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圍繞《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的熱議和爭論仍在持續,其背后的價值指向學生的素養培育與終身發展,如何以審慎的態度在素養時代實施科學的懲戒?探討構建有效懲戒的三維路向迫在眉睫。

路向一:家校通規。懲戒自古有之,《辭海》中對懲戒的解釋為“懲治過錯,警戒將來”,意即懲為手段,戒為目的。有效實施教育懲戒,必須在家校合作上聚焦策劃,凝聚共識,共同指向后天的素養積淀。學生在校受到老師科學合理的懲戒,教師在課后應告知家長,爭取家長的認同,告知懲戒的最終目的是降低不當行為的發生頻率,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根本指向善意的,促進自我反省,常態化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發展態勢。學生返家后,家長可繼續觀察學生的表現,獎優罰劣,順勢而為,家校互通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懲罰起作用的機制在于行為者能感知到厭惡刺激和某種特定行為的聯結來降低行為發生的頻率,而一旦這種厭惡刺激和行為的聯結減弱或消失,不當行為極有可能死灰復燃。

路向二:講求藝術。懲戒時老師應懷清醒的敬畏之心,敬畏個體,敬畏成長,懲戒時要建立班級民主懲戒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心服口服,從情感上接受,心理上認同,達到以懲戒育人,以懲戒立規。教師懲戒時的寬嚴相濟,慈祥不失威嚴,讓學生意識到錯誤背后應當承擔的責任感。如戒尺常在手,起落有藝術,大動作小頻率。正視學生的錯誤,選擇聰穎巧妙、藝術性的懲戒方式,力促他們產生悔改之意,保持警惕之心,日后不再犯錯,反思頓悟,內化素養。教育懲戒要講智慧和“藝術”。與表揚、贊賞等方式能夠帶給學生興奮、愉悅等正向情緒不同,懲戒是一種改變和約束學生過錯行為的反向刺激方式,它帶給學生的通常是自責、羞愧甚至憤怒的負面情緒。教育懲戒隱含著無形的教育力量,懲罰的“度”如果沒有把握好,就可能偏離教師的預設目標而對學生造成身心傷害,提升懲戒的科學性。

路向三:氛圍民主。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健全,德智體美勞培育體系的建構,均須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的育人本真。探索建立以生為本、民主和諧的懲戒氛圍是實現懲戒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證。學生作為教育懲戒過程中的主體,其內心領悟自身錯誤是懲戒中關鍵環節,更是自我育人實現的價值訴求。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班級內懲戒規則的制定主體是每位學生民主制定的,實施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在懲戒中和學生具有平等的地位。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程度不同,可以建立三級懲戒評價機制,即小組內部懲戒、班級層面懲戒、學校層面懲戒,依次遞進,螺旋上升。如對一周內違反校級校規3 次以上的學生實施小組懲戒;對每月累計接受過5次以上小組內部懲戒的學生實施班級懲戒,對屢教不改,違紀嚴重的學生實施學校懲戒;為確保民主,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班級可探索建立學生陳述制度,按照“學生陳述——班委會調查——班會課聽證討論——學校裁定——執行懲戒”等程序。懲戒過程中,教師需更加關注學生的情緒感受,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人格的懲戒體現在對學生秉性的精準把握中,懲戒中學生的年齡、性格不盡相同,懲戒的度應區別對待。對脾氣暴躁的學生可以采取彈性化的持久的懲戒方式,而對性格內斂、脾氣柔順的學生應采取相對平和的懲戒方式。樹立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原則,即使是犯錯的學生也應得到與教師公平公正的交流機會,而不是教師一方獨斷。對學生實施教化,對有偏差的學生進行糾正,須依據問題的性質、程度、緩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素質等運用相應的規則,以期達到其心自省、其行規矩的效果。

綜上,家校通規、講求藝術和氛圍民主是科學懲戒落地進校的基本路向與訴求;聚焦教育懲戒服務于學生學生素養積淀的全過程,指向全人發展,提升人才培養的教育力是新時代教育懲戒的新使命。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