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策略研究
作者:屈文斌
發布時間:2020-07-01 15:3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遞增,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針對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策略,以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字]高職院校 畢業生 就業 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428Y05)。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人,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到795萬人,五年增加了近100萬人(見下圖),這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近幾年社會議論的熱門話題,面對如此殘酷的就業形勢,高職畢業生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又不占優勢,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就業能力,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獲得相對比較滿意的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職業規劃意識淡薄
當前高職院校更多關注的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忽略。據統計,目前有近70%的高職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導致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職業規劃意識淡薄。一方面大多數學生認為沒必要進行職業規劃,走一步算一步;另一方面作為職業院校在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這一方面重視不夠。因此,要要求學生立足自己所學的專業,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安排;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2.過于看重經濟利益
現在的畢業生絕大部分看重的是經濟利益,找工作首先考慮薪酬,其次才是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大多數畢業生畢業后會選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因為那里的工資待遇好,但那里人才濟濟,對學歷、資歷等各項都有較高的要求,高職文憑在這些地方不占優勢,發展前景一般。
3.職業道德培養重視不夠
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被稱為職業道德,是社會化的社會角色道德,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這種職業道德。目前,在職業院校中職業道德培養與職業技能培養相比,對其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缺乏對學生責任感和誠實守信的培養,盡管在校期間班主任、輔導員常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感、要誠實守信,但不夠深入,力度仍需加大。另一方面,學生的敬業精神培養有待加強,由于在學校學生對敬業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敬業精神與學生關系不大,主要是對已經工作的人的要求,殊不知對在校學生敬業精神的培養會直接影響學生工作以后的工作態度。[1-2]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形成的主要因素
1.社會因素
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會上有這種現象:很小的一個單位,招人時要求最低文憑為大學本科,稍微好一些的單位的要求就是碩士、博士,現實社會對人才高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和片面。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畢業后,要想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也是存在一定難度的,而相對于他們學歷更低的高職學生,想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2.學校因素
(1)專業設置不合理
不少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符,不以市場為導向,只是以自己學校現有的師資條件為立足點,盲目設置專業,這就會導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還有一些學校缺乏特色專業,導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沒有特長,沒有競爭優勢,結果造成用人單位很少來這些學校招聘,學生就業率低,就業率低就會影響學校以后的招生,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2)社會實踐重視不夠
高職院校重專業能力培養、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一些學校為了節約開支,很少配置實訓設備和實訓場所,對學生的培養主要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本身也沒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導致畢業生入職后動手能力差,難以適應工作,從而失去就業競爭力。[2]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期望值過高,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缺乏對職業客觀而全面的一個認識。學校、教師要在學生入學后教育學生對職業院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高職教育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即目標是實用化的,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同時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從事的是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等一線的工作,學生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尋找自己有能力做的和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宜要求過高,太高就會難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1]
2.重視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不是只能開在畢業班,而是要在學生剛入學就要引導他們客觀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要將就業指導課貫穿其中。在大一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與自己將來職業的關系,以及自己所學專業對人才技能、素質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大二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樹立學生專業信心,逐漸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科學合理的職業觀及擇業觀,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大三加強對學生應聘技巧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推銷自己,增強學生的受挫能力,使學生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同時,要讓全校師生明白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糾正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只是學校就業處的事的錯誤思想,使每位教師明白就業指導課的重要性不亞于專業課,要將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滲透到平時的專業課學習中,真正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從業能力[3]。
3.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高職院校學生相較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優勢是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強,現在國家正好又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的學生應把握好這一機遇,發揮自身的特長優勢。另外,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并不低,且高職學生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學歷低,他們可以從基礎做起,再結合自己高超的專業操作和實踐技能,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待遇就有可能趕上或超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4]。
4.根據市場需求調節專業結構
科技的飛速發展雖然沖擊了許多傳統行業,但是又衍生了許多新的行業,市場對人才需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就使得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根據市場需要,撤銷一些已經飽和的專業,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緊緊跟蹤產業發展動態,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開設一些市場需要的專業,以滿足產業發展升級的需要,只有專業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職業院校的學生才能在就業中贏得一席之地,職業院校也才能發展得更好[2]。
結 語
隨著高職畢業生逐年的增加,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但在社會、企業、學校、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高職畢業生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
參考文獻:
[1]西志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教育時空》2016年第4期,第124頁。
[2]黃璐:《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158-159頁。
[3]王雯:《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探析》,《才智》2016年第2期,第95頁。
[4]宋錦韜:《高職畢業生職業適應性因素探析——以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儀器儀表系2016屆畢業生為例》,《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年第20期,第35頁。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