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奮斗精神匯聚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作者:劉 娜
發布時間:2020-06-29 16:26: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科學部署下,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團結協作、頑強斗爭,充分發揚新時代的偉大奮斗精神,用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斗爭品格、求新求變的創新追求,匯聚起全民族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一支33人的機電安裝黨員突擊隊沖到了火神山醫院通水通電第一線。他們平均每天工作20個小時,吃一頓飯只用5分鐘,400多名工人全速推進9000平方米、4個工區的全部機電安裝施工。
10天,34000平方米,1000張床位,4700多名建設者24小時在一塊荒地上建起了一座標準的傳染病醫院,這樣的中國速度震驚世界。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在疫情面前,中國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
而這令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背后,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能吃苦、肯吃苦、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更是億萬中國人把困難踩在腳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拼搏精神。歷史必將會再次證明,無論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奮力拼搏戰勝疫情的堅定腳步。
百折不撓的斗爭品格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頑強斗爭精神的偉大民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黨員、干部要有百折不撓的斗爭品格,要直面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知重負重、迎難而上,做到既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84歲高齡的老黨員鐘南山院士率先“逆行”,登上前往疫情暴風眼“武漢”的高鐵,為全國人民帶來戰勝疫情的曙光;73歲的李蘭娟院士表示疫情不停絕不撤離武漢;身患絕癥的56歲抗疫院長張定宇說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從軍29年的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胸外科護士長趙孝英抗擊過非典、埃博拉病毒,到過汶川抗震救災,這一次,她依然在。
這個春節,有為生命決不放棄的白衣天使,有為生命絕不怠慢的基層工作者,有為生命奔波不停的快遞小哥,有為生命堅守陣地的交警,還有無數身處各行各業貢獻個人微薄之力的無名英雄們。面對疫情,他們沒有畏懼、沒有退縮,挺身而出、英勇奮斗,守土有責、守土擔責、更守土盡責。
抗疫斗爭的勝利要大力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的斗爭精神,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防控疫情斗爭的偉大勝利!
求新求變的創新追求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創新創造的民族。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和加強疫情防控工作,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科學家團隊連續奮戰一周多,完成了從判斷病毒類別到測出全基因組序列,再到分離出病毒的工作;醫學專家更新了六版診療方案,為一線醫護工作者提供臨床指導;疫苗研發領域也頻頻傳來好消息。除此之外,中國科技工作者還將目光投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廣東省人民醫院就來了一位不穿防護服、不戴口罩、不怕病毒的“新員工”——送餐機器人“花生”,此外,西安交通大學利用大數據研發了新冠風險篩查系統。
今天,我們正在經歷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面對這場大考,各個領域的人們在求新求變的新舉措為疫情防控交出了答卷。只要這些答卷有利于疫情防控,我們就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保護好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能開創新的生活、創造新的人間奇跡。
無論是過去、今天、還是將來,偉大奮斗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排除萬難、奮勇向前的不竭精神動力。面對疫情,建設者頑強拼搏、醫護工作者沖鋒陷陣,科研工作者奮勇向前,這都是偉大奮斗精神在這個時代的集中體現。我們堅信,有綜合國力的強力支撐,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有優勢,有偉大奮斗精神的巨大激勵,抗擊疫情阻擊戰必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4億中國人民也必將再次譜寫一首偉大奮斗者的勝利贊歌。
作者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