生,又把他們一個個送進了更高學府。

愛是需要能力的。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尤其是聽了優秀教師的展示課之后,丁海燕深深感受到壓力和差距,她開始廢寢忘食地工作、學習。白天給孩子們上課、輔導,開展各種活動;晚上備課、批改作業,自學教育教學理論,還報名參加了師范學校的函授學習,家里的鍋臺上、案板邊都夾著書,就連走路手里也捧著本書看。幾年下業,她順利完成了函授學業,教學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因為愛,丁海燕在教學上從不惜力,舍得花心思。她備課求“新”,上課求“活”,輔導突出“針對性”,練習講求“多樣化”,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她編兒歌、做游戲,教低年級學生學識字和算術;她把一篇篇課文變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她關注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進行點撥、激勵。多少個節假日,她翻山越嶺、爬溝過河,往返好幾公里到學生家里家訪談心、輔導功課。

多年來,丁海燕所代學科成績在縣級質量檢測中都是名列前茅。從1999年以來,她所任教的村子考入大專及本科院校的學生有40余人,成為全縣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子,改寫了多年來該村從未走出過大學生的歷史。

 

“和學生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事”


30多年來,丁海燕始終堅守在教學工作第一線,和學生們在一起。她說,人生最充實、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和學生們在一起。往前看是希望,往后看是美好的回憶。

2008年,民辦轉公辦的丁海燕,第一個月領到了1049元工資,她簡直不敢相信,激動得把錢數了一遍又一遍。外人很難想象她這些年的艱辛。民辦教師每月很低的工資她拿了近20年,經常入不敷出。最困難的時候,工資領到手還了賬就所剩無幾。為了多掙點錢,丈夫去了外地打工。看她日子過得恓惶,同事們經常你幾十、我一百地幫襯她。

常年的辛勤工作和艱苦生活,丁海燕積勞成疾。那時候工資低,為了不耽誤學生,她就經常忍著,即使去看病也是找沒課的時間,幾乎從沒耽誤過上課。2003年,她胳膊疼得抬不起來,去醫院一查,患了嚴重的雙側乳腺增生。醫生建議住院治療,想到全班幾十雙等她上課的眼睛,她謝絕了醫生的勸告,只帶了一些藥就回到了課堂。從此藥再也沒斷過。

同事們說,丁海燕就是工作太認真,累出的病。為了治病,多年來丁海燕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治療也斷斷續續。2004年,她的雙側乳腺增生已轉為纖維瘤,并伴有血壓下降等多種并發癥。近幾年,她時常感覺腰背疼痛難忍,家人勸她請假休息,她卻說:“當老師的誰沒個職業病?這些算不了什么。”直到2017年12月,她的腰背疼得實在站不起來了,才去了銅川市人民醫院,診斷顯示脊柱側彎,胸椎、腰椎增生。隨后又檢查出腰椎失穩、全身性骨關節炎、間質性肺炎等疾病。在為自己的病痛傷心難過一陣后,丁海燕悄悄抹干眼淚,藏起診斷書,又回到她傾心熱愛的學校和孩子們中間。

家里人說丁海燕是個教書狂。只要和學生在一起,她就忘記了所有的病痛和不舒心。有好幾次昏倒在講臺上。在她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我苦點累點沒有啥,但不能誤了孩子!”

丁海燕的心思全都在學生身上。她不顧自己孩子的故事幾乎傳遍了馬欄山區。由于每天要上課、處理大量班務,女兒沒人照料。丁海燕一咬牙,把剛過百天的孩子送到嫂子家代為照管。開始半天、一天,到后來三天、一周,斷斷續續放了三四年。農忙時就把孩子接回來,上課時怕孩子從床上掉下來,她就用布條把孩子拴在床角。常常她下課回來,孩子哭得嗓子都啞了,幾次還被布條纏住了脖子。哥哥嫂子聽說后,索性把孩子抱走不讓她帶了。孩子長大些了,經常看到媽媽帶學生回家吃飯,還把自己的零食分給他們吃。久而久之,誤認為媽媽只喜歡學生,不愛自己,至今和她不是很親。提起這些,丁海燕的眼圈都紅了。

丁海燕在學生心田播撒下知識的種子,喚醒了他們心中向上向善的力量。時隔多年,她還記得2004年底那個下雪的清晨,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李志龍突然拉著滿滿一車干柴出現在她面前,小臉蛋凍得通紅。原來,聽說要下雪了,他看老師的柴不多了,怕天冷她燒爐子沒柴,就和媽媽去撿了一車柴,一大早送過來,因為“老師說我們要互相幫助。”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和學生在一起

 

“一個也不能落下”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除了塑造靈魂之外,教師也是推動扶志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實踐者。馬欄山區是革命老區,經濟落后,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始終是丁海燕重點關注的對象。

2012年,班上轉來了一名建檔立卡學生崔天寶。由于父母是殘障人士,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經常不是哄騙老師,就是搞些小破壞,與周圍人摩擦不斷,令人頭疼。為讓他盡快融入班級,丁海燕想方設法關心他、鼓勵他,教他怎樣與同學相處。一次學校訂校服,其他孩子都很興奮,唯獨天寶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丁海燕明白孩子的心思,低聲對他說:“安心學習,校服我來買。”學校知道丁老師自己也很困難,最后從其他渠道解決了這筆錢。丁海燕對天寶說:“看你多幸福,有這么多人關心你,學校給你買校服,縣民政局給你送學習用品,大家都很喜歡你,你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是天之寶貝。”天寶和同學們都笑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天寶漸漸變得開朗、懂事起來,后面經常主動幫老師倒垃圾,幫小同學端水、掃地,回家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了。

丁海燕常說,學校和班級是一個集體,要讓孩子們手拉手一起進步一起成長,不能落下任何一個。除此之外,在她的心里,還裝著一個更大的集體。她所在的地方,有好幾個民族,以漢族和回族居多,丁海燕經常利用工作和家訪等機會,給大家講述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重要性,默默做了許多增近民族感情,維護團結穩定的事情。因為在她心里,不管漢族還是回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只有緊緊地團結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和諧穩定的發展,才能讓祖國這個大家庭更加富強文明和諧。

近兩年,因身體原因,丁海燕轉型做了體育教師。開始不會教,就對著教學視頻一遍遍地學,趁著周末在操場一次次地練,等學會練熟了再給孩子們教。備一節體育課她常常要花兩三天時間。

校長張平說,丁海燕的體育課,比專業老師教得還好。

有個學生因身體協調性差、反應慢,體育課分組活動時,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一組。丁海燕就耐心講道理,在活動設計上花心思,讓學生們切實體會到團結友愛的好處,從而真正接納了那名同學。她還想方設法設計教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提高訓練效果。2019年教學生學夾球,沒有專用球,籃球又太大,小學生不好掌握。她找來廢報紙團成球讓學生們夾著練,練習一段時間后再換成籃球。學校只有中學生籃板,小學生個子低不好投籃,幾下投不中就沒興趣了。丁海燕便提出和學生“比賽”,玩到后面,學生耍賴又是推又是拉她,師生們笑成一團,投籃命中率卻從開始只有一兩個學生投中,提高到一大半學生都能投中了。就這樣哄著帶著,一年以后,學生們的體能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這些年,無論上文化課還是體育課,丁海燕都堅持不給學生施加壓力。如果學生犯了錯,她批評后,當天一定會想辦法寬慰、平復學生情緒,消除其心理負擔,否則她就覺得這一天有事沒做好,晚上睡覺都睡不安穩。

自從教書以來,丁海燕一直吃住在學校,凡事只要涉及學校、學生的,她看到了、想到了就去做,很少去想這是不是自己的責任范圍。學校實行寄宿制后,她課余經常到學生宿舍指導孩子們整理內務,教他們如何和同學友好相處等。搬進新校舍,她沒事就在校園轉悠,看看哪里存在安全隱患。她總說將心比心,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她不想看到因為自己漏想一點、少做一步,學生出現啥問題、啥閃失。

正因為如此,從教34年,任代課教師就有22年,盡管工資微薄,病痛纏身,但她從未產生過放棄的念頭。她說:“當看到這些山里的孩子一撥一撥健康成長,離開學校,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時,我由衷感受到身為人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為了讓這些孩子們不再像父輩那樣在貧困中掙扎,我一定要做好深山里的紅燭,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

2011年,她當選為咸陽市第六次黨代會代表;2012年,當選為陜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2014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16年選市縣兩級黨代會代表,2018年元月當選為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2019年,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丁海燕說,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從教30多年來,她就如一枝永不凋謝的馬蘭花,盛開在革命老區馬欄的山野里,用愛和堅守詮釋著生命的不凡和偉大。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