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院校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都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我國各類職業院校開始重視校企合作的規劃與建設。校企合作辦學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矛盾,使高校畢業生與工作崗位零距離接軌,同時還可以解決企業成本短缺的問題。本文借鑒國內外先進成功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模式,以B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個案研究等形式對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作了深層次分析,以期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的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模式 對策

緒 論

當前,由于我國各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實踐經驗,對校企合作的理解和研究較粗淺,因此,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相關情況還需作深層次研究,以便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同時,還可以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豐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

1.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是時代的需要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某一行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自21世紀以來,教育部對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尤其側重于職業教育的變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發展職業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和目標,以服務為根本,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制定和實施校企合作兼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模式。

2.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改革的著眼點

結合以上實踐意義,開展校企合作是國家高等職業院校走出的正確一步。現今,校企合作已成為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著眼點。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只要用活和用好它們就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B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的成效

1.校企合作理念明晰

(1)產學結合模式+多證制原則。產學結合模式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某一企業同高職院校相結合,共同培養人才的方式。目前,“產學”結合是國內高職院校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培養模式。例如,B職業技術學院通過這種培養模式同本市某機械制造廠協作,把一些較小的零配件制造任務交給在校學生,讓他們在校內的實驗實訓車間或加工廠生產,使學生通過加工實踐環節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以此歷練學生的加工制造動手能力。

(2)精準就業導向+“雙師型”隊伍提升。B職業技術學院一直注重把企業需求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學生除了要把學校作為學習場所外,企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學習場所,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學校的理論知識和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工作實踐中活學活用理論知識,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又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與企業的密切接觸,還可以使學生畢業后有更多機會進入該行業,便于學生早日找到立足之位。

2.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樣化

(1)開展“專班”人才培養模式。“專班”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是一種以企業的崗位職責為人才培養標準,企業和學校實現“雙贏”的合作辦學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在B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得非常成功,不論是在制訂培養目標、設定專業課程方面,還是在師資力量整合方面,都體現了合作雙方的協同一致。

(2)組建校外實驗實訓基地。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的建立對于校企合作的有力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功能。B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外建立了適合許多專業的見習和實習實訓基地,這些基地的建立對于學校專任教師技能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甚至對一些企業的零配件生產都有便捷之處。

B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對合作缺乏積極性。企業與學校只有在互利互贏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開展校企合作,由于當前國內校企合作大多還處于初級階段水平,不可能給企業帶來明顯利潤。有的企業認為開展校企合作要加大成本投資;有的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學生培養,對實習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精心培養,但待學生有了一點成績,實習期滿后,學生就會離開,這就在無形中影響了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2)部分企業沒有正視校企合作。企業經營目的就是使利益最大化,并非培養學生,畢竟企業不是教育機構,不會用培養人才的眼光看待學生。另外,國內很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目的只是把實習或見習的學生視為他們公司的短期員工,并沒有正確認識校企合作的實踐意義。

2.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課程設置。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而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又必須結合市場需求而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課程設置就會出問題,如出現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要極不相符的情形。

(2)不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B職業技術學院大多數專任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但實踐操作能力卻存在短板。

提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有效性的對策

1.調動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建立“互利雙贏”原則。企業要開闊視野,在提升單位形象的同時積極參與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以培養優秀學生為目的,與學校聯合打造適合本單位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如此,對于雙方而言才是實現了真正的“互利雙贏”。

(2)參與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從而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B職業技術學院無需完全通過招聘高學歷、高水平的畢業生來提升師資隊伍質量,還可以與企業合作,尋求提升師資隊伍質量的方法。

同時,企業也可積極邀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進行參觀學習或開展實踐鍛煉,以增強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2.加大師資培訓力度

建議B職業技術學院增加國培、省培、院培力度,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借助寒暑假機會,派遣教師參加國內相關進修或培訓,如雙師教師資格培訓、教師技能大賽實訓等實踐活動。另外,也可以通過在線網絡自學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

3.加大政府的參與力度及政策的支持力度

應盡快把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倡導和支持落實到具體的法規、政策和措施上,使宏觀決策具有微觀層面的易操作性,如政府出資支持教師到企業實踐、對校企共建基地進行補償等。政府應為校企合作創建良好環境,利用市場手段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4.創新合作模式,構建保障體系

校企合作是一種“互利雙贏”的合作,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都要顧及,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健康、穩定發展,建立相關的合作保障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1)尋求雙方共同點。企業希望得到高職院校的理論知識支持,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與再教育,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同時也可以在學校挖掘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定向培養,畢業后直接納為企業所用,既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成本,又能保障企業的經濟利益。學校則希望企業能提供資金及設備的支持,同時還想讓企業優秀技術人員或技術專家入校兼職,完善自己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建立行業組織。21世紀是個網絡快速發展、訊息急速傳播的時代,市場經濟發展快,產業結構調整頻繁,相對于企業而言,高職院校不能準確掌握經濟市場的瞬息變化、需求信息,這就需要與相關行業組織聯系以解決這些問題。

5.建立職業教育集團

職業教育集團化是一種以高職院校為引領,企業參與其中,進行學生培養、產品研發及銷售的互利互贏的辦學模式。

B職業技術學院可通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把省內同類性質的學校、企業聯合起來,結合本地經濟市場發展需求,大膽革新,各自發揮優勢,強強聯合,取長補短,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高質量的人才會贏得企業的爭相競聘,從而能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總之,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規格提出明確需求的背景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必將成為高職教育發展前進的方向,校企雙方只有在聯合招生、聯合制訂人才培養計劃、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共建生產基地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才能實現校企雙贏,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家頤、萬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動因與路徑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1-113頁。

[2]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研究》,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3。

[3]李銜:《關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年第11期,第169-172頁。

[4]彭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概論”課程實踐教學路徑探析——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84-86頁。

[6]汪清:《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5。

[7]謝丹:《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42-44頁。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