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引路指方法 見“微”知“著”巧施策——微課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楊 健
發布時間:2020-09-03 10:14: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陜西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微課在初中名著導讀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SGH18B247。
一、因勢利導,推動名著閱讀創新實踐
統編教材實施以來,整本書閱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農村初中學生整本書閱讀現狀依然不容樂觀。除了基礎薄弱、條件較差的先天不足,還有重視不夠、引導缺失的后天“營養不良”,導致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統編教材的意圖沒有得到落實。
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閱讀動機不強,學生愛看繪本、動畫,對整本書閱讀沒有興趣。究其原因,小學閱讀的基礎沒有打好,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學生還處在“學習閱讀”而非“通過閱讀來學習”階段。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親近書、走進書,是我們實施整本書閱讀前要解決的問題。
21世紀是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這個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移動技術、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社會節奏加快,資源形態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題化已成為發展趨勢。現在的初中學生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多元化的社會,手機、電腦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伴隨著他們成長的整個過程。他們對電子產品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就啟示我們語文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因勢利導,要迅速適應新變化,運用新技術,尋找新突破。
整本書閱讀實施的關鍵是讓學生愿意讀、有時間讀。以視頻為呈現方式的微課把教材內容進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組整合,把復雜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課堂、可移動的視頻單元,是較為可行的解決途徑。
二、揚“微”之長,激活課內外名著閱讀資源
微課是以十分鐘以內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網絡課程。微課的核心資源是微視頻,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形式要“微”。視頻時間短,內容含量小,設計制作精,使用便捷。一是信息呈現形象直觀。微課視頻將文本、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資源融合,實現了名著閱讀資源運用的綜合化、最大化,豐富了閱讀資源。二是使用范圍廣。隨著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泛在學習已得到普及和應用。三是制作、發布便捷。老師只要有一臺電腦,足不出戶就可完成教學任務的設計、發布和檢測,學生通過手機或電腦點擊鏈接、掃碼等多種方式進行觀看學習,制作好的微課還可以通過各種交流媒體平臺實現傳輸分享,讓基于微課的網絡在線學習變得易如反掌。
實質是“課”。微課要進行設計,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眼中有名著,心中有學生,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各項要求,同時微課作為課的結構要完整,要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練習檢測等要素。
核心在“學”。微課的核心理念是“學”,微課客觀上限制了教師的講解,更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和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打破了傳統課堂“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符合“先學后教”“因材施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說,微課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拓展,也是學生在課外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重要載體。整本書閱讀要求課內與課外相銜接,實現學生自主、主動閱讀,微課作為貫通課內外閱讀的課程資源,優勢顯而易見。
三、“微”“著”融合,做實名著閱讀過程指導
用微課進行名著導讀的實質就是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活動設計、效果評測等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思維,提高他們閱讀的有效性。只有將微課和整本書閱讀有機融合,圍繞“吸引學生讀、方便學生讀、促進學生讀”來設計,關注微課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體現出整本書閱讀所要求的“讀中學、讀中思、讀中用”的學習理念,微課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整本書閱讀的一盤棋才能走活。
1.立足于一個模式。微課的應用要依托任務驅動型名著導讀模式開展。任務驅動型名著導讀提倡“教師導讀、學生自讀、學校助讀”的三位一體整本書閱讀策略。閱讀之初就要讓學生明確閱讀任務,進行閱讀規劃,知曉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進行自主閱讀,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學校組織相關活動推動閱讀的整體實施。將微課設計與任務驅動模式相結合,在學生閱讀的不同階段設置不同類型的微課,把微課作為教師校內指導的延伸,讀前激趣、提供方法,讀中支持、及時跟進,讀后分享、自主評價。
2.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主與次的關系。閱讀是個體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所有的閱讀體驗都要個體從文字的閱讀中獲得。因此以整本書閱讀為主,以觀看微課視頻為輔是首要原則。教師的注意力更多應放在學生的真實閱讀過程和體驗上,不能用看微課視頻代替閱讀。在微課制作時要注意發揮視頻對學生的激發、啟發、測評功能,而不是簡單重現書本、賞讀分析、歸納考點。二是處理好“微”與“整”的關系。微課短小精悍,因此目標設定要單一、具體、可操作、易實現,我們需要精心選題、設計、講解與錄制,把重難點內容予以可視化呈現,讓學生過目不忘、印象深刻。但是再短小的微課也必須是一個相對完整規范的微課資源,“4+1”的基本組成不能少。“4”指與微課教學主題相對應的教案、課件、練習、任務單,“1”指以微視頻為核心。 三是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整本書閱讀的重點在課外閱讀,微課的作用就是輔助學生在課外、校外完成自主閱讀整本書的任務。內外結合、內外一體的閱讀活動才是有機銜接的整體。
四、課程化設計,做足微課導讀一體化應用
基于名著閱讀課程化思路,我們進行名著導讀微課課程化的探索。整本書閱讀的導讀設計要達到以下目的:一是讓學生感興趣,愿意讀;二是讓學生有獲得感,渴望讀。名著導讀微課基于輔助、引導、評測的功能設計開發了方法介紹、閱讀評測、質疑賞析、成果展示等課型,通過系列化、連續性、層次化設計,讓微課應用與學生的閱讀過程相一致,構成整本書的專題微課程。
導讀課:目的是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體驗發現的樂趣,獲得愉悅和滿足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持久的閱讀興趣,養成主動閱讀、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其中包含三部分內容:背景介紹、作家介紹、相關信息。
助讀課:在導讀課的基礎上,用助讀課指導學生做好閱讀計劃,安排好閱讀進度和相應的閱讀任務,設計好相應的閱讀關鍵問題,講解閱讀方法,以此指引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通讀。
賞讀課:在學生完成初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情節梳理、人物分析、主旨探討等,為學生繼續進行其他章節的精讀提供示范。比如,《水滸傳》中特色人物的性格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小說中的“替天行道”主題,正確對待暴力反抗的情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實踐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
評測課:在階段閱讀任務或者一本書的閱讀完成之后,我們可以設計題目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評價和檢測。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是通過設置交互式微課視頻,讓學生在閱讀思考后,進行效果檢測。二是可以借助平臺在線進行閱讀評價,對小組學生某一章節的閱讀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進行評測。三是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群或者多媒體平臺上傳評測結果,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閱讀狀況。
展示課:用微課進行名著的成果展示。一是對閱讀活動進行微報道,二是對閱讀成果進行微報告,三是對學生的閱讀分享進行微呈現。對閱讀成果的展示,可以在班級群中進行分享,相互交流,也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發布。當然,也可以依據學情讓學生自己制作微視頻。
五、名著導讀微課應用建議
微課制作要因人而異。素材選用要適合教學對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精選,七年級多些直觀,八、九年級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微課制作要因“書”而異。在指導閱讀方法、設置重點問題、布置閱讀任務時,不同類型的名著作品要有所區別,讓學生逐步掌握閱讀不同內容著作的方法。
微課運用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學習內容情境化,選準切入點,所選素材必須是與學生生活經驗、閱讀內容有關的話題;學習重點問題化,設置關注點,每本書確定幾個訓練點,設置幾個與學生閱讀理解相關的問題;學習活動任務化,落實思考點,堅持發展的觀念,在深入理解上要確立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相關的閱讀任務。
微課運用要適時、適當、適度。微視頻的推送與教材名著導讀教學和課外閱讀同步,確保有用;要與相關網絡平臺相融合,確保能用;要符合學生用眼的規律和要求,確保好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永壽縣馬坊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