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高校開展災難教育的思考
作者:王 欣
發布時間:2020-06-30 16:25: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災難教育(磨難教育),即“災難應激”,是指當一個人處于突發災難之時,如何作為才能盡最大可能避免生命遭到損害。真正的災難教育不僅是關注災難本身,而是通過災難讓人們對生命生活的反思更加深入,并且正確、科學、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的挫折、痛苦和恐懼。
疫情之下高校開展災難教育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狀態逐步被打破,生態環境隨之不斷惡化,導致地震、洪水、蟲災、傳染病等災難頻頻發生。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飽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侵擾,但“殷憂啟圣,多難興邦”,我們從未被打倒過,反而迎著逆風不斷發展不斷強大,這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勇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因為每當災難之際,總有一批挺身而出的勇士,而青年力量憑借活躍的思想、進步的觀念、堅強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往往走在中國救亡圖存穩定進步的最前端。
新時代青年學生成長環境優越,缺乏相應的磨煉,所以愛國意識、奮斗意識和吃苦精神等方面都稍顯欠缺,而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應將此次疫情磨難作為一次生動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把災難當作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真正重新構建高校的教育模式,讓青年學生在這次磨難中感悟生命的真諦,牢記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認清肩上的重任,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快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疫情之下高校災難教育開展的具體內容
疫情防控期間和疫情過后,各高校應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對學生的災難防范與應對教育,通過生命教育科學教育、人格教育、愛國教育等內容,弘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加強生命教育
沒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沒有什么比活著更幸福,在疾病和災難面前,人類有時會顯得很脆弱——這應該是此次疫情給普通人的最大感悟。在陽光下奔跑、和家人團聚、去學校上學,這些往日再尋常不過的事,如今卻那么令人期待。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通過疫情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生命,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要輕言放棄生命,要活出人生的精彩。
疫情防控的鮮活教材,不僅要教給學生對身體的保護和生命的熱愛,更應讓他們懂得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截至2月24日20時,全國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3387例,許許多多醫護人員倒在了抗疫的第一線。沒有人不懼死亡,只是有的人更有擔當!只因他們大愛無疆,只因他們無私奉獻,才守護了我們的生命和家園。新時代青年學子要傳承這種奉獻精神, 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2.培養科學素養
高校應該借此機會對學生廣泛宣傳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學技術知識,推出包括傳染病防控知識在內的一系列科學防護知識,在平時的課堂中也要加強學生的科學和理性認識。作為具備高素質高學識的大學生,理應在增強科學理性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和防范對策,擔負起向社會大眾普及基本科學知識的任務。
3.堅守人格底線
有人說:“對待災難的態度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不可否認,在這場疫情中,形形色色的人輪番登場,但讓我們欣喜的是,曾經眼中那群善于放飛自我的年輕人在這次磨難中長大了,成長為具有自律意識和健全人格的時代新人。
一聲聲“我要報名,我要參加”,一個個青春“逆行”的身影,一支支火速成立的青年戰疫隊,青年們在風雨中奮力前行,在摔打磨礪中增長見識,在戰“疫”中錘煉本領。在共同防疫抗疫的堅定決心和艱巨斗爭中,出生在物質豐富年代,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曾經被認為“吃苦精神和奮斗意識較差”的一代為自己證名——我們是有擔當的一代。
4.增強愛國意識
世衛組織的專家在發布會上反復強調:“中國的方法是目前我們唯一知道的、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這種方法不是特效藥,不是疫苗,是武漢人壯士斷腕的決心,是醫護人員逆流而上的犧牲,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是舉國之力共同抗擊磨難的壯舉。在災難面前,我們個體是如此渺小、脆弱,我們只有齊心合力、同舟共濟,把個人力量融入集體的大海中去,才能最終戰勝疫情磨難。這就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殺手锏”——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經風霜、歷經磨難而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自古以來中華兒女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熾烈的愛國情懷不僅成為我們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的強大底氣和堅定信心,也應該成為高校學子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
高校應該借此疫情磨難,通過多種形式教育青年學子樹立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意識,真正肩負起文明大國的國民擔當;要積極向抗疫中的青年先鋒學習,學出信仰、學出擔當,學會以小我融入到大我展現青春能量;讓青年學子迅速成長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具備強烈民族意識,勇于擔當歷史使命的時代新人,成為自強的一代,奮進的一代,擔當的一代。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