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幾則關于“神童”的報道引起關注和熱議。某女孩據稱一天能作詩兩千首、舉辦過多場大型演講;某六年級學生因一篇研究癌癥基因的論文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然而兩位“神童”事后都被證實是由父母包裝出來的,是被急功近利的父母推上了“成功的捷徑”。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害無益,既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又扭曲他們的價值觀,更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幸福感的人。

不要讓父母的不良價值觀綁架孩子的成長。在這些“神童”光環幻滅的背后,令人痛心的現實是,社會上一些浮躁功利的價值觀正在侵蝕孩子的心靈,甚至影響他們的人生。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價值觀是由孩子最信賴的父母傳遞而來的。為了讓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些父母不惜讓孩子成為滿足虛榮心的工具,或通過揠苗助長讓孩子實現自己未曾獲得的“成功”。

社會競爭環境的確日益激烈,但這不能成為急功近利走捷徑的借口。父母是孩子價值選擇的引路人,父母愛慕虛榮,孩子就容易浮華求利。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要想成為卓越優秀的人,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只有通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沒有捷徑可走,也不能投機取巧。

那個研究癌癥基因而獲獎的孩子,后來調查證實是其父“過度參與”了論文的撰寫,結果獎項被撤銷,孩子為此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和心理壓力。其實孩子也是受害者,可如果事情沒有敗露,孩子輕易得到本不屬于他的榮譽和光環,又會給孩子的價值觀帶來怎樣的影響?他想必會認為成功不一定非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走捷徑也是不錯的選擇。父母這樣做,到底是在愛他還是在害他呢?

不要讓孩子活成沒有人生目標的“空心人”。對孩子進行包裝,試圖幫助孩子更快走向成功,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控制。孩子的道路如果從小就被父母設計好,他們很難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即使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可能成為痛苦的“空心人”。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可能從來沒有機會思考“我是誰”“我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將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只知道,學習是為了考上父母理想中的大學,然后找一份父母認為合適的工作,再找一位符合父母心意的伴侶。這些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有的只會學習卻不懂社交與生活,有的青春期就陷入抑郁,有的考上大學卻得了“空心病”……即使有些人努力掙脫了父母的束縛,但也經歷了巨大的心靈掙扎與蛻變。

心理治療專家汪衛東教授治療的不少精神與心理疾病患者,從小就是非常聽話的乖孩子,父母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幾乎沒有自己作主的機會。有一個17歲的少年就診時,母親竟然非要代替孩子訴說病癥,因為覺得孩子說不明白。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自主空間,被父母過度控制、包辦代替的孩子,長大后大多膽小怕事、能力缺乏、意志薄弱、遇事退縮,無法很好適應社會。

那個被過度包裝和宣傳的女“神童”,其實也是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可憐孩子,她的人生被癡迷成功學的父親一手操控。如果讓她自己決定,她會選擇這樣一條路嗎?人生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易的成功。孩子必須學會獨立思考、自主選擇,需要實打實的歷練,才能真正實現個人成長。

不要讓孩子成為外強中干的人。教育的本質是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是成為身心和諧、學會創造幸福生活的人。而現在不少父母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唯分數、爭名次、重錢權。把衡量商業成功的外部評價標準直接拿過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如此功利化的培養方式,制造了很多名利至上,為成功不擇手段的人,也制造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父母應該注重孩子心靈的成長,培養平衡有度、有幸福感的孩子。“爭第一”“做最好”的攀比風氣,制造出無數追求外部成功的現實主義者。這樣的人沒有自我世界,缺少精神滋養,經常生活在焦慮當中,無法享受當下。

只看重結果的控制型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孩子這種心靈困境的制造者。如果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是為滿足興趣、實現價值而只是為了得第一,當有一天他無法再保持第一、發現還有人比他更優秀的時候,就容易心理崩潰;當有一天沒有父母監管和督促他學習時,孩子就失去了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也許能讓孩子一時取得不錯的成績,但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自我和諧的人。追求外部成功的教育讓孩子無法悅納自己,永遠以他人的標準來看自己。一個內心和諧的孩子才能很好地平衡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績,也能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既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種獲得幸福的能力。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