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確立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方位與新坐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承擔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職責與使命。“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高效學習的能力,是當前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領域。該教學方式通過微觀實踐精準鎖定目標小組,賦予個體權能,強化集體分享,激發了學生的積極參與,營造了師生雙向互動機制。“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合理運用系列教學工具與方法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真正實現了學生群體的自我改變和自我價值。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 本科教學 改革探索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探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GH19129)。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微觀實踐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在于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與媒介的互動,強化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使學生與教學過程產生共振。[1]“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涉及目標群體鎖定、主體權利下放、集體認同分享和參與式績效評估等。

1.通過審慎觀察、分析,鎖定目標群體

在本科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分析,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氣質、表現等因素,精準發現目標群體,形成課程學習的行動團隊和行動小組,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強化目標小組的凝聚力、行動力、合作力,培養科學、合理、有效的行動組織載體,促使個體在行動小組中有效行動并健康成長。

2.有效賦予個體參與權,讓學生真實地表達需求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本科教學改革過程中,要賦予個體參與權,增強個體行動的權能,還要持續關注學生參與互動的情況,如是否共同交流、共享知識、達成共識,以及學生是否在互動課堂中獲得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明確個體和小組參與的規則,如討論規則、對話規則和行動規則。只有在遵守規則的引導下,本科教學改革才不至于出現混亂,才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參與責任和參與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逐步下放小組討論權,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是教育改革的主導者、行動者,而不應被視為學校教育改革的對象。教師圍繞上課內容,強化小組運行規則,組織學生有效開展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提問或完成教師布置的課題,并在課堂上呈現討論結果,其他小組或個體對其進行評判或補充。“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對此,教師要把握好時間節點,以保障整個環節順利進行。

4.不斷強化集體性分享,凝聚師生群體共識

個體是集體的構成,集體是個體實現的現實基礎,兩者密不可分。要想營造個體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就要強化集體性分享,增加個體、小組和集體分享的頻次;強化小組認同,增強集體認同;強化師生之間的緊密關系,增加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強調主體參與,凝聚學生的團體共識。在整個教學改革過程中,都是為了喚醒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小組和集體行動中形成共識,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氛圍。

5.開展參與式績效評估,促進改革更大成效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涉及學生、教師、管理部門等多方主體的參與,只有多方滿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需要開展多方主體參與的本科教學改革績效評估,規避單一主體評估的缺陷或不足,尊重群體意愿,發揮群體參與評估的智慧。同時,要及時有效地吸收評估意見,以評促建,助力教師掌握學生理解程度,方便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及糾正錯誤,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收效,以便更好地實現本科教學改革目標,促成本科教學改革的更大成效。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價值分析

1.喚醒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中,教師不再是傳統課堂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學生思考的啟發者、互動環境的策劃者、互動過程的合作者。師生關系變為雙向互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強、合作學習能力變強,極大地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能動性。

2.暢通教學相長,營造雙向互動機制

教學相長是指學生“效師而學”和“自覺而學”,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益處。“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打破了傳統本科教學的單向輸入模式,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實現了教學相長,營造了師生良性互動關系,促使教師不斷發現和解決本科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另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還促進了“教”與“學”的不斷成長和持續更新,實現了“教”與“學”雙向互動,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釋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

3.構建和諧關系,培養時代合格人才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通過教與學的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2]“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將教師與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增加了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和溝通次數,為大學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授課方法,促進了師生雙向互動,使師生關系更和諧,對于學生思維的活躍、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4.豐富研究視野,擴展理論研究內容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探索,切實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突破了傳統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使師生良性互動,豐富了文獻研究的內容,擴展了文獻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系統理論與縝密實踐的研究條件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論、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有利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校本科教學的建設,有利于提升本科教學改革的高質量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

傳統教學范式是把“教”或“傳授”當作本科教育的目標,實質上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導致學生不會學、不愛學、學不好,學生自然被邊緣化。[3]故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微觀探索,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1.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是本科教學改革的起點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其基本起點就在于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教師向學生賦權增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真實需求,主動參與問題討論,共同協商對策建議,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參與性、協商性和合作性。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樂起來,由被動接受學習轉向自主學習,這是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起點。

2.合理運用系列工具、方法是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否則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要達到本科教學改革的預期效果,關鍵在于一系列具體方法、工具的重要支撐,如參與的方法、對話的方法、協商的方法及評估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能力是本科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離不開高校教師的熟練專業素質能力,離不開高校教師專業化的操作技能,更離不開高校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因此,本科教學改革要求高校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代本科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只有這樣,高校教師才能有效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精準把握教學改革的設計環節,有效激發學生群體的積極參與,這也是對新時代本科教育發展的必然回應,換句話說,這就是抓住了新時代本科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4.實現學生群體自我改變是本科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寄語青年:“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其核心在于實現學生群體的自我改變、自我實現,重點在于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腳踏實地的行動者、奮斗者,緊跟時代教學環境變化,不斷刻苦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進行自我轉變,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個體成長發展,努力做一名新時代的拼搏者,不斷書寫人生美麗華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石瑛、杜青平 等:《“以學生為中心”互動課堂成功的關鍵》,《大學教育》2018年第9期,第184頁。

[2]葉乙臻:《努力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江西教育》2019年第Z2期,第66頁。

[3]潘春輝:《“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引領下的課堂教學變革探索》,《大慶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第140頁。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