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問題探討
作者:張 婧 張亞軍
發布時間:2020-07-17 10:22: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價值觀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基本導向性作用。一般而言,每個人都具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必須在幫助學生分清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努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學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大學生 自我價值 社會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如何理解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項目編號:15JDSZK058);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新常態下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GH17H117);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精品課程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代表現實生活中人對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的一種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在高校,其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指南。不同的價值觀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導向性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并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一項重要任務和重大課題
鄧小平強調:“我們一定要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1]“它是人生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2]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合乎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適合一切先進分子選擇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定型階段,是引導其樹立科學、崇高、進步的理想信念的關鍵期。現階段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漸趨頻繁復雜,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是互聯網上的知識和信息良莠不齊。因此,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當代大學生是享受到豐富物質資源的一代,其中絕大多數人對貧窮未有切身體會,更無法正確認識和理解我國社會變遷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許多社會問題亟待解決。這都要求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問題意識,以迎接社會的選擇和挑戰。然而某些國家和別有用心的人通過互聯網散布、傳播不良信息,這些現象的存在不但增加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難度,而且給高校價值觀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和任務。由此可見,大學階段更應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實踐中創造人生價值、成就自己的人生輝煌。
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1.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并不敵對,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我價值既表現為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個體需求的滿足上,也表現為社會對個體的尊重和滿足;人的社會價值則表現為個體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和對社會進步的貢獻。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與社會密不可分。因此,人的價值必然由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共同構成。馬克思曾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3]可見,馬克思將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統一在一起并否定了二者之間的敵對關系。鄧小平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4]“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5]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也給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6]因此,思政課教學應更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內涵及關系:一方面,自我價值以社會價值為基礎,要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必須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因為人要想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就必然要有益于他人和社會;反之,如果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危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則會被他人和社會否定,不但失去了自我價值,而且也會最終喪失社會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3]這無疑精辟地闡明了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一般而言,一個具有很高社會價值的人,必然具有很高的自我價值。
2.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同等重要,不能只簡單強調二者中的任何一方
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同等重視,但在改革開放以前一段歷史時期,我們并未完全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其錯誤主要是過分強調前者而忽視了后者。這導致了個人在社會實踐中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受阻。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再加上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響,又變得過分強調自我價值而忽視了社會價值。無論哪種情形,都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因此,應該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到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頗。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全面發展的表現,人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追尋并實現社會理想。反過來,社會也在人的追尋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思政課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教育學生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利益。當然,這絕不是要大家忽略個人利益和價值,而是要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以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并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
3.任何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價值,都是一個人創造能力的結晶,具有很大的能動性。中國社會一直比較關注政治及人本身,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包括五個方面,即人生的義務感、歷史責任心、道德使命感、遠大的政治抱負、時刻具有的社會憂患意識。總之,每個人加強個人修養是社會安寧的必要條件和基礎;反過來,個人只有為社會服務,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在于對人生價值的正確認識和評價。相對于脫離社會和群體的個人而言,生活于其中的個人更容易成功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人不僅是社會的產物,也是社會的人,個人依賴于社會,離不開社會。個人只有參與社會生活并生存在人群中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人。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個體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失去人類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發展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任何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高校價值觀教育引導的終極目標是使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因為人生價值是人的實踐對社會和個人的作用和意義。人從來都是社會的人,在主客體的關系中,人和物不同,一般的物在此關系中只是作為客體存在,而人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在人生價值中,個人和社會都處于主體地位,從個人行為對自身的厲害關系來看,表現為主體,而若從個人對社會的關系來看,則又處于客體地位。因此,人生價值具有雙重性,它同時具有自我性和社會性。以往的社會實踐反復證明社會上任何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對社會及他人具有價值的同時,也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我價值。因此,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此外,在探討人生價值時,還需分清貢獻與索取的關系。在個人價值實現過程中,貢獻和索取不可分割。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個人的滿足程度和尊重程度則以其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離開貢獻則談不上社會的尊重和滿足。因此,是否實現了人生價值,主要看個人為社會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換言之,人生的真正價值則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結 語
綜上所述,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不僅代表現實生活中人對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的一種總體認識、一種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其也是大學生生活、學習和行動的指南。一定的價值觀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鮮明的導向性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切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分清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最終使其以科學崇高的價值觀為他們自己的人生導航。
參考文獻: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9。
[5]《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6]康玲玲《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誤區及對策》,《學理論》2011年第11期,第317-318頁。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