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課堂教學是關鍵。學生、內容、方法、教師等四個因素問題是影響和制約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瓶頸。突破此瓶頸的關鍵是居主導地位的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具有創造性地化解“四難”問題,在“親、活、優”上下功夫,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關鍵詞]金課 課堂教學 瓶頸 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并對思政課教師和建設高水平思政課分別提出了“六個要”和“八個統一”的全新標準要求。這些重要論斷,為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指明了方向。

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是個系統性工作,課堂教學是關鍵。堅持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是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長期的實踐表明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存在瓶頸的現實問題。

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四難”問題

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主要由學生、內容、方法、教師四個因素組成。這四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沖突、相互作用,構成課堂教學的矛盾體。這四個因素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四難”問題,是影響和制約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瓶頸。

1.學生

首先,高職高專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近幾年來,隨著高職高專院校的擴招和單招比例擴大,錄取學生在入學成績上普遍較低,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下降,這給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其次,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入學后仍然保留原來不恰當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接受和掌握知識較慢,學習自覺性不足。加之,在信息化、移動化、碎片化的時代下,海量標題化、娛樂化信息充斥生活、吸引眼球,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學習興趣。再次,學習目的呈現功利化。基于就業需求的實際和社會不良思想的干擾,高職高專學生較為普遍地產生思政課是副課、沒有專業課重要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重專業輕德育、重實踐輕理論的學習傾向。

2.內容

專科階段開設有“概論”“基礎”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且2018年起全國高校思政課教材全部統一使用國家統編、統審的“馬工程”重點教材,沒有本專科劃分。就“基礎”和“概論”兩門課程而言,“基礎”課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2018年全面修訂的“基礎”課新版教材“以人生選擇—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價值理念—道德覺悟—法治素養為基本線索逐次展開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要求的分析探討”[2]。“概論”課著重講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2018年全面修訂的“概論”課新版教材“分為三個部分,突出了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邏輯”[3]。在本專科人才培養目標不同以及學生知識基礎、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存在差異的前提下,使用統編教材,教材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涉及的理論問題多,教材修訂更新快,這些又對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構成了新的挑戰。

3.方法

在網絡大發展、信息海量化的時代,思政課的“大水漫灌”式的傳統教學方法逐步落伍,存在問題逐步顯現。當前思政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的問題。一方面,網絡領域價值多元化加劇了思政課價值引領的難度。全媒體融合發展時代,一大批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拜金主義等多元價值觀影響著大學生,極易造成大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認知。另一方面,海量信息考驗著思政課變革能力的提升。自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全民話語權的擴張,削弱了思政課的話語權,信息的即時性造成熱點問題的網絡現場圍觀,還有微技術的擴張使得網絡信息的吸引力大于思政課的吸引力。而且,當前高職高專學生迎來了00后時代,作為網絡原住民,00后大學生擁有更多獲取社會發展信息的手段,這些都使得思政課傳統教學之下學生課堂抬頭率不高。思政課堂教學要做到進一步創新課堂教學,需要各院校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

4.教師

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功底、教育經驗、敬業精神等存在一定差距,同時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授課任務重、壓力大。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課教師不足的情況,往往是一位教師任教兩門甚至三門課程,教學任務繁重、備課壓力加大,導致教師身心疲憊,影響授課效果。從很大程度上講,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四難”問題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其中,學生、內容、方法三個因素是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改革、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和現實挑戰,是外在的客體因素。教師在感染教育學生、處理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上具有主導作用,是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改革、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的內在主體因素。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推動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必須且只能由教師主導來實現。只有切實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繼而持續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和學生的獲得感,最終才能建設好思政課“金課”。

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三化”路徑

實現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長足發展,突破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瓶頸,關鍵是居主導地位的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化解“四難”問題,在“親、活、優”上下功夫。

1.親

師生關系對于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同于技能教學和研究教學,思政課教學更加突出強調實現學生思想升華和精神洗禮的要求。另外,從主觀動機上講,學生對于專業課的態度和感情較之于思政課是更為主動的、積極的,這就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既要有理論的深度,也要有人性的溫度,既要有知識的傳遞和能力的培養,更要有精神的交流與心靈的融合,才能達到價值的共鳴、政治的共振。“思政課教師除了運用真理和邏輯的力量,還要運用情感和人格的力量;除了具有淵博的學識,還要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除了做‘經師’,還要做‘人師’,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增強說理的生動性和情感性,講出吸引力和感染力”[4]。

2.活

當前,照本宣科“大水漫灌”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求知需求和思政課創優的發展需要,這就決定了思政課堂教學必須“活”起來。教師要把思政課講得“有虛有實”“有情有意”“有滋有味”,達到生動活潑進課堂、融會貫通進頭腦的效果。

一要把思政課講到點子上,讓講授“活起來”。思政課的要義往往在精不在多,對于學生思想的轉變影響大不大關鍵在講沒講到點子上。在把握學情的前提下,教師應當用好國家統編教材,吃準吃透教材基本精神,緊緊圍繞教學大綱,講究“精準滴灌”,在教學內容上把握要點、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在教學過程中發掘教材隱點、解答學生疑點、回應社會熱點,實現課堂教學有效供給。二要改進創新教學方法,讓方法“活起來”。教師要以貼近學生、靈活多樣、鮮活生動的課堂教學“打開方式”,組織有效組織教學,把理論內容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生動表達,“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能力,把最前沿的實踐、最鮮活的案例、最真實的故事有機融入教學”[5],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三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活起來”。00后學生具有很強的信息搜集學習渠道,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較強的自我價值實現欲望。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交流對話的場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引領學生在共同探討交流中實現正確價值觀念的建構與生成。

3.優

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關鍵是教師要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在講授“基礎”“概論”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時,必須吃準吃透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講授內容。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在‘照著講’的基礎上‘接著講’以至‘自己講’,就可以在教導學生‘知其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就可以在講授‘是什么’‘有何意義’的基礎上講授‘為什么’和‘怎么樣’,就可以在古今比較、中西比較、應然實然比較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科學的結論”[7]。

增強思政課的政治性,關鍵是教師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不移講政治。政治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是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堅持政治性是思政課的首要任務,講政治是思政課教師的鮮亮本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凸顯了講政治的極端重要性。思政課教師要大膽講政治,善于講政治。大膽講政治,這主要是態度問題。思政課教師要一心一意聽黨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站穩政治立場,在錯誤言行面前敢于發聲、勇于亮劍。善于講政治,這主要是方法問題。思政課教師不能一味為了講政治而講政治,失去了審美感和融合感,要統籌大局、情理并重,運用恰當的方法。

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關鍵是教師要堅持理論的徹底性。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達到說服學生、掌握學生的目的,思政課教學中必須堅持理論的徹底性。思政課教師必須加大理論的研讀和學習,聚精會神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徹徹底底掌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深悟透的基礎上,“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

總體而言,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打好“親、活、優”的“組合拳”,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總的要求,才能破解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的“四難”問題,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進一步推動高職高專思政課“金課”建設。

參考文獻:

[1]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

[2]沈壯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修訂說明,《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年第5期。

[3]秦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年版)》修訂說明,《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年第5期,第11頁。

[4]張忠家:《突出“情”“準”“實” 增強思政課教學活力》,《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24期,第24頁。

[5]王建南:《高校要成為青年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播種機》,《福建日報》,2017年6月13日。

[6]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7]馮務中:《如何“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9年第1期,第14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