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清華附中秦漢學校發展綜述
發布時間:2020-07-07 10:58: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六王畢,四海一;車同軌,書同文。秦朝統一了中國大地,之后便有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璀璨文化,可謂開山之祖。接著承襲著這一霸氣歷史的漢代又將強大二字揮寫得極其豐滿,其影響之深遠“當驚世界殊”。
時間推移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這片熱土上的人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途上書寫著動人篇章。
夢想照進現實
秦漢新城是西咸新區五大新城里唯一一個按照歷史淵源起名的現代化新城,它承接了中華民族勇于創造的優良傳統,近十年來,圍繞著建設人文之城、生態旅游之城,到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恢弘博大的秦漢文化大脈是新城發展的人文基礎。近年來,與這座新城緊緊相連同步發展的清華附中秦漢學校便是應運誕生的有力佐證,其發展之快、優勢之多、特色之明顯被社會稱頌。
清華附中秦漢學校依南山之襟抱,枕渭水之沃浦。門前不遠處日夜不息滾滾東流的渭河,見證著五年發展的堅實腳步。
2011年,秦漢新城管委會成立不久,新城要與清華大學合作,興辦一所高起點高質量的中學的消息一時間傳遍了大街小巷。管委會主任楊占文多次前往西咸新區、省政府,并赴京與清華大學領導洽談合作。眾里尋他千百度,時常看到管委會領導步履匆匆,為了辦教育他們不怕跑多少冤枉路。當時工作頭緒萬萬千,辦一所中學首當其沖,是何原因呢?
多年來,咸陽、西安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稀缺,以致老百姓為孩子上學、上好學校而犯愁。要發展新城,文化先行,人才要興,教育是基礎。千方百計辦好這所學校一時成為新城領導班子的共識。管委會與北京佳蓮萬達投資公司協商,解決了資金短板問題,建設規劃設計施工依照著北京的清華附中風格進行。之后,經過近三年的建設,一所占地350余畝、美麗大方、清華風格十分明顯、各項功能一應俱全的公辦寄宿全日制中學立于世人面前。那些優秀的貧寒子弟在這里被迎進校門,與大家一起分享著優質資源,穩穩地站在起跑線上。
這是清華大學在首都之外合辦的第一所附屬中學。沒有清華大學與秦漢新城管委會領導吃螃蟹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恐怕不可實現。跨區聯合,不遠千里,關注西部,支持西部,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鍛造一個“鋼班子” 帶領一支“鐵隊伍”
常言道,有教育情懷者才能把教育辦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校領導以身示范,教育教師做一個未來的教育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教書匠階段。
2014年1月16日,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受聘擔任清華附中秦漢學校首任校長,經王校長提議,新城管委會研究,學校的日常工作重擔分擔在了執行校長徐海鷹的肩上。他帶領一支年輕的隊伍開始了筑夢新征程。徐海鷹,北京市骨干教師、海淀區學科帶頭人,所教學生近400人考入北大、清華,其中不乏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和文科加分狀元。
清華附中秦漢學校的教師隊伍普遍年輕化,但學歷較高,接受能力很強,沒有過渡期,很快便適應了教學崗位。為了打造這支隊伍,該校采取清華大學、清華附中以及本校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利用網絡和其他形式對教師進行“海淀進修”“附中智慧校園”與“西安名校聯盟”的立體進修。特聘清華附中特級教師作為名師輔導團隊,深入課堂,指導教學工作。
新教師在清華附中本部參加至少一學期的培訓,并采用“師徒結對”的方式,以老帶青引導青年教師不斷進步。同時,通過獎勵教師進修,倡導教育科研、撰寫論文,編寫校本教材,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出版研究專著等,不斷強化教師素質,提高學校辦學效益。據悉,近年來公派教師到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本部和其他資源雄厚的學校學習培訓教師接近300人次。
該校教師隊伍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科研已經形成常態。“研培結合,以研促培”,舉辦講座、“匯報課、示范課、創新課”的展示和競賽活動,舉行聽課、評課、集體備課、組織各項教學評比活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老教師示范課等教研活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將教師參與各級科研課題和撰寫科研論文作為每年考核必需項,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鼓勵老師參與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和參加國家級學術會議,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科研水平,一批名師脫穎而出。
五年來,這里歷史和現實交融,智慧和資源碰撞,清華的教育理念如春風化雨,教育資源得到最大共享,教育手段得心應手,教育方法創新可人。
注重以人為本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清華附中秦漢學校承接清華厚德載物的思想,堅持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情操教育,以人為本寓教于樂。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能力提高,貫徹到教學上,呈現出“少精嚴活”原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再發揮背靠清華大學的優勢,進行大學與中學銜接培養,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教學風格,經過不斷洗禮,學校特色明顯,亮點紛呈。
2015年8月31日,秦漢學校2015級美術特長班的廖玉鳳和王擎國被選送至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本部學習。之后,不斷有優秀學子前往求學深造。
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學校采取五條措施:一是建立適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滲透和強化“創新”和“實踐”兩個重點;二是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活動,培養素質教育體系下的優秀人才;三是開設多種特色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最優質的學習條件;四是創辦各類學生社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意識;五是開展各類寒暑假研學活動,開拓學生視野,推動文化交流,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前不久,“我與校長面對面”交流活動已經進行到第六期,徐校長耐心細致地回答了75名學生代表提出的有關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他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還幫助不少學困生找到“病根”,最終找到解決途徑。大家愿把心里話說給他,因為他在學生心里是良師更是摯友。
學校還專門開設心理校本課程、設立“心語”信箱、“我在大學等你”“《心語星愿》報刊”、團體心理輔導、班級心理活動體驗班會等,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心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017年9月,該校成立國際教育中心,先后吸引包括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英國以及“一帶一路”上的中亞國家的眾多學校交流,展現了附中學子良好的素養和精神風貌,也傳遞著青少年珍視友誼、熱愛和平的心聲。
鑄清華之魂 五年邁出五大步
清華內涵不斷提升,秦漢特色造福學子。五年以來,學校已經建立了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和學生自創課程三大課程體系,探索和實踐了特色鄉土課程、綜合課程、語文和英語通級考試等富有秦漢特色的校本課程,凸顯了學校為了學生個性以及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傳承不分你我,資源最大共享。為了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該校貫徹落實《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劃》,分別與延安子長中學、洛川縣中學、渭南中學、長安七中、楊陵中學構建了“名校+”教育聯合體,全力幫扶“+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了自身名校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公平,實現了教育的均衡發展。
清華附中秦漢學校五年邁出五大步。學生發展到3000多人,教師發展到300多人。學生五大學科競賽90人次獲得市級以上獎勵,教師120多人次獲得省市新區等各級榮譽,學校獲得“清華美院生源基地實驗校”“清華大學體育特長生培養基地”“清華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實驗學校”“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會員單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啦啦操實驗學校”“全國作文教學優秀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館校合作基地”“陜西省美育教育示范學校”“西安市品質課程實驗學校”等榮譽,攜手邁進省級標準化高中行列,并向著打造省級示范學校而努力。
清華附中秦漢學校與北京校本部同步教學,要把學校建設成為與大學銜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有特色、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繼續推進現代教育改革,培育先進教育思想,積累豐富教育理念的教科研基地,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方面成為省內一流的示范性中學,不斷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努力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化中學,這個美好的愿景正在實現。
逝者如斯夫。泱泱渭水,不舍晝夜。秦漢學校師生正在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忘初心,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