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研究
作者:王穎輝
發布時間:2020-07-01 15:01: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為加快BIM技術在高職院校的推廣,促進BIM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文針對BIM技術在高職院校推廣中遇到的普遍性難點問題,提出以項目案例為載體,“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為提升高職院校的育人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BIM技術 模塊化 互聯網 高職教育 項目案例
引 言
目前,國內建筑業正面臨著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建設急需掌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初步統計,BIM人才缺口約為60萬至80萬[1]。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職業院校中啟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的制度試點工作,BIM成為首批試點的職業技能。BIM全稱為建筑信息模型,是當下國家大力推行的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技術。BIM以其可視化性、模擬性、協調性、一體化性、優化性等特點應用于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運營各個階段,可有效提高建設生產效率,是建設行業的重大革新技術。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BIM技術應用標準和政策體系,為BIM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BIM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正制約著BIM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高職院校是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主力軍,將BIM技術引入高職院校,開設BIM相關課程,成為當務之急。
高職院校BIM教學現狀
當前,BIM技術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處于探索階段,部分引入BIM技術的高職院校多采用零星試點的方式進行教學[2]。由于BIM技術是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術,具有跨專業、重實踐、系統化、綜合性的特點,所以,高職院校引入BIM技術時存在諸多困難。
1.將BIM技術融入現有課程體系的難度大
BIM技術的應用和現行教學模式差異明顯。BIM技術以實際項目為載體,注重實踐應用,講求跨專業協同工作;而現行教學體系是按專業進行劃分,各專業相對獨立,教學方式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兩者屬于不同體系,缺乏相互融合的切入點,所以,將BIM技術植入現有教學體系的難度較大。
2.不能全面系統地引入BIM課程
高職院校三年制的職業教育體系,總課時有限,課程安排緊湊;而BIM技術系統性強,知識內容繁雜。在高職院校全面系統地引入BIM課程,勢必會擠壓現有課程,增加很多額外課時,給現有教學體系帶來很大的變動,也是不現實的。
3.BIM教學資源零散、匱乏
BIM技術涵蓋理論知識、軟件知識、軟件操作、項目案例等諸多內容,有文字、圖像、動畫等多樣形式。目前,市面上關于BIM的教材和培訓資料也很多,但是很難找到一套完整覆蓋BIM所有知識的書籍或資料。
“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思路
針對以上BIM技術在高職院校推廣中遇到的普遍性難點問題,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互聯網+職業教育”模式建設虛擬網絡學習空間,借鑒模塊化教學理念將BIM知識體系加以梳理,可形成“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
模塊化教學是注重學習者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塊形式使課程設置更加體系化。按照BIM教學需求,將BIM體系進行梳理,劃分成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實踐模塊、考核模塊和證書模塊五大模塊,構建從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到教學評價的模塊化教學體系。每個模塊目標清晰,學生學習方向明確。模塊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支撐,共同實現BIM教學的總體目標[3]。
“互聯網+職業教育”是采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技術和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更加有效的信息化職業教育模式[4]。高職院校可借助互聯網,以BIM模塊為內核構建教學資源平臺,平臺分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大通道,BIM的教與學圍繞平臺展開,能將學生線上自學和教師課堂教學相結合,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構建
1.模塊化內核
(1)基礎模塊
基礎模塊主要用于BIM技術入門。其內容包含:①BIM理論知識,包括BIM概念、發展歷程、相關標準、建模精細度、軟件分類等;②軟件操作技能,包括BIM軟件和插件的安裝、建模軟件的操作等。基礎模塊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多樣,如單獨設置概論或導論課程,便于學生通過網絡操作軟件的相關視頻進行自學;以BIM技術作為識圖類專業基礎課程的輔助教學工具。基礎模塊目標設定:①在認識層面,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BIM理念和BIM技術,培養其信息化建設思維;②在能力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建模軟件操作,掌握建筑各構件參數化的創建方法,熟悉模型創建流程,能夠依托實際項目圖紙,準確、規范地完成三維建筑模型的創建。
(2)專業模塊
專業模塊是在完成基礎模塊學習的基礎上,針對設備、建工、造價、安全等不同專業對BIM技術的不同需求,選擇相應的BIM模型和項目案例,將其設置為子模塊嵌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主要由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完成。例如:設備專業根據三維模型進行碰撞檢查,優化管線綜合布置;建工專業基于三維模型,添加施工組織進度計劃,形成BIM 4D(三維+時間)模型,進行施工進度模擬、施工場地模擬、竣工交付模擬,以及施工工藝優化等[5]。
(3)實踐模塊
實踐模塊為BIM技術綜合性一體化的應用模塊,配合教學實訓環節展開,強調專業之間的協同,目的在于鞏固強化BIM技能。教師可用典型案例讓學生參與從招投標、設計、采購、施工到運營完整的項目流程,協同完成項目全生命周期BIM技術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協同工作能力、識圖和建模能力、施工技術綜合應用能力、計量計價能力等綜合應用能力。
(4)考核模塊
考核模塊主要用于BIM技能水平的測評。BIM課程采用學分制。學生在完成前三個模塊的學習后,選擇考核模塊中相應的等級考試進行自我測試,測試通過后獲得相應學分,從而完成課程的考核。
(5)證書模塊
證書模塊適應“1+X”證書制度,主要服務于BIM職業等級考試取證工作。證書模塊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員,提供培訓教程、題庫資料、應試技巧解讀、答疑輔導等服務,圍繞考試做好考前培訓和服務工作。學校可采用網絡培訓的方式,既避免學生額外報班的大額花銷,又有助于企業員工在線培訓。
2.互聯網教學平臺
(1)構建教學資源平臺,解決教學資源零散、匱乏的問題
豐富的教學資源是互聯網BIM教學的優勢,能將分散的、多樣化的教學資料加以整合,歸納到相應模塊之下,推送至互聯網,搭建BIM教學資源平臺,方便學生和教師獲取。學生利用學習通道完成BIM技術從入門到專業學習,再到綜合應用,以及課程考核和取證培訓等一系列BIM活動;教師通過教學通道維護平臺資源信息,提取課件素材,優化課堂教學。
(2)共享教學資源信息,解決跨專業協作的問題
BIM教學以實際項目案例為載體,圍繞BIM模型的搭建與應用展開。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隨時從模塊中獲取同一項目不同階段的模型,進入下一步的操作,即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同一項目模型上同時操作,打破了專業之間的壁壘,實現了跨專業協同作業。
(3)搭建網絡虛擬學習空間,解決課時受限的問題
BIM教學采用實體課堂和網絡虛擬課堂相結合的方式。網絡虛擬學習空間使學習自由化,學生學習BIM的時間、地點、內容更加靈活,可以進行碎片化學習,有效解決課堂教學課時緊張的問題。
(4)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成效
主動學習是互聯網教育的最大特點[6]。新穎、多樣的模塊化教學內容和互聯網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回歸教學的主體地位。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教師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于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成效。
實施建議
在“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中,模塊設置不是一成不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效果和反饋進行調整;模塊內容應以項目案例為核心,要注重對于項目模型的分解歸納和對模塊內容的維護更新。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及對學生使用網絡平臺的管理。學生可以按照模塊次序學習,也可以自由選擇任意模塊學習。
信息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建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浪潮勢不可擋,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化教育也將成為常態,“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是適應時代發展和BIM技術特點的選擇。模塊化使BIM知識體系化繁為簡,且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普適性,“互聯網+”下的模塊化BIM教學模式應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培養更多的BIM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職業教育改革“1+X”證書制度試點首批證書頒發》,《經濟日報》2019年11月6日。
[2]劉元珍、胡鳳麗、王文婧:《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討》,《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年第5期,第1-4頁。
[3]于婷婷:《“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模塊化教學探究》,《中國成人教育》2018年第4期,第89-91頁。
[4]李麗:《淺析“互聯網+”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16年第31期,第237-238頁。
[5]秦浩:《BIM建筑信息模型課程在土建類高職院校開設的方式研究》,《中外企業家》2019年第10期,第215頁。
[6]張圓圓:《BIM教學在建筑環境專業中的教學方案探討》,《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年第18期,第147-148頁。
作者單位:陜西省建筑工程總公司職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