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號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作者:劉 昊
發布時間:2020-07-01 15:39: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小號是銅管樂器中聲音最高的一種樂器,既可以演奏激情昂揚的旋律,同時也能夠表現輕盈柔情的樂段,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然而,當前高校小號教學尚存在一系列問題,弱化了學生的小號表現能力。因此,文章在系統總結小號教學容易忽略的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繼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由此指導高校小號教學工作的進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小號教學 現實問題 解決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與藝術修養也隨之增長,對于高雅音樂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由此促進了小號樂曲創作與表演的發展,不少高校管樂系也紛紛開設小號課程甚至小號專業,培養專業化、高水平的小號演奏人才。然而,我國高校小號教學起步比較晚,其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一系列亟待完善的地方,值得我們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
高校小號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碎片化,尚未形成系統
小號是一種技巧鮮明、表現力極強的樂器,圍繞著小號的演奏衍生出持號、嘴型、指法、氣息、腔體、長音、連音、斷音、吐音以及完整作品的演奏等諸多知識,還涉及到作品欣賞、樂器維護等。每一項內容都是學生提升小號表現力所不可或缺的素質,相互關聯、協同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小號知識系統。當前,高校普遍采用“主題課程”和“模塊內容”的方式設計小號教學內容,安排有小號作品賞析、技巧訓練、作品演奏之類的課程,每一門課又設置一系列模塊,其最大優勢是目標明確、針對性強,而由此也帶來了小號知識碎片化的問題,每一個課程、模塊都主要圍繞著目標知識點來進行,缺乏對其他關聯知識的教學。這樣看似對學生進行了針對性、全面性的小號教學活動,實則學生掌握的是碎片知識,難以融會貫通,更無法在實際作品分析與演奏過程中能夠加以整合應用。
2.教學方法枯燥,學生學習效率低
小號教學的主體內容集中在“技巧訓練”與“作品演奏”兩個方面,培養學生嫻熟、準確地演奏小號特殊技巧和優秀作品。當前,部分教師主要遵循著“熟能生巧”的理念進行教學,要求學生重復訓練某一特定技巧或者是小號作品,逐步深刻記憶并準確掌握其表演方式,從而在真實性的舞臺情境之中能夠嫻熟地加以表現。這是小號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單純采用重復訓練的教學方式,則很容易造成學生對小號學習枯燥、乏味甚至是辛苦、艱難的感受,不僅學習效率比較低,而且還會逐步失去學習小號的興趣,產生排斥抵觸的情緒。這十分不利于學生長期參與小號的訓練和表演活動,甚至促使學生質疑個人的聲樂才能,從而在更大層面上弱化學生訓練和表演聲樂藝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學生帶來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3.教學細節不到位,弱化教學質量
小號教學涉及到豐富的內容,每一項內容又衍生出諸多細節,均會影響到學生的小號演奏能力。目前,部分教師存在明顯的教學細節不到位的問題。一是無法培養學生結合自身牙齒、口型、狀態情況來準確處理持號角度的能力,從而影響氣流的流動與控制,最終導致氣息供給不足,聲音憋悶暗淡的問題。二是忽視培養學生手指獨立性與靈活性素質,造成學生手指僵硬,跟不上演奏速度,無法與其他動作形成有效的配合,從而出現技巧不準確、作品處理不到位的問題。三是忽略對于選擇號嘴方法的介紹,學生對于特大型、大型、大直徑中型、大杯型、小型號嘴的適用條件和音色效果分辨不清。
4.教學偏重技巧,忽視樂感的培養
小號演奏具有鮮明的技巧性,但掌握技巧僅僅是學習小號的一項基本要求,屬于基本功的范疇,要想演奏出優質的小號樂曲,要求學生還必須擁有良好的樂感,能夠準確把握樂曲的音準、音色、節奏、韻律效果,繼而理應掌握的技巧來演繹小號作品,傳達其應有的情感思想。這由此對高校小號教學提出了超出技巧訓練之外更高層面審美品味、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教學的要求。當前,高校聲樂教師的小號教學活動也存在著偏重技巧、忽視樂感的問題,將大量時間應用于訓練氣息、腔體、長音、連音、斷音、吐音之類的技巧,或者是培養學生嫻熟演奏小號作品的能力,忽視了樂感內涵解讀和訓練活動。這造成學生樂感素養差,演奏小號變成了單純地展示技巧,失去應有的情感和意蘊。
高校小號教學存在問題的根源
1.缺乏對小號教學內容的整合謀劃
小號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綜合提升學生的小號審美感受、技巧處理、樂感表現、作品演奏能力,這就要求高校小號教學內容既要具有針對性,同時又必須具有整合效應,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在小號知識系統中來整合提升學生的小號表演能力。當前,高校小號教學之所以存在教學內容碎片化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聲樂教師僅注重對小號知識進行針對性教學,而無法從提高學生小號綜合素養的角度來整合小號知識,配合實施特定知識點的教學。這造成學生僅掌握了知識點,而無法與其他知識配合使用,由此便弱化了其單項知識應用能力以及整個作品的演奏處理能力。
2.缺乏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關注
所有的小號教學工作都是以提高學生小號演奏能力為核心目標。有效評估學生的小號學習質量,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是提高探索階段小號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當前,高校小號教學之所存在內容碎片化、方法枯燥、細節不到位、偏重技巧的問題,原因之一是聲樂教師缺乏對教學過程與效果的關注,一方面很少與學生就教學質量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交流;另一方面無法從學生演示、課后作業、課程考核中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造成以上諸多問題長期存在,潛在性地破壞了小號教學質量,弱化了學生小號演奏能力,甚至是造成學生排斥抵觸小號訓練。
3.缺乏創新小號教學活動的動力
作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部分聲樂教師也意識到小號教學內容整合效應差、方法枯燥乏味、細節缺失嚴重、音樂素養培養不足的問題,然而卻缺乏解決小號教學問題、創新小號教學方案的動力。音樂學院很少嚴格評估小號課程教學質量,不能有效督促聲樂教師創新小號教學方案,更無法為聲樂教師提供外出培訓、學習、考察、交流的機會。這在客觀上不利于提高聲樂教師的小號教學能力,在主觀上也降低聲樂教師對于小號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按部就班地進行小號教學活動,忽視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造成小號教學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基礎能力,而無法整合性、高效性地提高其綜合素養,尤其是無法提高其實操能力。
高校小號教學問題解決方法
1.建構統一教學方案,實施協同教學活動
當前,高校小號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安排一個明確的教學負責人,一方面要立足于小號器樂特征和學生對象學習特點,建構起更加系統、全面的課程體系,詳細規定每一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效果情況,使聲樂教師深刻認識到所授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而且要清楚認識到各個知識點的關聯性教學的重要意義,能夠根據授課方案,規范、高效地進行小號課程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教學負責人需要積極安排聽課活動,準確發現小號教學中所存在的知識碎片化、關聯性弱的問題,隨后采用教研組座談、討論、集體備課,或是開展小組教學的方式來增強教學內容的整合效應,提高小號教學質量和效率。
2.采用多樣評估方式,積極創新教學方案
高校聲樂教師主動調查、分析小號教學問題,是創新課程教學方案繼而提高小號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當前,聲樂教師應率先提高對小號教學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對教學質量評估活動的重視,采用多樣的方式來測評、調查小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要在課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活動,聽取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的評價;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進度、學習質量情況,據此分析現有教學方案的實效性;三是要創新課程考核方式,融入理論考試與實操考察兩方面內容,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情況;四是可以邀請其他聲樂教師進行聽課、評課。以上方式均有助于聲樂教師發現小號教學問題,借此有效地創新小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計劃情況。
3.開展教師宣傳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聲樂教師是開展小號教學工作的主體,對于發現小號教學問題、創新小號教學方案的重視情況,以及教師本身所擁有的教學能力與素質,將直接決定著小號教學創新與變革水平,從而影響到最終的小號課程教學質量。當前,高校小號教學之所以存在內容碎片化、方法枯燥、細節不到位、偏重技巧的問題,部分原因在于聲樂教師不愿意去調查、了解這些問題,甚至是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但卻缺乏創新小號教學方案的主動性和能力,造成相關問題長期遺存?;诖?,高校聲樂系應積極開展教師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教師責任意識和能力素質。首先是要在院系內進行“師德師風”宣傳,增強聲樂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責任感,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目標,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方案;其次是在小號教研室內,要重點指出小號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鼓勵聲樂教師積極創新特定課程教學方案;第三是要在小號教研室內選擇優秀課程或者是其它高校教師的優秀教學方案,供小號教師進行學習和借鑒,指導其創新小號教學方案。除此之外,也應為教師提供外出參加培訓班、論壇、主題講座的機會,開闊教師視野,增強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從而推動小號教學工作的發展。
總體來說,目前開設小號課程和設置小號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然而這些學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內容碎片化、方法枯燥、細節不到位、偏重技巧的問題,根源在于缺乏對小號教學內容整合謀劃、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關注以及缺陷創新小號教學活動的動力。基于此,文章提出高校要安排專門的教學負責人,建構統一教學方案,實施協同教學活動,采用多樣評估方式,積極創新教學方案,并且還要開展教師宣傳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從根源上解決小號教學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武攀:《小號的教學發展與演奏藝術探討》,《北方音樂》2019年第9期,第169-170頁。
[2]劉殿棟:《小號進階教學分析與教學方案》,《藝術評鑒》2019年第7期,第70-71頁。
[3]靳啟亮:《當前小號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北方音樂》2017年第2期,第142-143頁。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