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如何在校園“開花結果”
——訪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正高級教師吳積軍
作者:馮麗
發布時間:2020-07-30 14:40:13 來源:教師報
“勞動教育教師配備必須實行‘1+X’的形式,期待在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體系、職稱評定中將勞動教育課教師早日納入進去。”
“在勞動教育內容設計上,教師可采用‘菜單式’研發,學生進行‘清單式’選取,學校進行‘訂單式’派送。”
“從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中每周拿出1課時來完成勞動教育。”
……
勞動教育是新時期國家對教育的新要求,如何在校園開花結果?記者特邀了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吳積軍談談他的思考,供教育同仁參考。
記者:《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學校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當地和本校實際情況,對勞動教育進行整體設計、系統規劃,形成勞動教育課程總體實施方案。實際上,對勞動教育,貴校已作了系統設計,具體是怎么做的呢?根據時間,做好勞動教育學校規劃的關鍵是什么?內容設計上如何創新才能讓孩子們樂于去做?
吳積軍:勞動教育課程規劃,在我看來,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課程學段規劃,即在不同學段規劃不同要求的勞動教育序列內容,并在課程開發和研制過程中進行完善,小學低年級要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中高年級要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初中要兼顧家政學習、校內外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內容,普通高中要圍繞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性勞動。如以“家庭勞動”為主題的勞動教育課程,小學低段可以設計為“整理自己床鋪”“洗滌自己小件衣物”,中高段可以設計為“家里衛生清潔”“廚藝展示”;初中段可以設計為“擦洗玻璃”“養花養魚”;高中段可以設計為“小菜園管護”“家具修理”等。二是課程年度規劃,即針對各學段提出勞動教育年段規劃指導意見,由學校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選擇組合,形成學校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年度規劃,如以“落花生”為主線的五年級主題勞動教育課,可以設計為“落花生和她的一生”(綜合型勞動教育實踐課)、“藝術創意落花生”(多元化藝術勞動教育實踐課)、“農家傳統習俗中的美麗落花生”(探究性勞動教育實踐課)、“落花生的投入與產出”(財經型勞動教育實踐課)等。三是課程資源規劃,在課程學段規劃和年度規劃的總體框架下,對教師資源、實踐基地、課時安排、時空選擇,勞動教育支持信息資源等的系統規劃,確保勞動實踐課程的有序實施。
勞動教育規劃必須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不能千篇一律,讓學校與教師有可選擇性,避免“一刀切”。
在勞動教育內容設計上,教師可采用“菜單式”研發,學生進行“清單式”選取,學校進行“訂單式”派送。西安小學設計了“小幫手家園生活課”“小農夫田園體驗課”“小工匠職園啟蒙課”“小主人校園責任課”“小創客創園生長課”等六大勞動課九十小項的內容,建立了“勞動與自理——每周勞動2個小時”“勞動與生活——每兩周學一項勞動技能”“勞動與創新——每學期參與一項創造勞動”“勞動與社會——每個節假日從事一項公益勞動”等勞動教育四個模塊。這樣既能遵循《綱要》目標要求,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的選擇,讓學生樂于勞動實踐。
記者:勞動教育效果最終要靠教師。在目前沒有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和在中小學職稱、課題研究、各類比賽等還沒有將勞動教育課教師納入的情況下,對勞動教育教師難題的解決,您有哪些建議?
吳積軍:我認為在目前各種激勵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教師配備必須實行“1+X”的組合模式。“1”即專職教師,“X”即兼職教師。每周1課時的勞動教育教學任務主要依靠專職教師完成,用于勞動活動策劃、勞動技能指導、勞動練習實踐、勞動總結交流等。兼職教師主要由各學科教師、班主任、家長以及相關行業專業人士組成,明確要求每一名教師、每一名家長都要承擔一定量的勞動教育指導任務,教師要納入績效考核中,家長可以采用定期獎勵的形式進行引導。兼職教師主要在勞動教育周、家務勞動、生產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配合專職教師完成勞動教育指導任務。這樣就有效地統籌了各方面力量,服務于勞動教育。同時,我也期待在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體系、職稱評定中將勞動教育課教師早日納入進去。
記者:勞動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課表是不是必然呢?若進課表,在課時本來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如何排兵布陣?
吳積軍:《綱要》對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的課時作了明確規定,這意味著勞動教育必須進課表。在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中,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分為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能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四大領域。這次改革需要把勞動教育課進行單列設置,那當然就要從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中每周拿出1課時來完成勞動教育,這是一種必然和必須。
記者:和過往相比,新時代勞動教育,這個“新”,在教學中怎么體現?在具體教學中,如何避免有勞動無教育、有教育無勞動的情況?
吳積軍:《綱要》指出新時代勞動教育有三個基本特征: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顯著的實踐性,這也是新舊勞動教育的區別所在。
勞動教育要圍繞講解說明、淬煉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榜樣示范等關鍵環節,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基本勞動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價值;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在充分發揮傳統勞動、傳統工藝項目育人功能的同時,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當然還要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唯有這樣才能避免有勞動無教育、有教育無勞動的情況發生。
記者:在其他學科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是《綱要》提出的要求。您覺得怎么滲透才有效果?
吳積軍:《綱要》明確指出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我覺得有效的滲透方式有四種:一是勞動教育內容滲透。即在學科教學中加入勞動教育內容,如在語文、思政等學科中,納入闡釋節儉、艱苦奮斗等勞動觀念教育。二是勞動教育成果滲透。即在勞動教育物質成果展示、勞動教育學習成果展示、勞動能力與技術展示中與學科知識、能力相互融合,用學科知識闡釋、美化勞動成果。三是勞動教育活動滲透。即在勞動教育中通過美育作品和體育活動等形式拓展,如勞動文學作品評比、勞動民歌創編與演唱表演、勞動體育項目比賽等。四是勞動教育實踐滲透。即將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面向學科實踐活動拓展,如“數學土地測量活動”“勞模成長報告會”等。
記者:實踐是勞動教育的必須,對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您有哪些思考?
吳積軍: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通常有三種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一是自主模式。即由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師生員工對學校自有校園空地、菜地或租用流轉的周邊土地進行自主規劃、圈場、歸垅、改良等,形成能夠滿足學校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的基地,學校對其擁有自主使用權。二是合作模式。即通過多方協調、雙方協商,以“業主主導、學校參與”的合作形式,就近開展基地的建設。學校在“勞動教育周”按照需要組織學生到基地中參與勞動實踐課程學習,學校對基地擁有協議使用權。三是共享模式。即通過政府統籌,各中小學共同享用教育系統統一建設的勞動實踐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園)中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的學習體驗。
記者:有勞動,就有風險存在。雖然《綱要》提出,給學生購買相關保險,但風險一旦發生了,誰來承擔責任?學校會不會因為擔心責任問題,讓勞動教育流于形式呢?貴校研學旅行開展很多年了,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有哪些可借鑒的安全經驗,請介紹一下。
吳積軍: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并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是學校組織勞動教育的必要內容。經驗告訴我們,在勞動實踐前組織學生進行安全風險預測,排查安全隱患;勞動實踐中組織學生進行安全風險防范,科學規范操作;勞動實踐后組織學生進行安全風險反思,完善安全預案。把安全教育貫穿于勞動教育的始終,強化勞動安全意識,安全不是什么問題。切不可因為安全問題因噎廢食,放棄有效的勞動實踐。
記者:謝謝您接受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