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中小學教育工作逐漸步入智能時代,提高了對教師勞動教育要求,情緒勞動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各個學校需要準確掌握情緒勞動的核心內涵與重要價值,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教師情緒勞動素養,增強教師育人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情緒勞動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出版《感受與情緒的社會學:幾種可能性》,率先提出了“情緒工作”的概念,強調個人必須根據情緒規則來調整內在情緒感受和外在情緒表現。隨后,有不少學者對情緒勞動進行了研究,雖然提出了多樣化概念,但具有相同的內容,認為情緒勞動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有目的地控制、表現個人情緒以及達到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一種勞動形式。

情緒勞動首先是一種重要的勞動形式,是個人依據外在情境和規則要求來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個人情緒的行為活動,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也會產生一定的勞動成果。其次,情緒勞動具有明顯的規則性與情境性的特征,即必須根據工作情境以及工作規章制度的要求,來形成與之相吻合的情緒。第三,情緒勞動具有目的性特征,即個人調控情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預期的工作目標。第四,情緒勞動具有層次性特點,“淺層次情緒勞動”是個人被動遵循外在制度來調控個人情緒,“深層次情緒勞動”是個人認可制度,主動調節個人情緒。

培養情緒勞動的重要價值

中小學教師主要面對的是心智尚未成熟、性格與情感逐步完善的青少年學生,其在學校規定情境之中來進行課程教學活動,則必須具有良好的情緒勞動素養。當前,各個學校培養教師情緒勞動素養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首先,培養教師情緒勞動素養,在基礎層面上可以強化教師的規則意識,嚴格遵循學校對于教學、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要求,靈活調整個人的情緒,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管理水平。教師必須擁有一定的情緒勞動素養,才能有效規范個人行為。

其次,培養教師情緒勞動素養,在高級層面上可以增強教師的工作認同感,以積極、主動、規范、合理的態度來進行課程教學。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深刻認識到學校規章制度的科學性與重要意義,真誠地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責任性與神圣性,從而依據規章制度要求以及具體教學情境,來嚴格要求個人思想和規范個人行為,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規章制度所要求的行為。

第三,培養教師情緒勞動素養,還可以提高教學與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并且一方面幫助教師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學校、領導、同事、學生的認可,緩解教學壓力,拓展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在教學工作崗位上取得成績、有所建樹,乃至于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情緒狀態、情感修養,促進教師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發展,提高個人生活品質。

培養情緒勞動的具體方式

擁有良好的情緒勞動素養是提高教學規范性與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各個學校需要綜合考慮學校、教師、學生多元主體目標責任與角色特征,科學、合理地培養教師情緒勞動素養。

學校在立足于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來制定課程教學與管理規章制度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學生心理健康、身體成長、知識學習方面的“利益”,建構人性化的規章制度,同時也要注重教師在教學與管理情境下所面臨的問題,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空間。教師要充分感受到學校規章制度的合理性,意識到學校對于教師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重視,而非單純保護學生利益,限制教師行為,甚至破壞教師尊嚴。教師提高對學校規章制度的認可度,立足于制度要求來指導、規范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從內在情緒意識到外在情緒行為都表現出積極性與實效性的價值。

學校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情緒勞動培訓活動,一方面向教師詳細介紹情緒勞動的定義、特征和價值,激發教師對于情緒勞動培養工作和實踐行為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控制、規范個人情緒,形成良好的教學狀態,提高教學過程規范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則需要系統調查、研究、總結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情緒問題,詳細分析負面情緒的不良效果、問題根源、解決措施情況。這促使教師深刻認識到日常教學與管理中情緒勞動問題,并且能夠根據培訓工作提供的建議和對策來有效地調控個人情緒。這也可以針對性、系統性地提高教師的情緒勞動素養,規范教學理念和行為,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部分問題十分棘手,甚至與學校規章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協調的情況,潛移默化之中會激發教師不良的情緒心理和行為。針對這一問題,學校需要安排一定的“問題反饋”機制,或者是設置專門的教學與管理問題處理機構,或者是安排部門領導來接受和處理教師反饋的問題。這為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反饋與處理渠道,甚至可以說是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情緒表達與訴求對象,避免相關問題持續激化教師情緒,而催生不良的情緒心理和情緒行為。教師獲得有效的情緒表達方式,順利地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由此能夠從表層扮演的情緒逐步升華到深層扮演的情緒,繼而再慢慢上升到真實表達的情緒,將學校規章制度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真情實意地踐行相關制度,幾乎不需要進行情緒調整,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受、表達符合制度要求的情緒心理和行為。這顯然是情緒勞動行為追求的最高境界。

總體來說,情緒勞動也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有目的地控制、表現個人情緒以及達到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一種勞動形式,表現出勞動性、規則性、情境性、目的性與層次性特征。教師提高情緒勞動素養,可以強化規則意識,增強認同感,提高教學與管理工作規范性。據此,學校需要建構合理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教師的情緒勞動培訓活動,并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問題解決機制,形成良好的情緒訴求與表達效果,繼而逐步提供教師情緒勞動素養,最終提高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