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春市第一五三中學以“德學兼修,立人致遠”辦學理念為統領,積極開展“實施自主教育,激活成長內力”自主教育系列主題活動,秉承“學為中心”教學理念,探索“教”與“學”的轉變,構建“自主樂學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深化“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新教法和新學法,以長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城區初中教學、科研、培訓一體化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研究》為依托,整合了課堂教學、科研課題、教師培訓等資源,構建了教研訓一體化工作格局,打造了“自主樂學”高效課堂,為學校內涵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選準教育真諦與校情、學情的契合點,明確“學為中心”

課程改革和各學科課程標準都要求學校教學要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以自主學習為途徑,以合作、探究學習為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具體可以概括為“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為中心”包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兩個方面的內容。“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為指導思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使學生達到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學校以《長春市雙陽區教育局落實教學質量五年躍升工程指導手冊》領航定標,以《長春市雙陽區教育局每年工作要點》引導把脈,以“長春市雙陽區高效課堂推進行動計劃”引領方向,進行了“學為中心”理念指導下的高效課堂建設,緊緊抓住課前、課中、課后的發展和聯系,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教學模式構建為載體,實現了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強化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運用“自主樂學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打造了“自主樂學”高效課堂;以系列校本教研活動為平臺,探索“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分課型授課、同課異構等新教法;以學校教研訓一體化整體教學工作思路為統領,構建了教研訓一體化工作格局,為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找準“學為中心”與高效課堂的突破口,抓好“教師、學生”兩條主線

1.教師專業成長是“學為中心”教學理念下建設高效課堂的前提

“學為中心”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主動參與。因此,在“學為中心”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變為服務者、設計者、研究者。為了使教師的角色能夠順利轉變,適應“學為中心”的要求,學校積極搭建了多元化教師成長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是開展“骨干師徒結對子”活動,引領新入職教師的專業成長。新教師“短、平、快”地進入角色是贏得學生和家長信任的關鍵,也是新教師未來專業成長的基石。為此,學校要求新教師制訂三年成長計劃,明確入職目標,選準發展方向,錘煉職業本領。學校還充分發揮了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通過師徒結對子,骨干教師“我的教學主張”講座、觀摩示范課、師徒共建課、徒弟匯報課等促進骨干教師和新教師的共同成長。二是加強教研組團隊建設,打造中青年執教“主力”。學校要求各學科備課組每周要留出一節課專門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每次活動要做到“七個有”:有教學領導包保、有教研組長牽頭、有中心發言人、有多元深度研討、有教研共識、有活動記錄、有下步研修計劃。學校通過這些扎實有效的教研組活動,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分工明確、任務驅動、整體成長的教研組團隊,形成了“教研組長牽頭—骨干教師帶動—組內專任教師成長”的校本教研工作格局。三是依托課例研究,搭建教學名師成長的階梯。各級學科骨干教師一改單一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化“靜態備課”為“動態備課”,以課例為抓手注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打造精品學科課例;以小課題為抓手開展課題研究,把課例與課題研究相結合,通過刊發論文和課題結題的方式鞏固課例成果,助力專業成長。兩年來,學校共有19位教師撰寫的課例在“一師一優課”活動中分別榮獲國家、省、市、區一等獎。四是通過技能大賽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學校開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技能大賽”“青年教師匯報課”等活動,選派青年教師參加區教育局組織的“雙陽區初中教師躍升杯大賽暨教師技能大賽”,通過大賽助推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五是注重教研訓工作,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學校非常注重學習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通過教師自學、骨干教師帶動、領導主題培訓、學習心得交流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每年中考前都會邀請專家來校指導,并組織“開辦名師講堂,助力中考大學區”菜單式培訓活動,為大學區聯盟體(二)的教師指明了中考的復習方向,相繼派教師到上海、成都、廣西、杭州等地調研學習。通過調研和學習,使教師明確了“學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核心內容和指導思想,同時也使他們明確了自身定位,將“學為中心”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學主張,從而提高了他們駕馭課堂的能力,融洽了他們與學生的關系,提升了課堂效率。

2.學生全面發展是“學為中心”創設高效課堂的宗旨

課堂教學是貫徹“學為中心”的主陣地,也是實現“學為中心”的主渠道。一是課堂教學堅持“五學并用”。在高效課堂建設中,學校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抓住課前、課中、課后時段積極推進“五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五學”即自學、互學、助學、樂學、導學。自學是學生通過導學案在課前主動學習本節知識,如閱讀積累、讀書匯報、課前演講、預習分享、學具制作等,并標注出哪些知識已經明確,哪些是課堂上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互學是在課堂教學中臨時組成的學習對子,彼此就本節知識點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助學是固定的學習小組有針對性地幫助組內學生,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樂學是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更多學生適合參與的內容,針對不同內容讓不同學生參與學習,甚至可以讓學生做“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學是課內外輔導、差異化培養的主要途徑,讓優秀的學生更加突出,讓學困生能夠不斷進步。學校實施的“五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學習上的滿足,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二是堅持“拓展創新”。“自主樂學六步導學法”課堂教學模式是學校課改項目,經過不斷地拓展和豐富,形成了 “激趣導入—精設學案—自主探究—成果展現—檢測共享—反思升華”六個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實現自主樂學。為了落實“學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中實現由聽眾到主角轉變,學校進行了“導學案上課”“分課型上課”“同課異構”的探索,先后探索出了語文、英語學科的閱讀課、寫作課,理化學科的實驗課,數學學科的復習課,生地學科的校本課程整合課等教學模式,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尋找寫作方法,動手做學具。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教師構建的教育體系中學會獨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助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收獲滿滿。課后在常規作業的基礎上,理科的分層、每日一題、錯題本、小制作,文科的思維導圖、網絡作業等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三是堅持“全面發展”。學校通過師生大閱讀活動,在七年級開展了的唐詩誦讀活動,讓學生感受了唐詩的魅力,在八年級開展了的宋詞賞析活動,讓學生領略了宋詞的風采。師生大閱讀活動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習字立人書法課讓學生了解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剪紙社團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學校運動會志愿者團隊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校園藝術節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魅力,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構建“學為中心”的工作格局,選好教、研、訓三個著力點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科研、培訓工作中的重復、交叉、低效的弊端,學校立足實際,有效整合了教、研、訓資源,實施了教研訓一體化策略,立足“學”,以“教”導“學”;注重“研”,以“研”促“學”;統籌“訓”,以“訓”助學,以學校教研訓一體化工作思路為關鍵點,構建了教研訓一體化格局。學校立足課堂實施“自主樂學”,立足校本教研開展“小課題研究”,立足教研實施 “菜單式培訓”,通過編制《專任教師教研訓一體化指導與評價手冊(2018年—2021年)》和申報教研訓一體化校級大課題,立項了市級規劃課題《城區初中教學、科研、培訓一體化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學校有21個教研組申報了校級子課題,102名專任教師申報了小課題,形成了“人人有課題,人人參與課題”的良好局面,使教師成為了教學工作的研究者、設計者和服務者。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第一五三中學