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以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時間內席卷全國,我國進入全面的防疫抗“疫”戰斗之中。受疫情影響,全國大中小學開學日期一再推遲,并不得不采用網絡教學的形式來保證教學進度。網絡教學為身處祖國各地的師生搭建了教與學的橋梁,但由于事發突然且涉及范圍廣,網絡教學的諸多弊端也橫亙在了師生面前,網絡硬件設施缺乏、教師信息素養不夠、學生自制能力較差等問題使網絡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網絡教育的優勢在于讓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傳播,是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強有力推手。但如何讓網絡教育、線下教育更好地結合并發揮其優勢卻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網絡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法預測,對各行各業都是一次大考,教育行業的特點在于人員較為集聚,所以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更要提高警惕。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互聯網為師生提供了一個線上的交流平臺,并可以輔助師生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但是在調研中發現,網課的實際應用情況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課程主體方面

網絡課程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從教師角度來看,對于網絡課程的態度呈現兩種相反的局面,部分老師認為網絡課程與線下課堂相比更有互動性,學生提問也更加積極。例如,95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師張禮教授在采訪中表示,網課與傳統課堂相比要更好,也有更多學生愿意提問。這種情況在高年級以及大學層面較為普遍。但是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講,網絡授課帶來的更多是困擾,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因為教師不能直觀地看到學生對于所講授內容的反饋,所以存在不敢講太多也不敢講太深的情況,并且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低也給老師的授課帶來了一些困難。

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普遍參與度不高。首先一點就是學生在新鮮感過后,對網絡課程積極性不高。在線下課堂中,學生有老師的約束,能夠較為完整地聽完一節課,并且課后的練習也能夠積極完成。但網絡授課缺乏監督,學生能否認真聽完一整堂課以及聽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并且對于課后的練習也存在應付了事的情況,這種現象尤其體現在低年級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身上。

(二)網絡授課方式

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講,最為重要的是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完善知識儲備。但是當前網絡課程的質量參差不齊,網絡課程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專業教師錄制的網絡視頻課,也有很多輔導機構為了吸引生源而準備的輔導課程。這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以西安地區為例,在小學階段,網絡課程多為統一錄制的名師視頻課程,網絡課程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學生知識儲備層次不一,對于課程的反饋也不盡相同。基礎較好的學生普遍反映課程較為簡單,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則存在聽不懂的現象。并且網課多為錄好的視頻課程,老師和學生不能及時互動,效果并不理想。這種局面對教學效果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并且對于今后網絡課程的發展也是一個挑戰。

(三)網絡教學硬件設施

對于全國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網課能夠解決在家學習無老師指導的困境,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也存在不少問題。大多數學生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來進行網課的學習,但對于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少部分學生受制于網絡基礎設施缺乏、家長對于網絡課程不重視、硬件設施缺乏等各方面客觀因素影響,不具備互聯網學習的條件。

在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牧區的學生為了上網課不得不讓家人騎馬帶著到處尋找信號,甚至為了孩子能夠及時聽網課,有家長開著拖拉機帶著孩子在牧區尋找信號,拖拉機駕駛室的小小空間成了孩子移動的教室。這些狀況反映了當前移動通信基礎設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部分貧困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上網課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擾。即便是能夠有固定環境聽網課,學生也偶爾會因為網絡卡頓以及網課平臺后臺故障等因素而無法流暢地上課,課堂互動性與線下課堂相比較差。

整體來看,中小學階段的網絡課程存在以下情況:在網絡課程的主體方面,課堂中學生和老師互動較少,參與度不高,教師看不到學生的真實的反饋,對于網絡課程以及網絡資源不能充分應用,都導致了網絡課程效果不佳。在網絡硬件方面,一方面網絡存在延遲問題,師生不能進行及時的互動;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因客觀因素影響,無法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

二、問題的解決與未來的發展

針對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網絡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未來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網絡課程的利與弊,科學合理地將線上與線下課程結合起來,從以下三個維度入手能更好地發揮網絡課程的優勢,提高新時代義務教育水平。

(一)加快網絡基礎工程建設,優化網絡課程資源

網絡教育的應用離不開基礎的網絡工程建設,截至2019年8月,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行政村4G網絡通達比率均超過98%,有效促進了我國互聯網應用發展。但是在這次全國應對疫情大考的過程中,偏遠地區的網絡工程建設還存在許多短板。“拖拉機駕駛室的小課堂”、為了上網課不得不上山冒著風雪上課的貧困地區學生等情況的存在說明網絡基礎工程的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要真正讓穩定、快速的網絡信號覆蓋全國的每一寸土地。

在網絡基礎工程建設的同時,網絡教育軟件也應該進一步優化。騰訊課堂、釘釘等應用軟件在這次的應用過程中也時而會出現崩潰的狀況,并且當前的網絡教育平臺在師生互動、課堂氛圍營造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一個時期內,網絡教育的發展既需要加強“裝備”,更應該提升“內功”,在交互式體驗、全景式體驗等方面下足功夫,讓網絡課程的體驗更進一步,在新時代義務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教師網絡信息素養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網絡教育的應用較為簡單,在線下課程的應用過程中涉及的多為圖片、視頻等素材的使用,并沒有完全發揮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勢。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與教師的網絡信息素養水平較低有直接的關系。今后,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教師網絡素養,通過線下加線上的培訓、學校對教師網絡素養的考核等多種手段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網絡素養。

教師隊伍網絡素養的參差不齊與教師隊伍的年齡分布存在較大關聯。有研究發現,教師的年齡與學歷水平和網絡資源的應用水平存在很大關聯,40歲以下的教師對網絡資源的應用遠高于40歲以上的教師,并且教育背景越好網絡資源應用越多。為改善這種狀況,應該將網課與線下課程相結合,實現年輕教師與老教師分工,分別發揮各自優勢。

(三)加強網絡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效融合

首先,任課教師針對名師網絡授課的內容以及所帶班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課前進行補充,課后進行答疑,解決學生因前期知識儲備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上課聽不懂、遺留問題無法得到解決的情況。其次,應打通任課教師與網絡授課教師的溝通渠道,通過線上共同備課、定期召開教研會等方式讓網絡授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課程的安排,更好發掘優勢資源。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深入發展,利用網絡優勢發展教育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黨對我國教育事業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為新時代義務教育發展指明了新路徑。網絡教育的合理利用對我國新時代的義務教育是很好的發展契機,科學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優勢資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為未來更好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助力。因此,我們應抓住發展機遇,科學合理利用“互聯網+”,開創新時代義務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