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梁瑞,是一位忠厚老實的陜北漢子,2004年7月畢業于延安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現任教于子長縣最偏遠、離縣城100多里的馬家砭鎮任家寺小學。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從教以來,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躬身基層教育十幾載,始終奉行著“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的信念,用赤誠的愛,播灑陽光,潛心育人,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山村孩子的教育方法。他像一位深山的農人,勤奮地耕耘、熱切地守望、執著地堅守著他的那片土地,努力地描繪著屬于自己的人生夢想……

身為班主任,他信奉“一個教師,即使課上得再好,但如果不懂得用心愛學生、尊重學生,那他就不能算是好教師”。為此,安心從教,靜心育人,在他心里已經成為了一種信念,一種習慣。

堅守鄉村,筑夢童心

他一直以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而驕傲。自從教以來,他用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無論夏天多熱,無論冬天多冷,他總是最晚休息,為了幫后進生趕上學習進度,一直堅持為他們課后補習,耐心細致地給他們講解,每次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他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有些人說他真是傻,有必要那么賣命嗎?可他卻不這樣認為,他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做就要做得問心無愧才行。正因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身在三尺講臺,手握三寸粉筆,甘守清貧,無怨無悔,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他用無悔的堅守闡釋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曾經100多名學生的學校只剩下7個學生,其中還有1個是送教上門的學生,其他幾名學生要么父母離婚,要么母親殘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由于他們長期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有些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使得有些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作為老師的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當看到他們不聽話的樣子,他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常言說“師者仁心”,每個老師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個好前途。2017年6月1日,那是個特殊的日子,孩子們都得到了“禮物”,但這“禮物”來得很不光彩,是梁瑞這個“賊”從他女兒書架上“偷”來的,他的女兒還未來得及打開包裝,也不知道書中的內容,攤上這么個爸爸,真不是件幸福的事情。對這些孩子,他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孩子,小女兒3歲的時候,每次想念爸爸,就會朝著門口大聲地哭喊:“爸爸不要我了,爸爸不要我了……”那種心酸,又怎能不令人動容!

這幾個孩子都很幸福,有很多社會人士的關心,情感上并不空缺,就連宣傳部的同志們,都及時送來了過冬的“溫暖包”。而梁瑞自己的孩子,就像孤獨的小鳥在枝頭左右跳躍。她缺少的不僅僅是父愛,在她的記憶里,從此,封存了一個殘缺的童年。她多么渴望一家人每天能坐在一起,幸福地吃著三餐,聽爸爸講故事,輔導功課,這一個最簡單最普通的愿望竟成了一種奢望,以至于他的女兒在《我的爸爸》這篇作文中這樣寫道:我真的好想問爸爸:我究竟是不是您的親閨女?您對您的學生好過對我和妹妹一千倍一萬倍,爸爸我好想對您說,您就不能在這一千倍一萬倍中分出一點點的愛給我們嗎?愛不是去吃一次漢堡,去一次游樂場!但后來,通過幾次耳濡目染的近距離接觸以后,她終于明白了爸爸為什么不愿離開他們,爸爸是在用愛溫暖著他們稚嫩的心靈,和他們相比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用愛感染,引領成長

他所在的學校,位于子長縣最為偏遠的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帶來了一批特殊的生源,他們的學習沒有了競爭性,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大如以前,基礎差,學習態度也差,有的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情緒,家長也大多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要使學生們能健康成長,光有老師還不行,必須讓家長也轉變觀念,因此,根據這些特殊境況,他就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和家長溝通,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因材施教,特別是家庭貧困、學習較差的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他的一言一行都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充分肯定。

梁瑞的學校是全縣唯一一所窯洞小學,教學條件特別艱苦,交通也極不便利,每天只有一輛通村的班車,家里有事也不能及時趕回,每次面對家人他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愧疚。記得一次他女兒發燒,妻子一個人忙里忙外,等他回到家,看到妻子熬紅的雙眼,以及病床上虛弱的女兒,盡管她們不曾說什么,但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然而,作為班主任老師,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無巨細,他都得操心。由于孩子們父母不在身邊,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他就一直記著這樣一句話:要做學生生活中的母親,錯誤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摯友。一次,一個小朋友在河邊玩耍時不小心把腳劃傷了,他快速奔過去把孩子抱起來趕往了醫院……由于孩子們年齡小不會自己生火,每到冬天,他就早早的把火生好,好讓孩子們能安心讀書。他常常在不同場合呼吁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希望通過“大手拉小手”等活動,讓社會給留守兒童和殘疾兒童更多的關愛,讓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2017年2月,梁瑞咽喉就要動手術了,他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久久不語,他的妻子偷偷地拍下了一張照片,開始只是以為他是術前緊張。當他術后的第二天,一清醒過來,努力地從喉嚨里模糊地發出:“快開學了,孩子們的課耽擱不得!”他妻子狠狠地罵他:“你真是不要命了,嗓子恢復不好會成啞巴的!”可是,當她看到病床上虛弱無比的他,強迫自己把彎下去的嘴角勉強向上彎。就在術后的第4天,他怎么也不聽醫生的勸阻,連夜跑回了子長,第二天開學一大早準時趕到了學校。教師這個職業,就靠一張嘴巴,由于他的不“聽話”, 從此,喉嚨落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傾情關愛,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精準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舉措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這是黨對全國人民的勇敢擔當,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不讓一個學子因貧困而失學,在入戶走訪任政、任琪同學家時,了解到他們的母親幾年前因病去世,父親一人撫養他們,還有一個80多歲的奶奶和他們一起生活,家庭十分貧困,政府把他們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父親一人辛勤勞作,沒有時間照顧他倆,對此,梁瑞從國家的好政策說起,給他們分析現在國家惠民政策和扶貧的決心,對他們說,如今你們生病住院、吃藥打針免費了,孩子們的上學費用減免了,家里的田地可以出租出去,不要再為農田操心,梁瑞給他們在精神上進行很多安慰,同時鼓舞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有一次,他去走訪。回來時天已很黑,在一個村莊路口,路上有積水,恰巧對面來車,為了避讓,他掉到路邊的水渠里,費了好大的勁才出來,腳也腫了,手也蹭破了。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愛的交融,作為老師,他從來就不吝愛的表達,看到孩子們取得的一點點成績,他都會親切地撫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要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愛。

好的教育就像是春雨,無聲無息地浸潤著孩子的心。去年秋天的一次送教,他剛走到韓濤家門口,她就興奮地趕忙跑出來迎接,拉著他的手,用含糊不清的言語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聽著從小韓濤嘴里蹦出來的一字一句,他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因為像那天這樣的情景,他曾經幻想過無數次。一年多的艱辛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對孩子多一份愛心,教育就會少一份遺憾。

美院的成文正教授和張小琴教授資助的“丹青國學坊”空置已久,一直想著用藝術來熏陶孩子,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想象。卻怎么也聘請不到教師,他心急如焚,寢食難安……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辭掉了城里的工作,拋家舍業,來到了學校,雖然她并不專業,但是可以培養孩子的一個興趣。

他的辦公室,其實就是“教室”。在辦公室里安裝有監控設備,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眼皮下,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反應,不由得要在監控前看一下,實時動態監管,他很在乎孩子們的成績,一次考不好就心急如焚。他認為,孩子們只有呆在他眼皮子底下,才會認真學習,才會踏實學習。有時他也會著急吼叫,但愿孩子們能理解他的苦心。好聽的話,人人會說。只是好聽的話就像水壺里的熱水,用它澆花,無花無果!

“送教上門”的衣物,都是他愛人給他準備的,也有他“偷”去的。有件紫色的毛呢大衣,是他的岳母花了好幾百元,獎勵給成績優秀的大孫女的,有點小,便放在了那里。他連問也不問就拿了去,他也不想想,二女兒來年還可以穿的。攤上這樣的丈夫,誰又能說什么?——家賊難防!“偷”是他的“拿手活”,這次要不是看到這些“送教上門”的照片,他妻子還真以為女兒才穿了一次的衣服是被風刮走了呢!還有一條褲子,新買來女兒還沒有試穿呢,他這“順手牽羊”的毛病,實在是令人“發指”。他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賊”啊!

每次和朋友聚會,他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那些孩子的可愛和家庭的困難,號召同學和朋友來資助這些可憐的孩子,不時的就會有朋友們送來衣服、書籍和學習用品,看到孩子們穿著新衣服,領到新文具那高興的樣子,他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他妻子老是在埋怨,為了那些孩子,你又欠下了不少“人情”,不少“飯局”吧。如果讓你做生意,絕對血本無歸!他妻子常說“嫁給你,只有這些榮譽證書,是她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情”。

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更是一種愛的傳遞,通過一次次的家訪和送教,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愛幫助,使一個個孩子、一個個貧困家庭看到希望,這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成功。

無悔選擇,一路前行

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之風愈演愈烈的現代社會,教師的工作瑣碎而繁雜,但正是這些看似渺小的工作,筑起人類文明的高樓大廈,教師的職業平凡而普通,但正是有他們這些老師用自己的敬業和奉獻,點燃了孩子心中的夢想。作為一個在教育征途跋涉十多年的鄉村教師,雖然他為孩子們付出了許多辛勞,但更多的是從他們那里收獲了信賴、友誼和純真的愛,當很多人受不了教師的平凡和辛勞而改行或放棄時,他卻依然堅守在最偏遠的鄉村。作家三毛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了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他深深地知道,要讓孩子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就要繼續用真誠的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用全部的愛去點燃這光輝的紅燭事業,為他們插上飛翔的翅膀。

歲月荏苒,他從教也已十五個年頭,從一個剛出校門的懵懂、青澀的年輕教師到現在已近不惑,回顧、反思自己在教育這方沃土的辛勤勞作,他依然愿如山之脊梁,在孤寂和貧寒中堅守,淡泊名利,甘守清貧,恪守“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的誓言,在傳遞知識的階梯上,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無限愛心,堅定執著地為這山區的學生們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為心中有愛,他的人生就是美麗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就是那一潭清水,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孩子所需的能量。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堅信,他會一直堅守著自己心中這片美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