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促進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的意義 張亞楠
發布時間:2020-07-08 10:43: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加廣泛,并對教育界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我國基礎教育工作中,應實現教育平衡,扶持中小城市教育結構改革工作。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多種政策與技術,實現我國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一、影響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的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深度和廣度也有所區別,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各地區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尤其在教育工作中,各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教育基礎存在不均勻的現象,其中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分布格局因素。我國少數地區,特別是那些遠離內陸的西部與邊疆,多數中小城市的經濟狀況、以及人口分布等都不具備優勢。分布格局導致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存在較大的差距。
文化影響因素。偏遠地區文化包括風俗、宗教信仰、語言等。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都為本地區知識,傳統文化更是占據重要地位,導致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途徑受到限制,對普及正規教育造成一定阻礙。
經濟影響因素。少數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導致當地居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較低,教育技術設備落后,缺乏教育意識,影響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
二 信息技術對促進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的意義
(一)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中小城市經濟條件、教育環境等均較為落后,利用信息技術,一方面可提升當地教育環境,另一方面,也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及基礎教育公平提供物質基礎。 打造全新的中小城市教育環境,充分借鑒信息技術的力量,為學生帶來新穎的課堂。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強化中小城市教師的教學質量,促使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并不斷學習教學理念。在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上,提升教育水平,進而實現中小城市基礎教育的公平發展。
(二)豐富課堂內容
傳統的教學多以黑板書寫、教師語言描述等方式進行,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未能創造多彩的課堂環境。 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優勢,能夠在海量的數據中搜索課堂資源,并通過聲音、畫面、視頻等多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豐富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內容。在講解過程中,將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更形象地融入在學生腦海中。便于學生形成定性思維,完善知識網絡體系。教學環境的改變,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自然有助于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的發展,實現良性的學習方式。
(三)縮小教育的差距
在我國地區眾多、教育內容千差萬別的基礎上,改善教育環境,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育質量是當前的重點問題。中小城市城鄉基礎教育差距逐漸拉大,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論在何種方面,都無異于甘露。利用政府的支持,在思想上轉變中小城市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通過信息技術的途徑,讓當地的居民更深入透徹地了解到,當前先進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的重要意義。改善傳統教育方式,在學習當地風俗習慣、地區發展等內容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我國教學改革內容中所規定的教育材料。 將教育發展定為長期目標,利用當地主管部門加大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培訓力度, 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環境中的地位,加快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 優化信息技術在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中的應用
一方面,發展信息技術,要在網絡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通過資源的上傳與下載,實現資源的傳遞以及分享。軟硬件設施不強,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也無法實現。所有的工作都應建立在網絡工程基礎上,利用網絡搭建知識的橋梁,促進中小城市基礎教育的發展。同時,要培養技術型人才,以及當地居民思想上的教育。 改變當地居民成才后不愿返鄉的局面,刺激優秀人才返鄉貢獻力量,通過反復幾代人,建立長效的教育發展戰略,最終實現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要優化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通過遠程教育,強化中小城市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借助當地移動網絡的建設,構建校園網絡,以及中心資源庫,為中小城市教師提供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實踐理論知識。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改變經濟落后導致的教育水平低下的局面,在資源庫中,應包含媒體素材、案例、常見問題解答、先進教學方式理論、網絡課程等。充分運用各種資源,以及遠程教育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先進的學習氛圍。
而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應加以重視,這是實現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方式的根本。將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適當調入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借助政府的力量,強化優秀教育人才的培養,同時,改善當地的教學環境,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等。將更多的優秀教師資源留在中小城市,進而在根本上改變中小城市的教育水平,實現我國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我國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目標得以實現。
四 信息技術應用對基礎教學均衡發展的效果探究
為了驗證基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成效,筆者對A學校的一個實驗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95份問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課堂互動交流情況、參與信息技術課堂的積極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看法、任務完成情況以及能力的提高程度等。以下是調查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一)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
通過調查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發現 66.67%的學生非常喜歡,25%的學生比較喜歡,8.33%的學生有點喜歡,0%的學生不喜歡。可見,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情況
通過調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情況,發現22%的學生認為互動交流非常多,44%的學生認為比較多,8.33%的學生認為適中,0%的學生認為很少。這說明基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老師和學生的熱情,課堂氣氛很活躍。
(三)學生參與信息化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發展信息技術的看法
通過調查學生參與信息化學習的積極性, 發現 58.33%的學生非常積極,33.33%的學生比較積極,8.33%的學生表現一般,0%的學生不積極。這說明信息化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調查學生對信息化學習的看法發現所有學生都認為信息技術學習對自己有幫助,且認為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占50%,認為比較有幫助的學生占11%,認為有點幫助的學生占39%,認為沒有幫助的學生占0%。可見,信息化學習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通過調查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發現 66.67%的學生能完成全部,27.78%的學生能完成大部分,5.56%的學生只能完成一部分,0%的學生不能完成。這說明基于信息技術的基礎課程信息化學習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任務完成率和學習效率。
(五)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程度
通過調查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的提高程度, 發現 44.44%的學生有顯著提高,50%的學生比較有提高,5.56%的學生提高一點,0%的學生沒有提高。通過調查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程度,發現 47.22%的學生有顯著提高,41.67%的學生比較有提高,11.11%的學生提高一點,0%的學生沒有提高。可以得出,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充分調動了老師和學生的熱情,課堂氣氛很活躍;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任務完成率和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的信息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術對我國中小城市基礎教育公平的重要意義,從而得出,信息技術能夠改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多元化的學習空間。通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來改變當前基礎教育存在差異的現狀。并提出了優化信息技術運用的意見,得出應強化中小城市的網絡發展,為信息技術的運用提供物質基礎,且應強化師資隊伍的力量,在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環境。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七十號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