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
作者:郭小平
發布時間:2020-07-01 15:10: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新聞學是一門以新聞理論為支撐,以實踐能力為檢驗標準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缺一不可。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立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的定位,于廣播電視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廣播電視系列課程設置、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改革,逐漸形成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攝影攝像能力和廣播電視編輯能力。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廣播電視人才 培養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為榆林學院文學院產教合作項目階段性成果。
新聞學是一門以新聞理論為支撐,以實踐能力為檢驗標準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缺一不可。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立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的定位,秉承學校“重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立足榆林及周邊地區新聞傳媒發展現狀與趨勢,面向基層、服務地方,培養新聞傳播應用型、地方型人才。其中,廣播電視專業人才成為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地解決了廣播電視類課程體系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脫節、學生知識面單一、實踐能力不強、應用技能薄弱、辦學資源有限等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該體系在廣播電視系列課程設置、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改革,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攝影攝像能力和廣播電視編輯能力。
整合優化廣播電視系列課程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托合理的廣播電視系列課程體系,如何合理地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如何更好地銜接各課程之間的教學內容,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成為廣播電視系列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首先,進一步整合優化廣播電視系列課程群。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系列課程群由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專業方向課(必選課)和專業任選課三部分組成,專業基礎課由《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攝影(實驗)》《新聞攝像(實驗)》組成,面向所有新聞學專業學生開設,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廣播電視采訪、寫作、攝錄能力;專業方向課(廣播電視方向)開設了《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出鏡記者與現場報道》《非線性編輯》三門課程,著重加強學生廣播電視節目策劃、采訪、編導、創作、后期編輯制作技能;專業任選課(廣播電視方向)開設了《Photoshop圖像處理》《電視媒體策劃》《節目主持播音》《新媒體運營》《紀錄片賞析》等課程,進一步拓展學生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制作能力。通過這些課程群培養的人才具有扎實的傳統電視媒體采編制播技能、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和良好的電視編導職業素養。
其次,合理設置相關課程的開設學期,使課程之間承前啟后,相互支撐。第2學期到第4學期主要安排廣播電視基礎性課程和工具性課程,第5學期到第7學期主要安排廣播電視應用性課程和實操性課程,使課程之間建立一種相互銜接、相融共通、螺旋向上的知識關系。《Photoshop圖像處理》《非線性編輯》兩門課程屬于工具性課程,可以為廣播電視系列課程群其他課程的項目實踐提供工具支撐和技術支持。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新聞攝像(實驗)》和《非線性編輯》兩門課程安排在一個學期開設,在教學過程中兩位授課教師進行聯合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選題策劃、前期拍攝、后期剪輯獨立完成一部完整的電視新聞短片。《新聞攝像(實驗)》任課教師主要負責選題策劃的指導工作,《非線性編輯》教師主要負責后期剪輯技術的指導,前期素材的拍攝由兩位任課教師共同指導完成。《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出鏡記者與現場報道》《電視媒體策劃》《節目主持播音》《新媒體運營》等的課程實踐不僅是對學生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能力的一次提升,還是對《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攝影(實驗)》《新聞攝像(實驗)》《Photoshop圖像處理》《非線性編輯》等前導課程知識體系的具體應用與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
最后,逐步優化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類課程堅持“重視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基礎,根據學科性質、專業特色和課程特點,進一步加大廣播電視系列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Photoshop圖像處理》《非線性編輯》《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出鏡記者與現場報道》《新媒體運營》等課程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課時比例達到3∶1,其他課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課時比例也能達到1∶1。課程實驗(實踐)教學大綱由任課教師編寫(修訂),經學科帶頭人組織學術帶頭人、行業專業主講教師討論審定,有效指導教師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與實施。《新聞攝像》《出鏡記者與現場報道》、《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電視媒體策劃》等多門課程實行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相結合的“一課雙師”制,使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與社會廣播電視媒體實現無縫對接,增強校外實踐導師的參與度,發揮校外導師的實操優勢,有效提高了課程實踐環節的質量。
搭建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
榆林學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學校非常重視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的建設。在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逐步構建了“實驗室開放項目+校內外實習實訓+視頻制作工作坊”三位一體的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
榆林學院實驗室開放項目由教務處統一管理,主要目的是促進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新聞學專業實驗室新聞攝影實驗分室、影視媒介實驗分室、計算機綜合機房每年都積極申報實驗室開放項目,由新聞學專業專任教師分別擔任項目負責人,學生兼職實驗輔助人員,課余時間主要面向全體新聞學專業開放。新聞攝影實驗分室主要負責培訓學生數碼單反相機、數碼攝像機的使用方法與使用技巧及攝影棚布光技巧;影視媒介實驗分室主要負責新聞紀實片制作實訓和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實訓;計算機綜合機房主要負責培訓學生圖像處理軟件Adobe Photoshop、視頻編輯軟件Adobe Premiere和Edius、電視節目的后期包裝軟件Adobe After Effects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實驗室開放項目依托實驗室開放平臺,以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為載體,對視頻制作感興趣、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理論學習和創新實踐的機會。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能否達到學生培養目標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基本技能的系統工程。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采用“校內媒體實訓+校外媒體實習”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學院一二年級以校內媒體實訓為主,學院三四年級以社會媒體實習為主,實現校內實踐與校外實習互補。校內實訓不僅依托校園媒體(校廣播臺、校電視臺、校新聞中心等),還以自建的新聞工作室(新雨新聞工作室視頻制作項目“新雨視界”)為平臺;校外實習在鞏固和加強與廣播電臺、電視臺合作的基礎上,逐步加強與新媒體、網絡公司、文化傳媒公司在視頻策劃、視頻拍攝、視頻包裝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拓寬與實習單位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逐步探索專項實習、訂單式實習、頂崗實習等合作方式。
榆林學院創新工坊由教務處和雙創團隊聯合管理,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對應行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以各級各類創新及學科大賽為抓手,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新聞學專業視頻制作工作坊(創視工作坊)2019年3月成功獲批榆林學院首批創新工坊,創視工作坊堅持產教聯合培養思路,與榆林市傳媒中心、陜西省八部半電影公司等媒體機構聯合,以全國性大學生微電影大賽、大學生紀錄片大賽等專業賽事為驅動力,精耕優秀視頻作品,培養專業化、精英化視頻制作人才。
集中實踐環節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集中實踐環節包括創新實踐(新聞攝影展、“紀實”微電影大賽)和綜合實踐(畢業設計——新聞專題片或紀錄片制作),是對學生廣播電視系列課程學習效果和校內外實踐環節的最終檢驗。
新聞攝影展是《新聞攝影(實驗)》課程的集中實踐拓展,“紀實”微電影大賽是《新聞攝影(實驗)》《非線性編輯》《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等課程的集中實踐拓展,利用能力培養與技能大賽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實戰中迅速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紀實”微電影大賽每屆都會有一批優秀作品,2013級小組作品《陜北人·窯洞情》,2014級小組作品《雛燕》、《郭冰廬和〈鄉土陜北〉》和《紅事》,2015級小組作品《老街鞋鋪》,2016級小組作品《我在榆林唱小曲》都得到了評委老師與觀影者的一致好評。創新實踐也與媒體單位做到了無縫對接,從活動的策劃、作品的遴選到大賽的籌備都與相應媒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動。“紀實”微電影大賽與榆林市微電影協會對接,鼓勵學生有目標地參加榆林市微電影大賽,2017年第三屆“文明榆林·誠信榆林·幸福榆林”公益微電影大賽,2014級新聞學專業學生選送的兩部作品《雛燕》和《郭冰廬和〈鄉土陜北〉》榮獲“最佳紀實微電影獎”。
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始于2015級新聞學專業學生,源于深圳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設計,由畢業設計代替畢業論文,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一個綜合設計項目,畢業設計項目分為4種形式,新聞專題片或紀錄片制作是其中形式之一。2019屆新聞專業首屆畢業作品新聞專題片《叮當作伴,鏨刻人生——榆林五代銀匠的傳承與堅守》從老街銀匠楊偉慧的日常生活出發,用鏡頭語言結合解說詞的形式,通過表達制銀工藝的精湛與蒙古頭飾的魅力,真實地記錄了楊偉慧作為手藝人的堅守,并一步一步引出楊氏銀匠的五代傳承與堅守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家族百年制銀的輝煌與艱辛。該新聞專題片受到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尹連根老師、榆林傳媒中心副主任呼東榮老師、榆林傳媒中心社教部主任劉維斌老師等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榆林電視臺播出后,社會反響良好。
結 語
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人才培養體系在廣播電視系列課程設置、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攝影攝像能力和廣播電視編輯能力,而且還對學生畢業后迅速與社會媒體對接,適應廣播電視行業需求也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曉暹:《產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立體化實訓平臺的構建》,《陜西教育》(高教)2016年第5期,第43-44頁。
[2]李婧:《新聞學專業電視新聞系列課程項目化實踐教學方式探析》,《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7期,第16-19頁。
[3]王敏靜:《基于“競賽+項目”的翻轉課堂改革與應用——以“非線性編輯基礎”課程為例》,《陜西教育》(高教)2019年第7期,第10-11頁。
[4]任志萍、廖建國、楊曉軍:《地方院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探索——以樂山師院新聞學專業為例》,《大學教育》2019年第2期,第133-135頁。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