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翱たh治,天下安”,我國基礎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縣級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縣域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基礎板塊,對國家戰略的實現至關重要。2014年起,為了推動寶雞教育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由寶雞市政府牽頭,寶雞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具體組織實施,在寶雞市12個縣區開展創評“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工作。五年多來,已建成“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8個,占寶雞市縣區總數的2/3,覆蓋人口達到寶雞市總人口的64%。

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創建,極大地調動了縣區黨委、政府辦好教育的積極性,加大了教育投入,改善了辦學基礎條件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條件,優化了教育布局結構,促進了教育公平,提升了學校管理效能和辦學質量,也向全社會進行了一場深刻生動的教育現代化宣傳培訓,促進了寶雞教育由規模結構向內涵質量轉型、由縣域均衡向市域均衡拓展、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躍升,取得了一石數鳥、四兩撥千斤的工作效果。

政府牽頭 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

開展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創建,大體基于三個背景。一是政策背景。就是《綱要》提出的“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二是工作背景。2013年底,寶雞市已建成“陜西省雙高雙普縣”9個,縣域教育“2.0版”的大部分任務已經完成;三是管理背景。從推動縣域教育發展看,國家層面有“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陜西省有“雙高雙普縣”和“教育強縣”,但 寶雞市層面尚無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從多年工作實踐看,一個好的載體和抓手對推動工作發展十分有利。為此,寶雞市決定開展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創建,以此為抓手,促進縣域教育提質增效。

寶雞市政府牽頭,精心制定出臺了兩份文件。一是頂層設計層面的《寶雞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創建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二是操作層面的《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評估指標》(以下簡稱《評估指標》)。

《意見》明確了創建工作的意義、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明確了創建要實現的目標,創建的主要內容,具體申報、評估和命名程序,開展創建工作的保障措施等??梢哉f,畫出了一條系統完整的實施路線圖。《評估指標》則是具體的施工表。大體分為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和82個觀測點(即三級指標)。在制定“指標體系”時,參考了廣東、浙江和上海等地的先進經驗,并堅持立足寶雞實際,重點考慮了兩個方面:一是發揮督政作用,促進縣區政府依法履職,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基礎條件;二是發揮督學作用,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學校辦學轉型升級?!爸笜梭w系”力圖追求三個目標:一是守住底線,突出重點;二是具備導向功能、監測功能和評估功能;三是“指標體系”難度稍高,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目的。

督導實施 強化過程管理和成效保障

在實施過程中,寶雞市政府教育督導室按照“以評促建,重在過程,保證實效”的原則,切實加強了對創建工作的組織管理和領導。

(一)強化過程管理,夯實工作基礎

一是扎實組織開展市級過程督導。從制度設計上安排了前期調研、過程督導和正式驗收三個環節,其中市級過程督導是核心環節,防止縣區只盯“牌子”,不重實效,把創建工作流于形式。市級過程督導是專業督導,確定的原則是“指問題、把方向、促提高”,從而把過程督導變為對縣區開展教育現代化宣傳培訓和工作指導的過程。每次過程督導至少抽調15人以上由市級督學、教研員、校(園)長、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團隊,分成五個左右的小組深入基層學校和教學一線,進行面對面、手把手檢查指導。在督導過程中堅持做到“三個覆蓋”:覆蓋所有鄉鎮,保證縣域整體均衡;覆蓋不同層次、不同學段、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教育,保證體系完備;覆蓋不同人群,保證信息多元,兼聽則明。

二是做好現場指導和大會反饋。要求各小組在實地督查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當面指出,能糾正的現場糾正,不能糾正的記下來形成該校的“問題清單”。督導人員對問題不但要說清“是什么”,還要說清“為什么”,從而對學校進行現場培訓,便于整改;特別注重督查之后的大會反饋。反饋時要求縣區黨政領導和涉教部門、鄉鎮、學校各方面都參加,以盡量擴大反饋的覆蓋面,發揮反饋的教育引導功能。在反饋中,既有點上反饋,也有面上工作反饋,既有共性問題反饋,也有個性問題深度反饋,做到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有細節又有全貌,從而提高了反饋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鍛煉了專家隊伍。

三是加強對整改情況的跟蹤問效。在正式驗收時,把過程督導反饋問題的整改情況作為督查重點,以“釘釘子”精神確保問題得到整改,工作得到推動。在督導評估中,我們還把陜西省“學校316工程”指標、雙高雙普縣指標、教育強縣指標、教育現代化先進縣指標四個體系結合起來,要求全面對照檢查,整改落實,大大夯實了創建工作基礎。還特別把校長的三場學術報告(對教師、學生、家長各一場)、教科研課題的覆蓋面(涵蓋教學、活動、生活、安全等各個方面,涵蓋各個學科)等情況作為必查項目,引導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聚指成拳,練好內功,強化主責主業,提高發展質量和品質。

(二)聚焦內涵質量,促進辦學升級

在市級過程督導和正式驗收中,聚焦教育現代化本質要求,堅持“四個突出”。

一是突出信息化。在指導和驗收過程中,重點抓四個方面:信息化基本建設、師生信息化素養、學校管理信息化、網絡科研情況。通過量化指標,促進學校加強信息化應用,從而把信息化變成日常行為習慣和工作、生活方式,實現和學校管理及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頒行之后,又及時對寶雞市指標體系按新的要求進行了修訂。

二是突出課程及教學。重點看課程建設和管理情況,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發展規劃。重點考察教學研究情況,檢查校本課題立項及覆蓋教學工作情況,查看日常校本教研開展情況,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專業發展情況,教研成果運用情況等。課堂教學是我們在學??疾斓闹行沫h節,要求每個小組在每所學校隨機聽課不少于5節。要認真看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情況,看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狀態、表現,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看課前備課和課后批改作業情況等,以此樹牢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基本價值,引導學校抓好主陣地,練好基本功。

三是突出教師隊伍建設。在指導和評估驗收過程中,牢牢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考察教師的編制總量、學科結構、師德師風情況、課堂教學管理情況。要求學校通過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匯報課、評教賽講等多種方式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能力。通過評樹教學新秀、教學能手、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等多種方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

四是突出對外開放。在督導和驗收過程中,從三個方面對學校教育開放進行考察。一是教育的國際化情況,即和境外學校的師生交流、教學交流、項目交流等情況;二是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學校交流情況,特別是和東南沿海地區學校的學習交流情況,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等情況;三是學校開門辦學情況。即利用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課程建設和教學、開展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情況,打造具有“中國心、鄉土情”的個性化學校。開放性保證了教育的時代性,也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

(三)緊盯改革目標,促進發展提質

按照“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改革方向,力圖通過教育督導幫助各方厘清職責,落實責任,逐步推進改革目標的實現。

一是推動縣區政府落實“管”的責任。在驗收時對縣區政府考察的重點是,看縣區教育發展規劃的制定情況,看當地教育政策出臺情況,財政投入情況,解決教師隊伍編制、結構和提高工資待遇情況,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情況等。通過督導政府管理責任的落實,為學校發展創造基礎條件。據統計,五年多來,8個縣區共投入創建資金11.56億元,其中教育信息化資金達到3.27億元,有效改善了辦學的基礎條件。各縣區通過招聘、引進、調整、培養等手段,解決了緊缺教師問題,教師隊伍數量和專業結構更趨合理,待遇明顯改善,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教育發展環境更加優化。

二是推動各級各類學校落實“辦”的責任。我們認為,學校教育現代化(或者說現代化學校)至少應該包括這樣一些方面:①校長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現代化;②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特別是師生信息化素養和應用能力情況;③管理層面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重點是落實校本管理主體責任、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等制度和機制的建立完善情況;④教學層面的課程及教學改革,重點是課堂教學改革情況;⑤隊伍層面的現代化教師隊伍建設和培養情況;⑥機制層面的教育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等情況;⑦效果層面的育人質量、辦學特色和辦學個性形成情況等,社會認可度、滿意度情況等。這些方面都是對學??疾旌椭笇У闹攸c。

三是推動全社會形成“幫”的責任。要求縣區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有關涉教部門、各鄉鎮、社會各界充分吸納進來,明確各方責任和職責,形成創建工作的合力機制。同時在座談走訪、調查問卷、滿意度測評等環節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協調各方利益,讓教育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不同人群。最后再大力加強工作宣傳,樹立新風尚,弘揚正能量,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崇文尚禮的濃厚氛圍,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輿論環境。

搞好激勵 激發創建熱情和工作動力

一是精神鼓勵。對創建成功的縣區以市政府文件發文表彰,召開命名表彰大會,市政府領導出席。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向社會宣傳創建成果,提振精氣神。

二是經費獎補。對創建成功的縣區由市級財政一次性給予200萬元資金獎補,并專項用于此項工作。

三是以評代“考”。我們和市委組織部聯合,把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驗收和當年對縣區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考核結合起來,凡是創建成功的縣區,當年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考核等次均為“優秀”等次,極大地激發了縣區黨政領導開展創建工作的積極性,也為此項工作后續發展提供了動力。

思考和困惑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宏大的時代課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篇系統復雜的大文章,是一個常講常新、永無止境的話題。囿于能力、水平和視野,我們只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微改革”工作,雖然效果不錯,也贏得了一定的口碑,但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困惑也常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捉襟見肘,成為提升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最大“瓶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管、辦、評”分離改革中,“評”是最大的短板。一方面,獨立、專業、社會聲譽較好的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比較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當前的社會支持環境、政策環境還比較薄弱,不夠濃厚,影響基層工作的積極性。希望能從更高的層面上對“管、辦、評”分離改革給予更為具體細致的專業支持和政策指導,增強改革的可操作性。

二是在創建過程中“重物不重人”“重配備輕應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特別是校長和教師隊伍的現代化。沒有現代化的教師,就難以教出具有現代思想觀念和公民意識的學生。我們在基層驗收過程中,發現縣區對現代化教學設施配備的積極性很高,但對現代化教師的培養、培訓卻重視不夠,花在這一方面的錢不多,措施、辦法也比較少。經過創建后,基層學校高大上的教學設備不少,但經常用設備的人卻不多,形成應用習慣的人更少。這應該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政府搭好舞臺之后,要唱好戲還得靠我們教育系統自己。

三是教育現代化在學校層面的落地還比較混沌、模糊。特別是現代治理背景下的學校“微治理”“元治理”如何實現、實施,還是讓人感到一頭霧水,但又十分關鍵和重要。希望上級能制定出臺系統規范、操作性更強的現代化學校建設政策文件,或者開展現代化學校評估認定,以指導基層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向強基礎練內功、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和育人效能、質量上來,夯實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根基。

作者單位:寶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