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作者:張美贊
發布時間:2020-07-01 15:06: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對我國法治化進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要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就必須把法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改進他們的法治理念,最終形成法治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 法治教育問題 法治教育生活化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基金項目“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生活化研究》(項目編號:SGH18H372);2019年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實現經濟的長足發展、社會的持續穩定,國家法治建設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也進入了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關鍵在于提升全民的法治素養, 而提升全民法治素養的關鍵在于開展法治教育,如何有效地進行法治教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中之重。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法治素養的高低對未來中國法治化進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高校承擔著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法治觀,提高他們的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就必須把法治教育貫穿于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里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實質上就是指教育要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發揮它的教育效果。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這樣的要求: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所以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通過接地氣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將法治的理念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許多高校對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高
盡管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法治教育,強調高校法治教育重要的是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但我國當前的大學教育基本都是將重點放在專業課教育上,而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高。大多數學校法治教育的內容僅集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與《形勢政策》中的少部分內容上。而教材內容編寫方面,形勢政策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組合缺乏內在邏輯,而且教材內容相對比較陳舊,缺乏與時代發展的互動性,教學計劃缺乏科學性,且隨意性較大。在有限的內容和時間里教師向大學生傳授的法律知識大多僅限于理論,學校也沒有更多投入財力和精力為學生創造法治實踐教育的條件,以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對法律理論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2.法治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法治理念陳舊
目前大多數高校法治教育教師隊伍基本上是由公共課教師和輔導員組成的,這些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學專業畢業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欠缺,他們對法律知識的講解也是點到為止,很少深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來引導學生探尋和追索法律理論、法律精神。盡管國家非常重視思政課改革,但從目前總體形勢上看,很多教師還是采用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大多限于法治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灌輸。
3.法治教育實踐不足,學生法治適用力不強
我國高校當前法治教育的嚴重問題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大學生在高校所學習的法治理論知識不夠深入,并且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法治理論與學生現實生活不能緊密結合,學校也沒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組織法治實踐活動,這導致學生的法律適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正當權益遭到侵害時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或者經常不能辨別生活中的涉法事件而卷入其中。理論教學不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延伸和驗證,教學方面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明顯不夠,這就使法治理論的價值降低,畢竟理論只有獲得實踐的認可與運用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4.校園法治文化環境缺乏,法治教育的實效性低
學校是大學生幾年生活學習中最主要的場所,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沁潤和滋養學生。高校校園法治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法治思維養成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大學素有崇尚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傳統,但在一些學校行政化、官本位現象嚴重,法律至上、權利本位的觀念淡薄。高校校園文化雖豐富多彩,但涉及法治內容和精神的太少。學生缺乏校園法治生活環境的熏陶,這使得教師在課堂上傳輸的法治知識很難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學生也往往只是把法律當成考試的一部分,而不能夠把它當成維護自身權利的武器,這就大大降低了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生活化路徑
學校領導層要真正轉變觀念,不要把法治教育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教師,要從建設法治國家的高度理解法治育人,法治治校。學校領導及教師首先要樹立法治理念,將法治理念貫穿于日常管理工作與行為舉止。
1.學校日常管理法治化
(1)學校要依法治校、依章辦事、建立暢通的權利保障機制。
首先學校要有校紀校規,鼓勵教師、學生參與校紀校規的制定和修改。其次從校長到每一位普通教職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要做到能夠依法辦事,使整個學校的管理和運行建立在法治軌道上,無論是獎勵還是懲處,都能夠依照已有的法律規定程序公開公正進行,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和正義,進而他們才能自覺效仿和遵守校紀校規,從而依法辦事。再次要建立暢通的權利保障機制。對違反程序或對結果不滿意的決定允許教職員工及學生通過正當途徑反映問題,有關部門一定要及時解答和回饋信息,保證每一位在校教職員工及學生的正當權利得到應有的保護。
(2)班級管理法治化,樹立法治程序正義觀念、公正意識。
學生會、班級干部選舉,各項評優、獎學金評定,貧困金的補助等切實關乎學生自身利益的事情,必須程序公正,結果透明,建立監督機制,制定違反程序、實體法則的追究責任措施,保障大學生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
(3)日常學習過程管理法治化。
學習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目前很多高校存在考試作弊、作業抄襲等現象。經常有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求相安無事。但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誠信意識的放縱、規則意識的放任,最終可能會導致學生有紀不遵、有法不行的行為發生。因此,日常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必須制定明確的相關方面作弊處理原則、學業預警制度等,對違反規定的絕不姑息,嚴懲不貸,才能使學生在校就養成法治意識,樹立法治信仰,這樣才能使他們走上社會后不會誤入歧途。
2.法治教育內容生活化
(1)課堂法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
更新教師法治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要讓教師認識到,法治教育的使命是讓教育對象在掌握法治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塑造和培植他們的法治思維、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對法治理論知識做細致講解,同時要結合現實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探求法治理論知識對生活和社會的意義。法治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貼近學生實際,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法律話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網絡購物糾紛的處理、男女戀愛及婚姻關系的法律探討、家庭日常生活法律問題、網絡虛擬世界的法律問題、社會熱點法律討論等。在學生掌握法律概念、理論的前提下深入引導學生的法治思維。利用網絡視頻、漫畫等抓住學生的眼球,也可利用網絡工具等進行線上討論、投票等發表觀點,或者課后布置作業、分享心得體會等。有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也可開設學生感興趣的法律選修課,供那些對法律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深入學習。
(2)法治實踐融入生活。
法治的存在是以社會生活的存在和需要為依賴和根基的,法治理念是以具體社會生活實踐為場景的現實展開,法治思維也要由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來培育和塑造。社會法治實踐是強化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基石,從大學課堂學到的法律知識,從個人維權體驗中形成的法治思維,最終都要在社會實踐當中付諸實施并不斷強化。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不是通過簡單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它需要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參與法治建設的實際行動中親身感受憲法和法律的正義和公平,進而相信憲法和法律,逐步打造個人堅實的法治信念,形成個人的法治思維。要讓學生把從課堂上學到的法律知識轉化為行動能力,就必須深入生活參與實踐,才能真正地形成法治思維。高校由于經費、師資力量有限等方面的原因,無法組織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參加法治實踐,但可以通過教師的網絡指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時間參加社會法治實踐,并將實踐成績算入課程綜合成績或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成績。比如聯絡并幫助學生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法治宣傳工作;協助交通警察交通指揮;旁聽法院審判;組織法治辯論賽等。
3.法治教育環境生活化
(1)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建立學生規則意識,使學生養成踐行法律的習慣。
宿舍、餐廳、教室、圖書館是學生幾乎每天必去之地,讓學生參與制定餐廳文明公約、宿舍文明公約、環境衛生倡議等校園管理公約。并將公約貼于顯眼位置,經常進行公約遵守評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制定、以身履行、違反受譴責的日常行為中養成規則意識、法治思維。
(2)建設滲入日常生活的校園法治文化環境,提高學生法治實踐能力。
校園法治文化環境浸潤著大學生的法治觀,高校能夠通過積極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大學校園法治文化環境,培育一個尊重規則、注重程序的環境,營造一個服從規則、遵守法律光榮,違反規則、 破壞法律可恥的氛圍。通過校園BBS、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對社會熱點案件、與學生利益相關的案件、國家相關法規等宣傳互動,增強學生愛法學法意識。利用特殊日子進行重點宣傳,讓學生遇事要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充分發揮法律診所、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社團的積極作用,經常性地舉辦法律知識、法律辯論等比賽。邀請法官、警官等來學校進行演講或舉辦其他法治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
結 語
要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者理念,使高校日常管理生活化,法治教育內容生活化,法治教育環境生活化,才能使法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
參考文獻:
[1]儲德峰:《依法治國視域下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其超越》,《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9期,第127頁。
[2]陳大文、孔鵬皓:《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培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1期,第32頁。
[3]朱國良:《論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幾個著力點》,《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5期,第66頁。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