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代、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包含一定價值觀教育,無論從學科課程本身來看,還是從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看,不存在抽離了價值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純粹學科教學。學科教學蘊含了怎樣的價值觀,如何融入價值觀教育,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學科思政和學科德育再次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黨中央如此強調學科思政,其中深刻的時代意義不言而喻。

優良傳統與現實困境

我國教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強調德育與學科課程、學科教學的融合,一直堅持學科教學改革要體現德育的功能。1952年頒布的《小學算術教學大綱》提出“使兒童理解我們祖國建設的基本知識與其偉大意義,并培養兒童對勞動有自覺的態度”,《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提出“形成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他們新的愛國主義以及民族自尊心,鍛煉他們的堅強的意志和性格”。改革開放,中小學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學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進入新世紀,“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強調學科課程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成為學科課程與教學的一種價值追求。新時代,學科課程和教學更加凸顯內在的人文精神、科學態度、道德品質的育人價值,把政治認同、文化自信、愛國主義作為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

作為學科課程的價值追求,學科思政一直與教育教學改革相伴相生,但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師能夠真正把學科思政的要求落實到教學行為之中,表現出要么重視品德教育忽視學科價值,要么強化學科知識忽視價值觀教育等非此即彼的偏頗行為,有時表現為說教為主機械僵化地將品德教育與學科教育簡單疊加的行為。這并不僅是教師自身原因所致,也有著教育現實與社會文化的客觀原因。

一是學科劃分的壁壘。任何學科都會從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去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強化自身獨特的學科體系,學科劃分給學科教學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科壁壘的形成。在二元思維的主導下,容易把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培養對立起來,出現學科與價值無涉的觀念,認為思想政治是德育課的任務,教師更看重自己對所教學科知識掌握和傳授能力的提升,學科育人的能力無意中被邊緣化。新課程改革確立了六個具體目標,其中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三個目標都是針對學科自身問題提出的。

二是功利主義的思想。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擺脫不掉應試傾向和升學主義的“魔咒”,受工具理性的影響,教師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都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展開,表現出強烈的功利主義,極端的表現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不擇手段,忽視學生生命情感和精神成長,不顧及學生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也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更無暇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的教育。功利化的教育一定與思想道德背道而馳。

三是思政教育的異化。思政教育的價值在于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統一,而我們很多教師把思政教育理解為對學生進行思政知識的灌輸,思想影響變成空洞說教,思政教育的評價也以考試成績來體現,思政教育脫離學生的生活現實,把本應滿足學生思想、心理、情感、精神需要的育人方式變得面目可憎。

可能還有其他很多原因讓思政課之外的學科課程教學失去思政和德育的品性,比如整個教育的評價標準、教師培養的專業化要求、教育認識水平偏低等等。總之,強調學科思政在學科課程教學中的育人價值,是對偏離教學本質行為的矯正。

回歸本質與時代主題

為什么說學科思政是教學本質的回歸?本質就是本應如此,是固有的品質。回歸就是過去走偏了,現在要回到正道上來。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充滿德性的生命活動,即使重視知識學習,也應該把知識學習作為價值形成的引擎,生命完整的支撐和人生幸福的扶梯,建立知識、人、學科相生相成的靈動的場閾。

教育是社會活動,體現一定的社會需要。課程教學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的人。人類教育在史前時期主要是職業訓練,教人狩獵、種地、打仗。文明進步讓人們認識到教育不局限于生存技能,還要滿足社會規則、價值觀念、道德情感對人的要求,滿足人自身精神豐富的需要。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學以為己”,通過學習實現個體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豐富,教育把外在目標放在次要位置。西方教育的傳統從蘇格拉底提出的“知識即美德”,就強調學科教學及知識的掌握與人的道德形成相一致。

教育的目標和實踐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對教育的理解,近代以來,我國教育經歷了救亡圖存、普及文化、服務政治、經濟建設等社會目的,教育使命不同,學科思政的意識也各不相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教育擺脫了唯政治化傾向,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人才成為教育的使命,課程教學注重知識的學科性和學術性,這是一大進步。這一時期國家建設與人才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實用人才,教育為了滿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社會需求,課程和教學突出學科價值,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雙基”,學科思政甚至德育課本身都被淡化了。“雙基”作為課程目標,讓應試教育走到極端,扭曲了教育的本來面目,新課程改革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作為基本學科目標,包含了學科思政的內容。

今天,各級各類教育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目標,學科課程都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強調要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統合到“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理念,學科思政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需要把政治認同、文化自信、科學精神的培養融合到學科教學中。

一方面,我們認識到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僅靠思政課或者德育課是無法完成這一任務,思政課有思政課的局限,學科教學有學科教學的優勢,都要發揮育人價值。另一方面,教育承擔著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使命,而我們面臨的形勢要求必須重視學科思政。橫向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的深度交融,讓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更加重視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我們需要培養具有世界胸懷的人,更需要培養具有民族認同和國家意識的人,學生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立認同感。縱向看,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技術基礎的未來社會,充滿了未知的不確定性,很多職業將隨之消失,很多職業也將隨之興起,傳統的工業文明時代靠既有知識應對生存、生活的可能性已經受到挑戰,在掌握基本學科知識的前提下,個人的人生態度、合作能力、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等比學科知識更重要,而這些品質的獲得也不是思政課所能獨立完成的。

課程教學的任務是處理學科知識與人的發展關系的問題,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正確的價值觀,從來沒有一種教學理論把知識學習作為唯一目的。如果語文教學沒有讓學生獲得超越現實世界的價值、情感、審美、道德等精神層面的建構,僅僅教給學生語法的規范,用詞的準確等工具性的知識,應該不是完整的語言教學。如果數學教學沒有讓學生獲得科學觀念、崇尚理性、思維品質、批判思維和探究精神等態度,沒有認同中華民族對世界數學的貢獻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僅僅會解題會考試,也是不完整的數學教育。在學科知識、課程教學、學科素養之間,知識是工具,學生獲得包含學科核心素養在內的人格修養、家國情懷、社會擔當也是教學的目的。從本質上講,最初的學科知識都是非功利無關實用的。

孔子談到學習《詩經》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通過學習詩經可以抒發情感,觀察社會,團結協作,針砭時弊,而不僅僅是會背記一些經典名句。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通過知識獲得解放”,“因為只有通過知識的增長,心靈才能從他的精神束縛即偏見、偶像和可以避免的錯誤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一樣,是人類創造的結果,盡管科學規律的存在具有客觀性,但是知識也不可能排除價值觀獨立存在。而我們的教學一直沒有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養的關系,把掌握知識多少作為教學目標,物理化學的發明發現的倫理意義,地理生物的審美意義和愛國情感都被隱藏,即使像歷史這樣具有人文價值的學科,學習變成了背誦年代、人物、事件,卻沒有歷史的思維、歷史的觀念以及評價歷史的方法,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會疑問,學習這門課程到底對我今后找工作有什么用,僅僅是考出好成績,把高分作為改變命運的敲門磚,學科知識應有的超越性意義被忽視。

教學本質上是一項倫理性很強的活動,教師教學活動也是教師德性的展現,沒有德性展現的教學就不可能體現出育人的價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是當今世界上影響很大的教育研究成果,在長達15年的研究中,對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138個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教師,主要是教師對知識和教學倫理持有極高熱情最為關鍵。但是,現實中教學技術理性的盛行,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多的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技術性設計,教學活動中的生命意義和精神意義都被教學技術所掩蓋。

在我們強調學科思政的歷程中,提出過“滲透說”“體現說”。滲透說就是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學科技能,還要把政治理論、品德教育滲透進教學中。體現說認為所有學科中都蘊含著德育的元素和品德的資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去發掘并落實,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學科思政的要求。

但是,無論“滲透說”還是“體現說”,都是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提出課程教學的德育價值與學科價值,滲透哪些內容,體現到什么程度,教師很難掌握,就出現了機械地講學科再講德育,反而讓學生難以接受。學科思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回歸本質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刻理解學科的本質,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引領學生發現學科知識潛在的思維方式、思想品質、價值觀念、情感認同。

觀念更新與實現路徑

學科思政的落實主要靠學科教師,教師只有理解回歸學科教學的本質,在教學中體現愛與尊重、公正與自由、自信與擔當等思想品質,才能讓學生接納、內化學科知識蘊含的思政元素。學科思政避免在學科知識中簡單重申德育要求,避免在學科教學中以說教的形式傳遞德育的內容,而是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理解、體悟、熱情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這也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從提高學科思政意識,加強思政教學的訓練,完善師德養成,把育人價值作為教師職業價值追求和專業成長的內在要求,把育人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學科思政應該能夠得到真正落實。

喚醒意識。回歸課程教學本質是學科思政的歸宿,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育人的自覺,要有強烈的思政意識。作為學科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科教學是一種德性活動,教學的設計、組織、實施、評價都要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觀注,對偏見傲慢的摒棄。有了強烈的思政意識,就會有一種育人的覺悟,這覺悟體現在對學科知識之外的認知特征、思維方式、人文價值、道德觀照的深刻洞察;還體現在德育規律的把握,不是把學科的道德性變成簡單的知識疊加,認識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空洞說教更有價值。

德行訓練。作為一種專業素養的要求,教師對學科思政的把握不能僅僅依賴于教師的自發自覺,還要靠具體情境化的訓練。教師作為具體的人,個人的性格特征、旨趣也有差異,在師生交往中一定會出現個人偏好,而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以及師生矛盾生成的隨機性,即使有德性意識,也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才能判斷不同沖突中的恰當行為,特別是新教師,更需要通過習慣化的練習,在師生交往實踐中不斷磨煉德性品質,才能實施好學科思政。當然,我們也要反對另一種傾向,就是把學科課程變成思政味十足的說教課程,失去了學科課程應有的育人價值。

德行完善。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具有生命成長性的學生個體,這就要求教師職業必須包含道德屬性,師德是教師的本質屬性。而在學科思政中,師德的要求更多體現在精神的引領。教育的根本價值在于增進人的幸福,獲得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養都要歸結到學生未來幸福這一終極目標,而不僅僅是把教學作為知識傳遞、專業打造的技術活兒。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教師需要自覺把教學行為作為一種德性的展現。

學科思政不是新話題,但是有新內涵,這是有我們對育人價值和學科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對學科教學來說,思政屬性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