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教育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向是具備創新創業意識、知識、技能的綜合性人才。在職業教育視域下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宣傳造“勢”、課程導“勢”、師資保“勢”、機制護“勢”,匯聚成創業教育施行路徑的集合,其中的“勢”由形勢、態勢、走勢、趨勢交織而成。

一是宣傳造“勢”。職業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宣傳要始終立足學生自身,以創業意識的喚醒和強化,創業知識、技能的自主學習和提升,健康創業心理形態的構建和維護作為造“勢”的主要內容,所造之“勢”要回歸于創業學生。首先,要宣傳創業教育之于學生就業的重要性、價值和優勢,除豐富了就業形式外,創業教育更有助于學生的職業規劃、擇業、創業、守業等整體理念體系的科學建立、靈活更新、適時優化,將人生價值與“職業”的人生布局密切結合起來,樹立用創業標尺丈量職業長度、效度的觀念。其次,要宣傳創業教育的豐富內涵及其外化表現,特別要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相關認知、理解偏差加以糾改,增強創業教育的大眾理解度、認可度、普及度,從而切實提升創業教育的踐行度。創業教育的宣傳,最后的落腳點要歸集于創業大學生積極、自信、不畏艱險、樂觀、自強等心理的構建。

二是課程導“勢”。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形式、層次的構設需高度契合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而學生的需求要服從社會特別是職業市場的需求,兩者的“交集區”才是創業教育課程須導之“勢”。不管是學生需求還是職業市場需求,均涉獵范圍廣、變化多而快,這就要求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在兼顧學科多元化、內容多極化的同時,將課程的更新機制前移,增設需求變化的監測反應環節,切實增強創業教育課程的市場靈活性和適合度。利用職業教育專業的市場適調性,在理順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辯證關系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專業教育為杠桿,推動創業教育向專業教育靠攏,尋求育人共性,識別教法通性。在此基礎上,以融合思維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的交叉融合,打造兩者高質量“化學反應”的樣板工程,以此推動專業教育主動向創業教育求變,謀求專業教育在創業層面上的人才培養思路、方向、模式的突破。

三是師資保“勢”。專業而富于實踐經驗的師資是創業教育體系良性運行的根本保證,而貫穿創業教育師資選拔、培訓、聘任、提升、協同發展等環節的制度制定和完善是師資保“勢”的前提。創業教育“理實兼重、以實為先”的特點決定了創業教育師資不能只流于學歷和專業,而應更注重考慮創業相關背景,包括知識、經驗、能力。除了創業相關背景,還應兼顧考慮教學相關經歷。創業教育師資選拔的高標準、嚴要求急需大學生創業教育相關師范專業的配套完善,但短期內專業師資人才的完全供給難以實現,因此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成為應然之選。相應地,保“專”強“兼”成為創業教育強師的基本思路,其中強“兼”是重中之重。要從制度層面加大從校外的行業企業吸收創業“理實”經驗豐富的人員充實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去的力度,同時激勵專職教師持續到企業去更新創業理念,補充創業前沿知識,增添創業新技能。從根本上實現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從“硬補充”到“軟提升”的轉變,實現從“求援”到“自助”的轉變。

四是機制護“勢”。創業教育所包括的主體較多,有教師、學生、學校、企業等單位主體,創業教育的性質和屬性決定了主體間的互動影響具有不可預測性,各個主體的利益和訴求存在差異性、沖突性。這就需要基于學生本位統籌建立創業教育的保障機制,從政策制度層面理順各主體關系,明晰各主體責任和權利,為創業教育掃清內部矛盾、障礙,從大局上服務于創業教育的整體推進,特別是為創業教育的外擴輻射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同時將創業教育的外延產物,如創業孵化器、創新創業成果等,納入創業教育相關支持機制的關注范圍,明確監督責任,從根本上規避利益監管盲點、盲區的產生。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