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立德樹人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是以道德引導和道德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并且進行科學化管理,從而實現學生在學校管理環境下的個人道德發展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將學生個人發展融入到社會公共道德體系當中,能夠使學生自己的行為和發展既具備道德性又具備社會性。立德樹人理念是將道德作為引導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開展學生管理需要從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建立完善的學生管理工作體系。

[關鍵詞] 立德樹人 學生管理 改革 創新

將道德教育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能夠增加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文性,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管理的柔性發展,使得學生管理體系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應當重視創新學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正確運用道德教育理念以及政治教育實踐方式,促進學生在自身道德發展前提下認同學校的管理秩序,從而將個人發展與外界環境發展融為一體。

以賞識教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標準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行為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社會道德層面上的判斷,同時對于自我行為和自我特質沒有一個準確把握。學校以立德樹人理念推進學生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道德層面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學生對于自我行為和道德發展水平上的認知不足,實際上是對社會認知的不足。社會認知領域理論認為,兒童和成人在道德問題上有著概念性的差異,同時道德選擇也隨著個人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學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應當引導學生在自我發展的領域下,重視與他人之間的邊界,而由不同個體組成的道德邊界,即社會公共道德。學校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氛圍和道德發展氛圍,讓學生在明確認知道德邊界和公共道德標準的前提下,能夠順應自己的發展本性,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學校開展賞識教育是實現學生自我賞識和自我道德發現的開始,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行為特質、判斷自己行為的道德合乎性,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道德認知體系,從而有效地促進個人道德的社會性發展。賞識教育涉及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在賞識教育主體方面,學校和教師應當以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為學生建立賞識機制,幫助學生在道德發展中和個人發展中建立足夠的自信,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品格特質,從而不斷強化自己的性格優勢。

學校需要將對學生行為的及時賞識落實到學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學生明確哪些行為是符合學校管理要求和公共道德要求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校公共管理體系和社會道德體系下尋求自我的道德發展和個人發展。對于賞識教育客體而言,賞識教育不僅僅代表著對學生發展和道德實踐的鼓勵和獎勵,同時也是對于學生人格和自我發展的肯定。賞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發展動力,推進學生以自我發展和道德發展獲得外界的認可,這是學生在校園環境下社會價值實現的重要體現。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真實賞識的保護,以賞識獎勵和懲罰真正作用于學生的個人行為和發展,保證賞識教育的原則性,強調學生只有通過努力、通過個人發展和道德發展才能獲得他人和外界環境的肯定,同時面對賞識教育體系下的懲罰機制,要學會勇于承擔和面對,學校開展以道德引導下的賞識教育,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并且不斷摒棄消極品行和道德觀念對于個人發展的影響,促進個人人格的健康發展。學校開展賞識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的自我賞識教育,從而獲得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動力,引導學生在對于自我行為、性格、道德發展等全方位的了解下,對自己的道德行為負責,并且以個人道德發展適應于學校管理體系、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發展環境。

以思政教育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管理

學校對于學生的管理應當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實現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使學生在學校有效管理機制下實現道德發展,這要求學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斷踐行管理的合道德性,即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實現道德教育下的科學化的學生管理和學生發展引導。

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運行,根本在于要確立和引導學生在學校的個人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學生要將塑造個人健康人格作為自身發展的第一要務,以符合社會道德的品行引導自己的發展。學校踐行立德樹人,這既是學校開展學生有效管理的基礎,也是學生以良好行為推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必要。學校需要在思政教育課堂中不斷向學生傳授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實踐的理論,引導學生以科學化的態度正確對待自身的道德建設,同時也需要以具體的道德實踐要求規范學生的行為,以學生的行為和道德實踐深化道德教育和道德發展對于學生的人格發展作用。道德教育的范圍是廣泛的,它既需要學生建立遠大的道德目標和道德志向,也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從而推進學生個人與自身、與他人、與外界環境的和諧相處。

學校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強化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以個人能動的社會實踐不斷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學生在專業學科下的創新創業活動,既是學生能動創造、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也是學生積極探索、不斷進取的過程。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需要不斷思索專業學科理論和自身知識、能力轉化為現實的動因機制,創新創業實踐的成功包含著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包含著學生對于自己人格的不斷鍛造。學生能夠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思維和個人意志,而創新創業的結果和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應用于現實、服務于現實,這本身也就包含了學生的社會價值創造和個人人格的現實投映,學校應當鼓勵學生以創新創業實踐不斷推進自己人格、道德實踐水平、個人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學校以道德教育推進學生的有效管理,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在外界環境下的健康發展,學生應當學會在社會環境中對于社會規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的有效遵守,并且以個人的社會適應力促進個人的不斷發展,以個人道德發展作為自身社會能力的重要提升條件,培養自身對于社會實踐和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增強對于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關系的認同,從而不斷完善個人的發展能力和人格能力。

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柔性化

將立德樹人理念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實際上是推進一種柔性管理式的學生管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人性化理念通過改變學生的思維、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來實現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

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學生柔性管理,突出對于傳統學生管理方式改變,將以人為落實到學生管理和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柔性管理方式下,學校是以感性教育出發,重視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學生生活問題的調解者和建議者,而不是傳統學生管理體制下的主導者。傳統式的學生管理工作容易將學生與校方、教師對立起來,尤其在面對有學生管理而產生的問題時,校方和教師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發展問題的深層次緣由,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保障學生的利益。立德樹人下的學生柔性管理,需要學校和教師更加重視對于學生管理工作問題下學生個人動因的深入考察,需要考慮學生性格、行為判斷、道德水平等因素,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學生管理工作強調的學校環境下的紀律性,但是在學校公共道德下,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并不是天然對立的,而學生管理問題的出現,需要校方和教師找到學生個體與他人、與學校環境之間矛盾的根源。學校需要根據各個不同學生性格特質有效地統一于學校的管理機制當中,既保證學生發展的個性,又很好地維護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從而維護學校的整體發展利益。立德樹人理念需要學校重視對于學生在學校管理環境和公共道德環境中的自我道德價值挖掘,引導學生尊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性格差異、能力差異,學校也需要成為學生不同差異個體之間的黏合劑,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學校管理環境下獲得自主的發展權利。學生對于學校管理環境和公共道德環境秩序的有效遵守,需要來自學校管理環境和公共道德環境對于自身權益的保障、對于自身價值的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以個人發展帶動學校環境的良性發展,同時也會將學校管理環境和公共道德環境的整體利益作為自身發展權利和發展利益的保障。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學生柔性管理,要求學校以道德教育建立起健康的校園文化,重視文化氛圍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被積極文化的傳播所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積極的文化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的健康發展。

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學生自我道德管理體系

學生管理工作需要來自具體的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約束,但得以科學化、效率化運行保障的機制來源于學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學校要將管理秩序和環境發展置于學生自身發展當中,并且成為學生自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立德樹人強調的是道德對于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良好的道德引導下,學生必然會不斷調節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差異關系。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自己在外界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學校需要以學生管理體系保障學生的發展權利和發展意志,而不是將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管理機制有效運行、學校環境良性發展的推動條件。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道德建設是符合學生的教育發展規律的,因為學生作為學校管理和教育的對象具有可塑性,學生接收到來自學校環境所傳遞的道德教育內容,能夠轉化為自身的道德發展養分,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與環境之間的有效相處。同時,學生也具有主體能動性,有著實踐的愿望,并且學生也只有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發揮教育和個人的主體價值。學校和教師向學生傳授一些道德教育內涵,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消化來實現對于道德的擴散,從而以個人的道德實踐促進學校管理環境和教育環境的發展。學生對于自己道德行為的選擇、判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這需要學校和教師為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提供保障機制,同時也要以道德教育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動需求,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獲得道德實踐上的成就感,從而不斷推進自身的積極的能動實踐。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道德建設內因來自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這既是學生對于外在學校環境的訴求,也需要得到外在環境的機制保障。學校應當將尊重學生的發展權利,傾聽學生對于學校管理的不同聲音,同時也要根據學校建設目標和教育育人目標,以公共環境道德建設和學生個人道德發展為核心,引導學生以正確姿態和方式實現個人在學校環境下的良好發展,以個人道德發展促進學校管理秩序的有效運行,同時學校也要維系好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平等關系,保障學生在學校管理體系下的權利的正當性,對于學生的發展效果予以認同。

參考文獻:

[1]王雅坤、吳昊鵬:《高校學生管理中賞識教育理念的運用實踐微探》,《漢字文化》2018年第3期。

[2]鄭心慰:《基于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的學生行為管理教育》,《教育觀察》 2019年第17期。

[3]姚天強、陳登宇、陳志鵬、楊一帆:《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路徑研究》,《黑河學刊》2019年第4期,第22-23頁。

[4]張昊:《“以人為本”視域下的高校學生自我管理教育》,《文教資料》 2019年第12期,第137-138頁。

作者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