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攜手 對校園欺凌說“不”
作者:劉曉
發布時間:2020-06-29 11:21: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果世界是這樣的話,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這是電影《少年的你》女主角陳念質問女警察的一句話,也應該是令我們深度思考的話。
作為旁觀者或局外人,我們可能認為校園欺凌離自己很遠,其實它就在身邊。沒有被卷入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我們是幸運的。但如果大的社會環境不改變,切實的應對措施沒有出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校園欺凌”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近年來致力于研究中學生校園欺凌問題。團隊用半年的時間對某省410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753份,并以此作為數據分析的基礎,從學校、家庭、個人與社會4個層面,提出防治校園欺凌的建議。
學校層面
學校及校園周邊是校園欺凌的主要發生場所。因此,團隊認為學校是改善校園欺凌至關重要的一環,校園建設不容忽視。團隊建議:
首先,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各個學校都有權針對校園欺凌程度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但處置效果與措施力度卻各有不同,“跨校區欺凌”“代勞型欺凌”時有發生。因此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雙方共同合作機制十分必要,也是處理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措施之一。
團隊建議,學校管理部門可建立專門的安全委員會或工作組,來進一步評估并實施具體的欺凌預防計劃和干預舉措,比如,確定欺凌發生的頻率、發生的地點、參與人員以及如何干預、預防工作是否有效等。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同區域內學校間的溝通與交流,統一欺凌事件認定標準,實行協同管理、聯合處置模式。比如,每個學??梢灾付?-2名老師專門負責處理這類跨校區欺凌事件,成立一個跨校區的協同管理組織,負責對校園欺凌的界定與處置制訂統一標準,做好跨校區欺凌事件的應對預案,加強相互的交流溝通。
其次,團隊通過對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近年來,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嚴重,這從另外一個側面為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因此,轉變這一教育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團隊建議: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商議制訂本班的規則,以便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教師應在班級內部創設溫暖友善的團體氛圍,讓學生意識到學校班級是一個相互承認、團結互助的地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一系列角色扮演與心理劇模擬情景劇,使學生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同時,消除學生內心的暴力因子;教師要適時鼓勵與批評學生,幫助學生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幫助他們理解違反規則的后果。
最后,教師作為學生校內的第一責任人,在提高其教學水平與學生管理水平的同時,要完善教師欺凌預警培訓體系。
具體來說,第一,培訓的重心需注重改善教師對校園欺凌認知的不足上。由于部分教師對校園欺凌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重大的身體傷害與事故上,對于課間學生之間的打鬧則歸于普通的嬉戲行為,實際上許多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正是由學生之間普通嬉戲玩鬧逐步演變而來,進而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欺凌的萌芽顯得尤為關鍵,而做到這一點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相關學習信息。
第二,在教育方法上的培訓需注重嚴慈并濟的方式,即教師對于學生的關心不能僅停留在慈祥關注、任其自由發展的狀態。而應包括嚴格要求,使學生在溫暖友善、伴隨行為指導的條件下健康成長。
第三,注重培訓教師如何獲取有效的教育反饋,從而追蹤欺凌者問題行為的改進狀況及受欺凌者的心理康復情況。比如,教師可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將個別欺負案例(匿名形式)予以導入,并引起班級的大討論,幫助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情狀態。使欺凌者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而使受欺凌者的情感得到舒緩,從而有效避免欺凌的再次發生。
家庭層面
團隊通過對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現階段中學所處理的校園欺凌事件主要原因最終都能歸結于學生的家庭。“問題學生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父母對于事件的應對方式都會影響學生卷入校園欺凌的程度。
家庭教養方式是孩子早期問題行為干預中最為有效的方式,相關研究也證實至少三分之二具有問題行為的青少年在家長的指導下得到了明顯改善。參照美國家長培訓計劃的相關經驗,團隊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家庭教育方式提出建議:
首先,有條件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每學期至少3次參與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干預的相關講座。必須承認的是,許多留守兒童與隔代撫養家庭在落實具體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難,這時就需要借助學校的力量來彌補一部分家庭的欠缺,其中教師的作用就愈發關鍵。
其次,棍棒式的教育理念需轉為傾聽鼓勵型的教育理念。家長一再采用否定的教育方式極易挫傷子女自信心。對此家長應使用積極類的話語表述方式,從而引導子女往正確的行為表現方向發展。
最后,團隊在對學校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進行訪談后發現,家長采用更好溝通方式將更為有效地解決子女的問題行為。為此,團隊建議:在日常的溝通中,父母自身需增加對校園欺凌事件的了解程度,而不是僅停留在粗暴的行為認識角度;在落實親子溝通技能方式上,家長在與子女的對話中應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不要一味地談論校園欺凌危害,而是要尊重子女行為背后的信念;在親子溝通過程中,需摒棄粗暴呆板的干預方式,采用設身處地的方式與子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個體層面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沉默的旁觀者是欺凌者的隱形助手,助長了他們的欺凌氣焰。因此,團隊建議同學們不做冷漠的旁觀者,要勇于對校園欺凌說“不”。
在遇到校園欺凌事件時,團隊建議:應該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當時的情境來采取不同的行動措施,設法幫助受害者。如果同學們有足夠的實力,可以當場站出來制止欺凌,保護受欺凌者;如果同學們覺得自己的力量不能直接與欺凌者抗衡,可以去找老師、保安或其他成人到現場制止,防止事態的惡化;如果同學們是欺凌者的朋友,可以勸說他(她)讓其不要繼續欺凌別的同學,并表明自己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態度,告訴他(她)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同學們害怕自己把欺凌消息告訴老師后會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目標,可以采取匿名信的形式,將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信息悄悄地告訴老師。
除了一些顯性的欺凌,在面對隱性欺凌時,同學們也可以通過邀請被欺負被孤立的同學跟大家一起玩,當被欺凌者的朋友的方式來幫助他(她)。如果同學們害怕直接與受欺凌同學接觸也會導致自己被孤立的話,可以通過微信、郵件、短信等方式告訴受欺凌的同學,你很關心支持他們。
社會層面
團隊認為,對于校園欺凌的防治,僅僅依靠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加以媒體引導。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對校園欺凌說不。
首先,目前,我國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法規相對匱乏,校園欺凌相關的法案僅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提到對未成年的保護條款。只有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司法體系,明確校園欺凌各方的法律責任,才能使相關人員在處理欺凌事件時有法可依。
團隊建議:第一,要明確青少年犯罪行為的責任認定,將校園欺凌的防治原則具體化;第二,要加強青少年司法的前期介入工作,防范欺凌行為的進一步惡化。并以此為契機明確社會、學校及家庭協同防治的幫扶體系;第三,要加大青少年司法體系資金投入,為社會司法的前期介入提供資金保障,引入專業性的干預人員如律師、法律專家、心理學家等,對校園欺凌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防治。
其次,應從身體欺凌與心理欺凌兩個維度,對欺凌行為進行綜合性認定,并制定相關處罰標準。比如,對于身體欺凌行為的故意實施者,相關部門可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給予警告、留校查看等處罰。另外,還應區分欺凌雙方是否存在力量不均衡的情況,對欺凌行為的發起人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跟蹤與干預,避免此類行為再次發生。而在心理欺凌方面,應著重關注同學間的言語欺凌與關系欺凌,建議從嚴重、比較嚴重及警示3個方面階段性地劃分干預。
最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媒體應該發揮正向的積極引導作用,對自己發布內容進行嚴格審核,保證其真實性與合理性。一方面,對校園欺凌事件不適當的渲染易誤導大眾對相關信息過度敏感或產生極度恐慌,不利于政府及學校方面防治工作的進行。媒體責任人應注重學生隱私的保護,避免二次傷害。另一方面,需注重影視媒體正面引導作用,社會相關部門可借助影視媒體的吸引力,在娛樂大眾的同時,賦予符合當今時代主旋律的進步精神,堅決杜絕惡俗及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侵蝕。家庭方面也要做好子女對不良媒體接觸的干預工作。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要改善校園欺凌的現狀,需依賴多方面力量的支持與配合?!澳惚Wo世界,我保護你”看似是一句溫暖又充滿安全感的話語,但是世間有很多個“陳念”,又有多少個“小北”呢?不是每一個受欺凌的人都那么幸運,能夠被人發現被人保護。團隊希望各界共同攜手,每個人都能成為“小北”,勇敢對校園欺凌說不,保護正處于校園欺凌煎熬中的“陳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